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王家之前,要先说明一点:丞相王商和大司马王凤并非兄弟。王商之所以是外戚,是因为他是刘询的生母王翁须的外甥,王凤则是皇太后王政君的哥哥,两人除了都姓王之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有人觉得这好像是一句废话,但其实它让我糊涂了很久,以前看史书观其大略时总有疑问:为什么史书上对王商的说法和评价大相径庭?后来仔细看了才知道,因为此王商非彼王商—王凤有个不学无术的同父异母兄弟也叫王商。
这里单说这个皇太后王政君的王家。在汉成帝年间,要说到魏郡元城(1)王家,知道的人都会说,那是个豪门。
王家祖上乃是齐国的王族田氏,后来齐国虽破,但田家毕竟曾是王族,便以“王”为姓。后来,王家传到王翁孺一代,王翁孺是个颇有仁心的人,在武帝年间曾做过绣衣使者。在其他绣衣使者争先恐后杀人过万的时候,唯独王翁孺在出使魏郡时将他本可以杀的人都免了罪。王翁孺也因此落了个“不作为”的罪名,进而被革职。之后由于与人结怨,王翁孺举家迁徙到魏郡。王翁孺有个儿子叫王禁,曾在廷尉手下做过小吏。史书上牵强附会地说这个人有大志,其实就是手高眼低,不肯正经工作,唯一热衷的恐怕就只有男女之事,甚至因为多情闹得他的原配夫人李亲和他离异改嫁,但王禁似乎不以为意,继续娶妻纳妾,光孩子就生了四女八男共一十二个子女。
这四个女儿中的二女儿就是王政君,此女生性温顺,年幼时王禁曾将她许与他人,结果还没出嫁,所许的人就死了。这在常人口中就算克夫了,要是普通人,恐怕是不好再嫁了,可大概是王政君长得确实可人,当时的东平王不信邪,就下聘聘王政君做了小老婆。没想到,这家伙高估了自己,还没等王政君入门,他也死了。
这下王禁慌了,难道自己的女儿真的克夫,这以后可咋办?无奈之下,他只好找相师给自己这个女儿看相,结果大出所料,相面的结果是王政君“当大贵”,而且“贵不可言”。
现代社会总是提倡人们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更不信什么占卜算命的,然而,那个年代没人不信这东西。得了这个结果,王禁虽深信不疑,但也犯嘀咕,敢情是他们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才遭横死,可东平王家难道还不够富贵?那要什么人才能镇得住自己的女儿?
其实,想也不用想,既然诸侯王都镇不住,那答案就有且只有一个:皇帝。
从此,王禁也不再做其他打算,开始全面培养王政君,在她年满十八学有所成时便将其送入了宫中。虽然进了宫,但长相很好、内涵也不错的王政君并没得到皇帝的赏识,进宫一年多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但事有凑巧,当时恰逢太子刘奭钟爱的司马良娣死了,刘奭伤心欲绝,直接不近女色,甚至一见到自己往日的那些姬妾就没有好脸色,心情不好的时候甚至会给对方一顿打骂。这让皇帝很着急,甚至担心太子从此连性取向都出问题,况且此时太子年纪也不算小,有过的女人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却还没有孩子,就连太子宫里那些服侍了太子七八年的妃子,肚子也不见动静。如果太子往后都不碰女人了,那该如何是好?
刘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不好出面干涉,只好让皇后在宫女里选了五个年轻貌美的,趁太子朝见的时候叫出来给他看,王政君就在这五人之中。等太子和这五个花容月貌的宫女见过之后,皇后让自己身边的长御(2)代为询问太子,其中是否有他中意的人。
太子那时还沉浸在失去司马良娣的哀痛之中,哪有心思看什么女人,可又耐不住皇后的询问,只好信口胡诌:“这里面有一个。”
有一个,那很好。但到底是哪一个呢?长御不知道,太子也不知道,皇后和皇帝却很想知道。虽然这五个宫女长得都很好,可当时王政君刚好坐在太子旁边,而且常年受琴棋书画的熏陶,她的举止和气质都异于他人,长御就自作主张地认为太子指的就是王政君。
正是因为这次美丽的误会,王政君被送入太子宫过了一夜。没想到,王政君果然命当大贵,只这一夜,她就完成了之前太子宫里几十个妃子数年无法完成的任务,不仅一击中的,而且一举得男。皇帝刘询对这个孙子非常满意,不仅将他置于左右,还亲自为他起名刘骜。此外,因为有了儿子,王政君在刘询驾崩刘奭继位后便很顺利地做了皇后。
王政君虽做了皇后,做事却依然谨慎有礼,这也是后来刘奭死前下不了决心废太子的原因之一。可等刘骜做了皇帝,王政君由皇后升格为皇太后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太后的娘家成了当时最大的外戚,而参照当年吕后的事情,我们可以推测下太后最喜欢做什么事情。
没错,就是分封娘家人。然而,不同于吕后等前辈家的人丁单薄,王政君的父亲王禁所生的八个儿子似乎就是为此提前做的准备。随后,王政君的亲哥哥王凤首先发达起来,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并且领尚书事,不久,她的亲弟弟王崇又被封为安成侯,食邑一万户。又过了六年,除了早死的王曼,王政君其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共五人在同日被封侯:王谭被封为平阿侯,王商(就是这家伙)被封为成都侯,王立被封为红阳侯,王根被封为曲阳侯,王逢时被封为高平侯。时人称之为“五侯”,一时盛况空前,而所有与王家沾亲带故的子弟有一个算一个,都在朝廷做了侍中、大夫或诸曹等官。
在这兄弟七人里面,最先发迹且权力最大的就是王凤。在刘骜继位之初,他便位列大司马大将军。刚开始做大司马的时候,王凤可能还没搞清楚大司马是怎么回事,做事也还算小心,但两三年后,当弄清楚朝廷是怎么回事时,他对待皇帝和其他大臣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此公的志向大概是效仿当年的霍光,想把皇帝攥在手里玩儿。如果有人觉得他的想法是不知天高地厚,那你就太小看王凤了。他仗着妹妹是皇太后,自己是皇帝的舅舅,在朝中只手遮天,生活奢靡,除了精于排除异己,其他什么能力都没有。
话说王凤自从做了大司马,但凡有在刘骜面前说他不是的,王凤回头就会想办法做掉他。如果一时做不掉,王凤也有办法,就是上书请辞以要挟刘骜,迫使刘骜出面处理反对他的人,而王凤在朝中最看不惯的就是王商。虽然两人都姓王,也都是外戚,但王商为人正直,看不惯王凤的骄奢淫逸,能力上也比王凤高出不止一星半点。
在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秋,王凤还是个左将军的时候,关中地区连续下了四十几天的大雨,这时长安城里的百姓突然传出谣言,说第二天“大水且至,将淹没长安城”。
毕竟大雨是人所共见的,大雨可导致洪水也是人所共知的,所以,虽然当时的人没有互联网,通信也基本靠喊,但这个谣言传播得非常快,须臾之间长安的老百姓便人心惶惶,纷纷举家外逃。由于人数众多又没有秩序,拥挤的百姓不仅堵塞了长安的街道,甚至到了相互践踏、哀号一片的地步。这下宫里也不得安宁了。一听说大水就要淹没长安了,年轻的刘骜不知所措,只好召集大臣们商量。
“众位爱卿,据说大水将至,为之奈何?”年轻的刘骜显然有些慌乱。
朝中的大臣似乎也是一群不知理论联系实际的家伙,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赶紧避到地势高的地方去,有的说应当先离开长安城,还有的主张立即举行盛大的仪式向天告祭,祈求洪水改道,竟没人站出来质疑传言,更别说辟谣了。
大司马王凤当然怕死,虽然还不知道洪水从何而来,可看着大臣们围绕着如何避难献言献策,王凤也不甘示弱,他眼睛咕噜一转,说出的办法更绝。长安城外有河,名曰沣水,王凤建议让皇帝和后宫之人到沣水上乘船避难,等洪水来了,水涨船高,自然无事,而让老百姓到长安的高处安置,比如城墙上。
这种主意也亏王凤想得出来,即便到了现代,如遇暴风雨,江河湖海里的船只也都要停港靠岸,就是千万吨的巨轮,在大水中依然如同一叶扁舟,何况在古代?倘若真有滔天的洪水把船一掀,皇帝连同整个后宫岂不都成了龙宫里的鱼虾?
王凤的这个主意听得刘骜都直嘬牙花子,要不是王凤是自己的亲舅舅,自己就可以判他个欺君罔上的大不敬之罪。
这时候王商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他从容地对刘骜说:“陛下,从古至今即便是最无道的国家,也没有听说过天谴暴雨能将城池淹没的,何况自陛下即位以来,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洪水就淹过来了?臣以性命担保,此事必是谣传,陛下不宜轻动,更不能惊扰了百姓。”
为了统治者的尊严,刘骜也不可能真跑船上去,加上王商的坚持,刘骜决定静观其变。而长安城里的百姓一看,宫里面那群性命比自己金贵万倍的人都不着急,慢慢也就平静了下来。之后大雨逐渐止歇,而直到雨过天晴传说中的洪水也没见着影子。(www.xing528.com)
这下,王凤在王商面前输了见识,又在皇帝面前丢了面子,他意识到王商的水平确实比自己高太多,这让他开始对王商有了成见。
王商有背景,有学识,有能力,身形高大,容貌英俊,超于常人,而且举止得体。后来他做了丞相,连匈奴单于入朝见到他都敬畏三分,怎么看他都是大汉一代贤相的风范。只可惜,他生不逢时,遇到了王凤。
王商虽然一直看不惯王凤在朝中的专权横行,但两人的真正交锋则是因外人而起的。当时,在琅琊太守杨肜的管辖地内,将近一半的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害事件。按当时人的看法,有灾害事件发生,定然是当地官员无德,或是出现了冤情,因此,王商作为丞相就要派人去琅琊郡调查。
琅琊郡一半地方受灾,杨肜再怎么说都有赈灾不力的罪过。以此反推,此人大概能力一般,能做到两千石的高官证明他关系过硬。事实也是这样,因为杨肜和王凤有姻亲关系。
既然有这层关系,王凤就去王商那里给杨肜说情。他的理由是天灾非人力所能左右,而据他所知,杨肜是一个好官员,因此,他请王商不要派人下去查了。
王商根本不听王凤的,而且王凤这么一说,他更加肯定杨肜这个人有问题。然后,王商私底下派人一查,果然查到了杨肜不称职的证据,一封奏折上去就要罢免杨肜的官。
关于这件事,我认为王商大概也有杀鸡给猴看、想杀一杀王凤威风的意思,可他要么是高估了自己这个丞相的能力,要么是低估了大司马的职权,他的奏折送上去后竟如泥牛入海,连个回声都没有,大概半路就被王凤截了。
这下王商可能才意识到王凤的厉害,就赶紧走关系,想送自己的女儿进宫服侍皇帝,给自己增加一点对抗王凤的资本。然而,太迟了,因为王凤的反击来得既凶猛又迅速。
就在王商弹劾杨肜的时候,王凤已经开始行动。既然你王商不给我面子,那就休怪我王凤跟你撕破面子。王凤于是开始派人四处挖王商的黑材料。
什么?丞相为人正直,社会声誉良好?我就不信了,给我使劲儿挖,工作上没有就挖生活上的,生活上没有就挖私生活上的。
终于,王凤的党羽挖到了两条可能有用的材料。当然,在我看来,这更像栽赃:一、据说王商曾和他父亲的婢女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二、王商的妹妹和人通奸,然后一个奴仆把奸夫杀了,据说也是王商指使的。
王凤很是得意,立马把王商的黑材料捅了上去,要求皇帝处理王商。以王凤的想法,只要有他在,即便是“据说”,也能发挥实锤的功效。可没想到的是,刘骜这时并没听王凤的,他认为哪怕这些都是事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这种小事罢免丞相。
王凤一听怒了,一拍桌子:“你小子居然不听我的?!”吓得刘骜一哆嗦,只好同意把事情交司隶校尉处理。
既然由司隶校尉处理,那这场争斗王商注定会失败。王凤连皇帝都不怎么放在眼里,要指挥个司隶校尉就太简单了。对王商来说,更不幸的是,偏偏这时候月亮跑到了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处在了一条直线上——日食出现了。这下,王凤理直气壮地宣布:日食代表什么?代表老天爷在提醒皇帝,现在的大臣里面有乱臣贼子蒙蔽皇帝。贼子是谁?就是王商!
王凤对自己的这番解释很是满意,授意手下官员弹劾丞相。刘骜也不傻,知道这是王凤的计谋,就在奏折上答复说:“算了(勿治)。”
王凤却不愿算了,他强硬地瞪视着刘骜,非要刘骜定王商的罪。刘骜大概从小就对王凤产生了摆脱不了的依赖和阴影,最终他妥协了,下诏赦免了王商所有可能的罪责,但收缴了他的丞相绶印。
而此案的被告,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王商,自始至终都没能获得辩护甚至出庭受审的机会,以致被罢官回家才三日,王商便在激愤中呕血而死。
王商的死大概超出了刘骜的意料,他的本意不过是让王商回家避避风头,日后等王凤气消了,刘骜可能还会起用他,现在这样做至少能阻止王凤进一步迫害他。可没想到,王商就这么被气死了。王商死后,刘骜心里或许不乏愧疚之情,于是便给他上谥号“戾侯”,算是表达自己对王商的歉意。
有人说我这样猜测不对,因为按古代上谥号的规则: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不管怎么样,“戾”字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因此,这个谥号应该是王凤给王商上的,目的只有一个:进一步恶心他,死了也不放过。
其实,“戾”应该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戾者,身曲戾也”(《说文解字》),可见此字含有蒙冤受屈之意。当年,宣帝刘询给自己的父亲刘据上谥号的时候,用的就是“戾”字,所以,后世又称刘据为“戾太子”,取的也是这个意思。而且,王商死后,王凤不仅把王商在京城做官的子弟通通外放到了地方,还让手下上书,要求撤销王家世袭的乐昌侯爵位。这时候,刘骜顶住压力坚持让王商的长子王安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后来又做到了长乐卫尉、光禄勋。
按理说,王商的能力绝非王凤可比,为何最后却落得个身死的下场?究其原因,无非在于王商虽然也是外戚,但他的姑姑即宣帝刘询的生母王翁须早在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祸中就已经死了,因此,他虽然顶着个皇帝表亲的头衔,但比起皇帝的舅舅来,实在是差得太远。
王商的死震动了朝廷,在此之前,谁都知道王凤专权跋扈,但没有人想到他居然如此专权跋扈,堂堂丞相想要与之争斗竟如螳臂当车。一时间,朝中群臣噤若寒蝉,即便有人想为王商说两句公道话或是弹劾王凤,也赶紧把话咽回肚子里了。
然而,就在这种背景下,京兆尹(3)王章还是毅然决然地参了王凤一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