首页 理论教育 计和州升官,左副元帅任命

计和州升官,左副元帅任命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子兴命他定计,他从先拔金陵以为根本的目标出发,建议南下攻取和州。滁州虽然保住了,但郭子兴没有得到张天祐等已攻拔历阳的消息,又命朱元璋率领2000士兵前去收集溃散的士卒,并规取历阳。此时,和州发生严重粮荒,元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及地主武装“民兵”元帅陈埜先又先后派兵屯驻附近的新塘、高望及历阳东北的青山、西北的鸡笼山等地,扼住通往和州的各处要道,使历阳无法得到粮食。

计和州升官,左副元帅任命

至正十四年底,由于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脱脱被罢官,围攻高邮的百万元兵一哄而散。自此“元兵不复振矣”[24],各地起义军纷纷乘机出击。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率领的北方红巾军,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立为皇帝,号小明王,在亳州建立政权,定国号宋,纪年龙凤。随后遣使联络各地的红巾军,力图把周围的起义力量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下,协同作战,对元朝的统治发动更有力的进攻。

随着斗争高潮的再起,郭子兴、朱元璋主动出击,向外发展势力。当时郭子兴的4万多军队困守滁州,粮食非常紧张,几个首领集议出击的方向。“子兴言计多失”,朱元璋“数谏之,子兴不听”[25],他郁闷异常而病倒。郭子兴派人召他商讨出师的计策,他以疾辞。郭子兴再三下令召见,他才勉强支撑病体前往议事。郭子兴命他定计,他从先拔金陵以为根本的目标出发,建议南下攻取和州。和州东临长江,为“淮南要冲,江表藩蔽。渡横江(在和州东南)而出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南长江东岸),济滁口而向金陵,则长江不固矣”,是“建康、姑孰之门户”[26]。要想攻拔金陵,就必须先拿下和州。他对郭子兴说:“困守孤城,诚非计。今欲谋所向,惟和阳(和州治所,元代称历阳)可图,然其城小而坚,可以计取,难以力胜。”历阳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城池虽小却十分坚固,又有元平章也先帖木儿带领重兵把守,易守难攻。郭子兴问他如何计取,他答曰:“向攻民寨时,得民兵号二,其文曰‘庐州路义兵’。今拟制三千,选勇敢士,椎发左衽,衣青衣,腹背悬之,佯为彼兵,以四橐驼载赏物,驱而行,使人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阳赏赉将士,和阳兵见之,必纳无疑。因以绛衣兵万人继其后,约相距十余里,俟青衣兵薄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而趋,取之必矣。”[27]郭子兴点头称“善”,于是命其妻弟张天祐率领穿着庐州地主武装“义兵”青衣的3000士兵,派赵继祖冒充慰问历阳守军的使者,导之前行,命耿再成率领万名穿红巾军红色衣裳的士兵继后,浩浩荡荡地向历阳进发。

至正十五年正月二十一,张天祐率领的青衣兵到达历阳西南的陟阳关,当地乡绅误以为他们真是庐州“义兵”,携带牛酒出迎。张天祐带领士兵从他道就食,未能按约定的时间抵达历阳。耿再成带领绛衣兵走近历阳,见不到火光信号,以为张天祐早已进城而自己迟到,即率众直趋城下。也先帖木儿下令关闭城门,用飞桥缒下元兵出战。耿再成率部与战失利,自己身中流矢而退。元兵追击三十多里,到千秋坝已日落西山,只好收兵返回。这时,张天祐率领的青衣兵刚好赶到,急忙追击,一直追到历阳城的小西门。城上守兵慌忙拉起吊桥,青衣兵一拥而上,总管汤和举刀砍断其绳索,张天祐等乘机飞速冲过吊桥,登上了历阳城楼。也先帖木儿仓皇失措,趁着夜色弃城而逃。

耿再成战败后,他的士卒回到滁州汇报战况,谓:“天祐等皆陷没”,郭子兴大惊失色。接着,又传来“元兵且至,遣使者来招降”的消息,郭子兴更加恐慌,急召朱元璋商量对策。当时城中主要兵力已派去攻打历阳,守备单弱,朱元璋令“合滁三门兵于南门,使填塞街市”,然后让元朝使者膝行入见郭子兴。众士卒想杀掉使者,朱元璋说:“兵出城虚,若杀其使,彼将谓我怯,杀之以灭口,是速其来也,不如纵之归,扬以大言,彼必畏惮不敢进。”郭子兴依计放走使者,“明日,元兵遁去”[28]。

滁州虽然保住了,但郭子兴没有得到张天祐等已攻拔历阳的消息,又命朱元璋率领2000士兵前去收集溃散的士卒,并规取历阳。朱元璋在半道收集耿再成的败兵上千人,加上自己带领的2000人,合共3000人向历阳挺进。度越陟阳关后,“命诸将皆息,期初昏人燃十炬为疑兵”。待诸将歇息后,他径自带领镇抚徐达、参谋李士元及骁勇数十人前往历阳。日暮抵达历阳城下,才知道城池已被张天祐等人攻克,便派人传呼张天祐。张天祐等急忙打开城门,迎朱元璋入城,“明日抚定城中”[29]。不久,元兵来袭,从城西门越过护城河,转攻北门。朱元璋下令打开北门,纵兵迎击,元兵被挡在护城河前,遭到惨败,狼狈逃窜。朱元璋派人向郭子兴报捷,郭子兴擢升朱元璋为镇守和州的总兵官。

朱元璋虽然升任总兵官,但年纪轻、资历浅,驻守和州诸将颇不服气,他们仗着是郭子兴的老部下,年岁又比朱元璋大,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特别是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不仅年岁比朱元璋大许多,而且历阳又是他首先攻克的,对朱元璋更不服气。只有同乡汤和、徐达等人对他格外尊重,奉命唯谨,还有比他长14岁的李士元,尽力为他斡旋,调解诸将的关系。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朱元璋“密令人悉撤去厅事公座,唯以木榻置于中”。“及五鼓,诸将皆先入,上独后至。时座席尚右,诸将悉就座,唯虚坐末一席,上即就座不为异。遇公事至,诸将但坐视如木偶人,不能可否,独上剖决如流,咸得其宜,众心始稍屈服”。接着,朱元璋与诸将商议修筑城池的事,约定每人负责一段,限定三天之内完工。过了三天,只有朱元璋一段由徐达督工修完,其他几段均未完工。他拿出郭子兴的令牌,严肃地对诸将说:“总兵,主帅命也,非我擅专。且总兵大事,不可无约束。今甓城皆不如约,事由何济?自今违令者,即以军法从事!”[30]诸将自知理亏,惶恐不安,谁也不敢吭声,朱元璋的威信逐渐树立起来了。

驻守历阳的部队,除了朱元璋原先训练的队伍具有严明纪律外,其他队伍的纪律都很差。历阳城破时,“暴横多杀人,城中人民夫妇不相保”[31],闹得人心惶惶。在滁州投奔的儒士范常,对朱元璋说:“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32]朱元璋即召集诸将,宣布:“今城破,凡有所得妇人女子,惟无夫、未嫁者许之,有夫妇人不许擅配!”[33]然后将军中所掠的有夫之妇,全部释放回家。历阳的民心很快安定了下来。(www.xing528.com)

元兵不甘心历阳之失,出动10万大军,想重新夺回这个战略要地。朱元璋指挥1万军队,坚守三个月。他不时用奇兵出击,元兵连吃败仗,伤亡惨重,到夏天解围他去。此时,和州发生严重粮荒,元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及地主武装“民兵”元帅陈埜先又先后派兵屯驻附近的新塘、高望及历阳东北的青山、西北的鸡笼山等地,扼住通往和州的各处要道,使历阳无法得到粮食。朱元璋亲自带兵向西北出击,招降鸡笼山的元兵,重新打通了粮道。附近的元兵攻打历阳,又被李士元率众击败。不久,元兵渡江撤往江南,和州这才转危为安。

濠州节制元帅孙德崖正为缺粮犯愁,得到朱元璋镇守和州的消息,率部前来就食。他将部队安置在历阳城外的民家,自己带着亲兵请求入城借住三个月。朱元璋见他人多势众,只好应允。几个妒忌朱元璋战功者,向郭子兴进谗,说他投降了孙德崖。郭子兴立刻从滁州赶来,责问朱元璋:“汝罪何逃?”朱元璋说:“诚有罪,然家事缓急可理,外事当速谋。”郭子兴问:“何谓外事?”他答道:“孙德崖在此,昔公困辱濠梁,某实破其家以出公,今相见宁无宿憾?此为可忧。”[34]郭子兴听后沉默不语,算是解除了对他的怀疑。

孙德崖得知郭子兴到达历阳,心里非常不安,决定率部移往他处。朱元璋担心有变,连忙让郭子兴做好防备,自己赶去见孙德崖,对他说:“今两军合处城中,而一军尽起,恐下人有不谐者,公当留后,令军先发。”孙德崖答应。待孙德崖的部队离城后,朱元璋与几个饯行者一起出城为孙德崖送行。刚走出二十多里地,传来郭子兴与孙德崖两军相斗的消息,朱元璋忙策马而返,半道被孙德崖的弟弟逮住。孙德崖弟弟原想把朱元璋杀掉,随后得知孙德崖已被郭子兴逮捕,这才未杀朱元璋。后来,他听从部下的劝告,放朱元璋回历阳,“子兴亦释德崖去”[35],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下来。

郭子兴当初逮住孙德崖,本想将他杀掉,以报上次在濠州被囚之仇,不想朱元璋为其弟所执,只得作罢,因此“心常怏怏,忧闷致疾”[36],在三月间不治身亡。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代领其军。“孙德崖欲统其军,子兴之子闻之,惧不能辩,乃以书递上代辩之。上方与元兵战,诸将闻上欲往,不悦,乃止。”此时,宋政权丞相杜遵素从亳州派来使者,让去人商议论功封帅之事。诸将问张天祐:“公度自能率众御元兵乎?不然,公当往。”[37]张天祐自忖没有指挥作战的能力,只得动身前往亳州,朱元璋在历阳带兵戍守,并出击西南诸寨,接连获胜,巩固了和州的阵地。

四月,张天祐从亳州带回杜遵素颁给的小明王檄文,册封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明太祖实录》记载此事说:“上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38]《明史·太祖纪》照抄这段记载后,加了一句:“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39]。高岱《鸿猷录》则谓:“上曰:‘大丈夫宁受制于人耶!’却不受。郭某、天祐受之”[40]。一支队伍的三个头领,不可能两个接受小明王的封号,而另一个拒不接受,还可一起共同指挥作战。既然郭天叙、张天祐接受小明王的册封,朱元璋也应该是同他们一起接受册封的。再说如不接受小明王的封号,又怎么能使用其年号呢?谈迁《国椎》则记为:“公子(指朱公子元璋)见檄不受,曰:‘大丈夫不副人!’诸将曰:‘明公方欲渡江,举吴楚,兼瓯越,今滁和间已属我,不受宋命,生一敌也,缓急犹可倚。夫公方举大事,奈何彼示外耶?公子仅用其元纪年。’”紧接着这段记载之后,谈迁有段评论,曰:“诸家云,圣祖不受宋命,则何以用其元也?汉之初臣于义帝,唐之初臣于突厥,区区一命,亦不足累也。[41]”综合上述诸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朱元璋起初看到自己的封号位列第三很不满意,又担心接受册封后会受制于人,想拒绝不受。但郭天叙、张天祐主张接受册封,朱元璋考虑到“林儿势盛可倚藉”,背靠大树好乘凉,现在自己的队伍实力不强,四面受敌,接受小明王的封号,可以利用他的旗号来掩护自己,借助他的威望来号令群众,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于是就和郭天叙、张天祐一道接受封号,奉龙凤为正朔,以号令军中。《明太祖实录》《明史》的记载,显然是一种避讳之词。

朱元璋和郭天叙、张天祐接受小明王的册封后,在和州建立都元帅府。元帅府的三个元帅,都元帅郭天叙年轻没经验,右副元帅张天祐虽然年岁大,但缺乏智谋,优柔寡断,指挥大权便落到左副元帅朱元璋手里。和州的部队,大多数是朱元璋招募或招降来的,并经过他的训练,听从他的号令,加上他身边又有一批亲信的战将如徐达、汤和、耿再成、冯胜、邓愈等及谋士如李士元、毛麒、冯国用、范常等的支持,因此他虽位居第三,实际上却成了都元帅府的主帅。“是时三帅虽共府置事,运筹帷幄皆自上裁。将士乐战,军民倾向,权归于上矣。”[42]接受小明王的封号后,他名义上是宋政权辖下的一员红巾军将领,“纪年称龙凤,然事皆不禀其节制”[43],实际上已成为号令一方的首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