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皇帝与丞相:权力关系与政治稳定

西汉皇帝与丞相:权力关系与政治稳定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丞相既然是皇帝任命的,皇权当然高于相权。然而,皇帝有事并不能自己直接去操办,必须先通过御史中丞将事情传达给御史大夫,再由御史大夫传达给丞相,最后由丞相主持具体的工作。这就是汉朝时皇室和政府的关系,依照这个关系,皇帝甚至可以不用上朝。只有皇权和相权能相互制约时,国家和社会才能稳定。所以,当公孙贺听说皇帝要让他做丞相时,当场痛哭流涕,伏地不起。

西汉皇帝与丞相:权力关系与政治稳定

之前我们并没有过多涉及汉朝政治制度,因为汉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朝的延续。一方面,建国以后,刘邦忙于军事平叛,基本没什么时间理政;另一方面,刘邦在政治上是个极懒惰的人,平日里大小事情总交由丞相萧何处理,自己五日一朝,只对国家大事做一些批复。这非常符合刘邦的脾气。之后虽然经历了吕后的折腾,但朝廷的政治制度大体没什么变化。为了讲清楚内朝为什么坏、坏在哪里,我们就要先了解下外朝,以及外朝的首领丞相与国家的统治者皇帝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秦吞并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政府。这个政府和之前的政府是不同的,它有一个世袭的领袖——皇帝。秦始皇终结了封建制度,废除了贵族官员的世袭传统,除皇帝之外,朝廷里再没有第二个能够世袭的官职。这是国家政治制度上一个极大的进步。然而,进步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样分开了以后,皇室是不是就是政府?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国人的意见和历史的发展来看,皇室并不是政府,皇帝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而国家的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在世袭的皇权和不世袭的政府之间,便需要有人来调剂,这个人就是政府的首脑——丞相,由他对国家的政治负实际责任。这便是西汉初年的情况。

那又有人要问了:皇权和相权相比,哪个比较大呢?

这个问题在汉初的答案是说不清楚。

所谓朝廷官员,就是指我们常说的三公九卿以及其下的各级官员。汉初,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所有文官的首领,太尉是所有武官的首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协助丞相完成工作,相当于副丞相,而朝廷的丞相人选必须做过御史大夫,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丞相”这个词本身就有一定的含义,“丞”是副、贰的意思,“相”也是副的意思。由此可见,丞相本身就是一个副官,只是这个副官比较牛,是皇帝的副官,而皇帝这个正官通常又是不管事的,因此,事情就要由丞相这个副官来做。事情做得不好,皇帝可以不负责任,但丞相是一定要负责的。这是古代一种非常好的政治制度,因为对事情负责任的人并不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所以,一旦出了问题,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皇帝是可以去追责的。丞相既然管理天下的事情,自然也包括皇宫里的事情,可丞相一个人哪里顾得了这么多?尤其皇家的事情,通常是需要亲临现场的,丞相总不能一天到晚猫在皇宫里办公吧?于是,丞相便在御史大夫之下又设立了一个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皇宫里的相关事务。在大汉朝廷的官职里,但凡带有“中”字的,都是需要在皇宫里办公的,而御史中丞便是政府在皇宫里的代表。

这下情况大概就明白了。丞相既然是皇帝任命的,皇权当然高于相权。然而,皇帝有事并不能自己直接去操办,必须先通过御史中丞将事情传达给御史大夫,再由御史大夫传达给丞相,最后由丞相主持具体的工作。丞相也一样,有事需先转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御史中丞,然后由御史中丞转给皇帝,最后由皇帝对事情进行批复。这就是汉朝时皇室和政府的关系,依照这个关系,皇帝甚至可以不用上朝。(www.xing528.com)

在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之下,又设有所谓的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太常是管理皇家祭祀的;光禄勋是皇帝的门房;卫尉是皇宫的卫戍司令;太仆是皇帝的司机;廷尉掌管司法,皇家犯法也归他管;大鸿胪负责国家之间的交往;宗正管的是皇帝的家族,包括同姓的本家和不同姓的外戚;大司农管理政府的财政工作;少府则负责管理皇室的经济。这些人原本大都是负责皇家的事情的,可又都隶属于丞相,皇帝的意思从宫里传出来后,必须经由丞相同意,然后才能下达九卿执行。在这条线上,丞相是一个决策者,而九卿只是执行者。另外,少府隶属于丞相,这就意味着皇帝的财政大权也在丞相手里,所以相权又可以制约皇权。

凡事有制约才有平衡。只有皇权和相权能相互制约时,国家和社会才能稳定。可是,刘彻觉得自己太牛了,凡事不能亲自指挥,而要假手于人,实在是不爽。他想跳过丞相,直接对九卿下达命令,便在三公之外又设立了大司马一职。自从有了大司马,皇帝便取代了丞相的作用,凡事都由他自己做决定,并且这个决定可以直接通过大司马传达给下面的九卿。丞相的决策权和制衡能力基本上就消失了,成了一个无用的摆设。

但这个无用只是政治上的无用,丞相在其他方面对皇帝来说还是有用的,比如做替罪羊。我们知道,终武帝一朝五十四年,刘彻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平均下来,每位丞相任职的时间都不算长。除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那位善于揣摩圣意的公孙弘病死在丞相任上算是善终外,其后的七位丞相命运大都不怎么样。除去最后一任丞相车千秋,其他六人中的五人均被杀或自杀,唯一算正常死亡的,还是那位在政治方面没什么才能,也没什么建树,遇事谨慎无比的石庆。

刘彻这样对待丞相,导致朝廷官员一听说自己要升任丞相都噤若寒蝉。一旦某个官员接到升迁丞相的圣旨,不仅意味着他的仕途到了顶点,同时也意味着他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所以,当公孙贺听说皇帝要让他做丞相时,当场痛哭流涕,伏地不起。可公孙贺毕竟拗不过皇帝,虽然他泪流满面,极不情愿,最后还是接了相印,出门后只跟手下人说了一句话:“我这回死定了。”

虽然刘彻通过大司马从丞相手中夺走了政权,但他本人雄才大略,所以这没有问题。可是,如果内朝成了常规,而以后的皇帝又没有刘彻那么大的能耐,自然就会出现问题。而且,当大司马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大到皇帝无法控制,丞相又无法牵制的时候,事情就会向无法预测的方向发展。后来的王莽便是从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开始掌握国家大权,并最终取而代之,霸占刘氏江山的。

但这都是后话,从元鼎到太始年间,刘彻毕竟还紧紧把控着权力,大司马仅是皇帝意志的传声筒而已。随着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将领的离去,刘彻的年纪越来越大,他手中的权力和心中的私欲也越来越大。这不受限制的权力终将给鼎盛的汉帝国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