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经过七国之乱的折腾,国家和社会经历了一次劫难,诸侯王的实力也被折腾得差不多了。因此,尽管朝廷连年对外用兵,导致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终刘彻一朝,也没有哪个诸侯王敢真的出来扑腾一下。当然,如果你非常较真,非要说还是有诸侯王造反的,那淮南王刘安大概可以算作一个。
对于淮南王刘安这个人,有的书上是这么记载的,颇有些传奇色彩:
淮南王刘安,为人和善,淮南国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刘安本人礼贤下士,喜好琴棋书画,尤尚道术。一天,淮南王宫里来了八位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者,他们是听说刘安喜爱道术才不远千里来求见的。没想到,八位老者竟被宫里看门的当骗子拦住了,老头们瞬间变化成八位样貌俊朗的少年,这下可吓坏了宫里看门的,立马屁滚尿流地跑进王宫里回报。刘安听闻有仙人来访后也是大惊,忙亲自出迎。
当刘安把这八个人迎进宫里叙谈一番后才得知,这八位仙人号“八公”,分别是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和岑一峰。他们自称有吹嘘风雨、震动雷电、倾天骇地、回日驻流、役使鬼神、鞭笞魔魅、出入水火、移易山川、千变万化的本事,还现场表演了一段。这下,刘安对八位仙人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把仙人视为上宾,还亲自拜仙人为师,学习道法,最终得仙人传授《玉丹经》三十六卷。
刘安按仙人的指引勤修苦炼三年,就在即将丹道大成之际,刘安的臣子雷被因过失触犯了刘安,他担心自己被杀,遂恶人先告状,上书皇帝诬告刘安谋反。当皇帝派遣九卿之一的宗正前去调查的时候,刘安已在八公的协助下炼成金丹,与其亲属三百余人一起服用后同日飞升。其炼丹所用的鼎炉之内残存的药末被家中所圈养的鸡狗啄舔后,鸡犬亦白日飞升,空留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一段佳话。
以上均出自葛洪的《神仙传》,属于怪力乱神一类的诬妄之谈,毫不可信。
事实其实是这样的。刘安是刘邦的小儿子淮南王刘长的长子。和不学无术的刘长不同,刘安从小就博览群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在刘长死后的第十年,文帝将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为王,刘安仍称为淮南王。
刘安当了淮南王后并没有吸取父亲之死的教训——夹着尾巴做人,而是始终咽不下自己父亲之死的怨气,时刻想瞅个机会造反。
谋反在哪个王朝都不是新鲜事,刘安的谋反却与众不同,他自十五六岁从阜陵侯升为淮南王后便开始了持续数十年之久的谋反准备,而且好几次都是差那么一点就要动手了。
第一次是在七国之乱的时候,当时吴王刘濞曾派人去联络刘安三兄弟。对于刘濞的提议,刘勃和刘赐都没有回应,刘安却心动了。毕竟圣人在书上也说过“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二十五岁年轻气盛的刘安当时就准备起兵,和刘濞组成联军。这事被刘安手下的淮南国国相知道了,他主动跑去找刘安,说:“大王要是准备起兵响应吴王,我愿意替大王统兵,去冲锋陷阵。”
刘安很高兴,他正为自己不懂行军打仗而发愁,现在有人主动出来帮忙,自然求之不得,马上就把兵权交给了国相。可刘安没想到的是,国相一拿到兵权就翻脸了,还派兵把淮南国的都城寿春里里外外围了个水泄不通,绝口不提起兵助吴的事情。正因为这样,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刘安的淮南国才没有受到牵连。刘安这次恐怕受惊不小,以至十几年间没敢再有什么非分的想法。
虽然任何事情的刺激都会使人产生应激反应,但哪怕是再强的应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淡化并消失。对刘安而言,七国之乱的惊吓也一样。时间到了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刘安入朝。当时的太尉田蚡为了巴结刘安,亲自到霸上去迎接他,还在私底下跟他说了这样一番话:“现在陛下没有儿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子,又勤政爱民,仁义布于天下,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如果,我是说如果,有一天陛下不幸驾崩了,那当今天下没有人比大王您更适合当皇帝了。”
田蚡无疑是在拍马屁,而且这个马屁拍得还十分高明——一个马屁的好坏不在于拍的人说了什么,而在于被拍之人怎么看,如果被拍之人不认为这是马屁,那这个马屁就是一个好马屁。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田蚡纯粹是在扯淡。这时刘彻才刚刚继位,而刘安已经四十岁了,依照自然规律,他和刘彻谁会先死那是连想都不用想的事情,而且田蚡是刘彻的舅舅,刘彻万一挂了,对他能有什么好处?他怎么可能希望其他人来坐皇帝这个位子?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安听了田蚡的话居然觉得非常在理,内心也把自己当成了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到了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一个少见的天文现象出现了:一颗彗星划过了天际。彗星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只是稀奇而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但这罕见的天文现象对古人而言就不一样了。古人十分讲究天人一体,认为如此罕见的天象必定是上天在暗示什么。刘安也看到了这颗彗星,并心生好奇:是不是上天在预示什么?当然,如果只是好奇并不算坏事,可刘安平时就爱研究学问,他自己又有钱,手底下养了几千门客帮他做学问,这些人里面就有专门研究星相学的。既然心生好奇,刘安就找了这方面的专家来讨论。
事情坏就坏在这帮人身上。
他们不仅一口气列举出近年来所出现的类似天文异象的具体时间,还举一反三,并坚定地告诉刘安:“当年吴楚起兵的时候,天空中也有彗星出现。而且,那时候的彗星只有数尺之长,吴楚叛乱就造成了流血千里的兵祸,而今的彗星竟长过天际,想必天下不久定有大乱。”
这话刘安听着在理,而且这时刘彻还没有儿子,几年前田蚡的马屁他还当宝似的暗暗藏在心里:一旦天下乱了,现在的皇帝被赶下了台,那他刘安不就是最有机会登上皇帝位子的人吗?刘安相信,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为了响应上天的号召,他又决定造反了。
与当年那个二十多岁的莽撞青年不同,这次刘安谨慎多了,不仅亲自主持操办了购置兵器的事情,还不惜重金在民间网罗了一批谋士说客为自己制造舆论。这些谋士说客里当然有很多擅长溜须拍马的,碰上刘安这么一个爱被拍马屁的主子,一通诸如“大王盛德满于天下,堪比尧舜禹汤”之类的马屁拍下来,竟把刘安拍得飘飘然起来。仿佛只要天下一乱,所有人都会翘首以盼,拥戴他刘安出来匡扶社稷,平定天下,然后登基做皇帝。
除此以外,刘安还做了两项他认为非常重要的安排。
第一是派遣美女间谍进长安做卧底。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怀揣着给刘安刺探消息的使命,一位女子乘坐马车匆匆离开了寿春。对自己派出的这个女间谍,刘安很放心,因为这个人就是他的女儿刘陵。刘陵从小机灵聪慧,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而且据说长得还不错。刘陵到了长安非常卖力,利用自己的美色以及父亲的影响和资源,很快就成为长安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游走于皇帝的多位近臣之间套取舌漏,为远在淮南的刘安提供各种消息。
第二是清除自己身边有可能存在的朝廷的眼线。刘安这样做无非怕自己想要谋反的消息会提前走漏。对刘安来说,整个淮南王宫乃至整个淮南国的所有官吏都好办,大不了辞退了再聘请新人,有一个人却非常棘手,这个人就是太子刘迁的太子妃。太子妃是修成君的女儿,修成君是王太后和其前夫金王孙所生的女儿。尽管这个太子妃在皇帝和皇太后那里似乎并不得宠,不大可能是皇帝派来的卧底,但刘安现在心里有鬼,看谁都可疑,必要将她赶走而后快。刘安想要儿子休妻,但皇太后的外孙女哪是随随便便说休就能休的,于是他和儿子一合计,想出来这样一个苦肉计:让刘迁不和太子妃同房。
依照老子刘安的意思,儿子刘迁找了各种理由,一连三个月都没有和太子妃同睡过一张床。三个月后,这事“一不小心”被刘安知道了,他“勃然大怒”,一顿板子下去把刘迁狠狠地教训了一番,然后让人把刘迁和太子妃关在同一间屋里不许外出,这一关又关了三个月。或许,刘迁这小子在某些方面也端的是能忍,或许是刘安的那顿板子打重了,刘迁想不忍都不成,结果,三个月过去后,双方还是平安无事。这下,太子妃自觉失去了女人的魅力,自己都没脸再待下去了,便主动向刘安提出要和丈夫刘迁离婚。刘安听罢当然是极力劝阻的,最后,在“百般无奈”之下,刘安只好同意了太子妃的请求,派人将太子妃送回了长安。
做完这些以后,刘安自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安静地等了几年后,上天预示的大乱没有出现,他家里却出事了。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没了正妻的刘迁在宫里闲来无事便开始学习击剑。刘迁继承了刘安的秉性,宫里的陪练为了奉承太子,每次练剑都假意不敌刘迁,这让刘迁学了几天剑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每当一剑在手就生出独孤求败的感觉。当时,淮南国的第一剑客名叫雷被,是淮南王手下的“八公”之一,在宫里已经找不到敌手的刘迁就提出要挑战雷被。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刘迁手头儿有几斤几两,哪能逃得过雷被的火眼金睛。雷被一看太子眼神散漫、双腿无力、步伐飘浮,就知道他练得都是些没有用的花架子,而自己的武艺是在长期实打实的搏杀中历练出来的,不用比也知道是什么结果。况且,刘迁平日里骄横惯了,若和他比武,输了砸自己招牌,赢了断自己活路,怎么看都是赔本买卖。因此,雷被哪里敢接受太子的挑战。再说,刀剑无眼,真要动起手来,万一伤了太子,自己非但逃脱不了干系,到时候恐怕连父母妻子都没办法保全,所以,对于刘迁的比武要求,雷被再三推辞。可他越是推辞,刘迁就越觉得雷被看不起他,于是拔剑挺击,一再相逼,雷被最后迫于无奈只好出剑反击。
刘迁和雷被,一个步步紧逼,一个处处退让,两人斗作一团,竟也好似打了个半斤八两,但时间一长,雷被的血性再也按捺不住,稍一发力便将刘迁的长剑击飞,一不小心还伤了太子。这下,雷被吓得不轻,赶紧告退回家,可是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伤害的刘迁哪里会放过他。雷被知道自己在淮南是没法待了,可怎么才能离开淮南国呢?雷被苦思无策,整天在家惶惶不可终日。正好,这时候皇帝下诏,要在全国征集敢于从军出征匈奴的人,并下令说只要应征者有从军出征的决心,全国上下不论官职大小,谁都不能对其进行阻拦。
这道诏令让雷被看到了活的希望,他马上向淮南王提出要应征入伍。可是,刘迁又怎会轻易放过这个不给自己面子的第一剑客?他每天都在刘安面前说雷被的坏话,刘安一听雷被这么不识时务,竟对自己儿子不敬,那对自己这个老子岂不是大不敬?刘安因此非但没同意雷被的应征请求,还准备将雷被拿下杀一儆百。
俗话说:“人急拼命,狗急跳墙。”雷被这下被逼急了,为了活命只好只身逃亡。经过好一番周折,雷被逃到了长安。到了长安后,雷被马上向皇帝上书,检举揭发淮南太子刘迁公报私仇、违抗诏令、阻挠他应征为国尽忠的罪恶行径。
要注意,雷被的起诉仅此而已,并没有提及淮南王要谋反的事情,因为雷被自己并不知道这件事,但这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就像第一块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时,抗击匈奴仍然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其他任何事情都要为此让路。现在,居然有人敢抗诏,哪怕这个人是诸侯王,皇帝也是不允许的。刘彻于是下令,要廷尉和河南郡的郡守严肃处理淮南太子刘迁。
刘安很快就从女儿刘陵那里得到了皇帝要派人将自己的儿子押解进京审讯的消息。一听到这个消息,刘安和王后十分惶恐,他们哪里舍得自己的宝贝儿子,就决定一旦皇帝真的逼他们抓自己的儿子,他们就马上起兵造反。
刘安做事优柔寡断,头脑一热就喊打喊杀,等到惶恐过去,头脑稍微冷静下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什么时候反,怎么反,以什么理由反,反了以后怎么打,刘安通通都没想好。就这么拖了十几天,长安城里又传来消息,说皇帝下令不再逮捕刘迁,改为派人下来对质,取下口供即可。刘安一听,一口气松了下来,这个反也不准备造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刘安刚松一口气,就又听说淮南国的国相上书朝廷,把寿春县的县丞给告了,理由是县丞徇私舞弊,没有及时执行朝廷要求将刘迁押解进京的命令。国相是诸侯国中由皇帝派来监督各诸侯王的最高一级官员,淮南国国相当然是向着皇帝的。而且,刘迁平日在淮南国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国相要么是作风端正,很看不惯刘迁平日的作为,要么就是跟刘迁有私仇,而县丞没有及时执行命令致使刘迁逃过一劫,这让国相很不爽,就上书弹劾县丞,说他为了奉承淮南王而没有及时执行皇帝的命令。
拖延、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是大不敬的行为,按律是要砍头抄家的。刘安一看,你敢动我的人,我不保县丞怎么行。于是他就把国相请了过来,让他高抬贵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国相丝毫不给刘安面子,一口回绝了刘安。这下,刘安面子上挂不住了,就也寻了个莫须有的罪名,给皇帝上一道书把国相告了。
但凡是上级告下级,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告一个准。这次没人能保住淮南国国相了,国相很快就被押解到长安并下了大狱。淮南国国相大祸临头,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一道上书又反告淮南王,理由和雷被的类似:刘安因雷被和刘迁的私人恩怨徇私,阻挠雷被从军。(www.xing528.com)
皇帝接到淮南国国相的上诉后,马上就和众臣们商议处理办法,大臣们的主流意见是,不管那么多,先把淮南王刘安抓起来再说。
刘安在长安的眼线办事效率倒是挺高,大臣们这边刚商议结束,那边刘安便得到了线报。一听说大臣们商议要派人来抓他,而且据说皇帝已经同意了,甚至派来抓他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刘安又开始准备造反了:他暗地在宫中安插了几十个武士,只要朝廷派来的人到了寿春并宣旨说要捉拿他,他便马上让武士们把朝廷派来的人杀掉,同时让太子带人杀掉淮南的中尉夺取兵权,然后起兵。
事实上,刘安的谋反再次停留在了想想而已的阶段,皇帝派来的中尉殷宏匆匆宣读完圣旨便离开了,圣旨中只是就阻挠雷被从军一事对刘安进行了批评教育。刘安接过圣旨,又一次松了口气,就把造反的事情又放下了。
当刘安以为事情就将这么过去的时候,手下人告诉他,之前刚走的中尉殷宏很快就会回来,听说是朝中的一些大臣坚决要按抗旨不遵的罪名处斩刘安,殷宏去而复返可能是为了这事。一听到这消息,刘安再一次跳了起来,接着就又准备造反。
等殷宏二进寿春城时,刘安立即让刀斧手在房子四周埋伏好,一旦殷宏拿出皇帝的诏书宣布逮捕自己,刘安就用摔茶杯作信号,让刀斧手们一拥而上将殷宏剁翻在地。
对于刘安的计划,殷宏毫不知情。可他情商过人,虽然皇帝的命令不是让他抓人,只是让他宣读一下朝廷对刘安进行削地惩罚的判决,但一边是皇帝,一边是诸侯王,自己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哪个都得罪不起。殷宏知道,自己毕竟是来替皇帝宣布处罚判决的,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本来就讨人厌,总要想个法子让刘安不迁怒于自己才好。殷宏一路走一路想,终于拿定了主意。见到刘安后,他马上摆出一副笑脸:“恭喜大王,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
刘安端着茶杯,漫不经心地坐在椅子上,问道:“喜从何来?”
殷宏上前两步,拱手鞠躬答道:“大王,就之前雷被一事,朝中有大臣建议要将王爷处斩,可陛下圣明,没有同意,大臣们又要求废除王爷淮南王的爵位,陛下也没同意,最后大臣们要求削王爷五个县,陛下只同意削两个县,以示惩戒。这是陛下对王爷的器重和恩典啊,难道不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吗?请王爷接旨。”
刘安一听没说要抓自己,只是削自己两个县,就再次松了一口气,缓缓地把茶杯放下,看着殷宏离去。
殷宏就这样离开了淮南,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
刘安本以为自己要被逮捕杀头,后来听说只是削两个县,便把造反的事情放下了。可过了几天,他认为自己以仁义治理淮南,居然还平白无故地被削了两个县,这个皇帝实在可恶,越想越气愤,越想越伤心,就再次有了造反的打算。刘安于是就每天和手下亲信伍被、左吴等人在宫里研究地图,推军棋,演练行军布阵的方案。
在古代,造反毕竟是逆天的行为,刘安也知道自己确实没什么理由和底气造反,便捏造出一些理由来自我麻醉。他时常对身边的人说:“陛下没有儿子,一旦驾崩了,朝廷里的那些大臣肯定会让陛下的兄弟,什么常山王、胶东王这些人来即位,我刘安是什么人?是高皇帝的孙子、先帝的弟弟,和那些小屁孩就不是一辈人,而且天下人都知道我以仁义治理国家,所以无论德行辈分,我都是最适合管理天下的。现在陛下对我不错,我还可以忍忍,要是皇帝换成了其他人,他们有什么资格让我称臣!”
刘安的自我麻醉还真麻出了感觉,他越来越相信这个国家即将大乱,刘彻这个皇帝没什么能力并且不会有儿子,而自己则是他想象中即将崩塌的社会的救世主,他只需要等待时机的到来。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刘安等待的时机始终不见踪影。汉朝社会稳定,皇帝不但有了儿子,还摆平了强悍的匈奴人。与此相反的是,刘安自己家里却乱作了一团。
原来,除了刘迁这个儿子,刘安还有一个庶出的长子,叫刘不害,这个人平日里并不得宠,刘安甚至不把他当儿子看。在家里,刘不害时常被刘安、王后和太子随便找个缘由提溜出来教训,生活过得十分窝囊。而刘不害性格也蔫,虽然整天受气,却也不辩解,不抗争,只是尽量躲着,不跟他们接触。刘不害知道反正抗争也没有用,自己无非是隔三岔五地被骂几句,挨几顿板子,时间一长,挨着挨着习惯了就好了。
虽然刘不害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不抗争,他的儿子刘建却看不下去了,想方设法要给父亲出口气。但是,在淮南国,哪里有人敢给刘不害出头?于是,刘建就打算进京告御状以扳倒刘迁,一旦刘迁被废,自己的父亲就可以做淮南太子了。可惜,刘建的预谋还没来得及实施,消息就被人走漏给了刘迁。刘迁一看,好小子,竟想在背地里搞你大爷,我平日里连你爹都打得,现在打你个小王八蛋还不是信手拈来?刘迁立马派人把刘建抓了起来,打了个皮开肉绽。
刘建被打后更加不忿,他不知从哪里听来消息,知道了当年太子曾打算密谋杀害皇帝派来的中尉殷宏一事,便托好友给皇帝上书,要揭发当年的密谋。
既然又有人告淮南王,皇帝照例把事情交给廷尉审理。这次刘安就没以前那么幸运了,因为这时候的丞相是公孙弘。公孙弘有个姓审的好友,是辟阳侯审食其的孙子,他非常不爽当年刘安的父亲淮南厉王刘长锤杀他爷爷的事情,就重金收买知情人,获取不利于刘安的内幕消息,想要趁此机会扳倒淮南王,给自己爷爷报仇。
世事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刘长当年自作主张锤杀审食其的果应验在了自己儿孙的身上,多年来朝廷一直没有察觉的刘安谋反一事,最后竟然让审食其的孙子揭开了冰山一角。他把收集到的材料送给了丞相公孙弘,公孙弘从材料中也察觉到淮南王刘安有谋反的可能。公孙弘是一个善于揣测皇帝心思的人,他知道皇帝忌讳这些诸侯王,便一面让人将刘建押往异地审讯,一面放开手脚,大肆彻查淮南国的事情。
这次刘安真的坐不住了,可他面对的问题仍和当年一样:自己不会带兵打仗,怎么办?他于是便想让手下伍被做将军,统领军队。
最初参与这事时,伍被以为就是陪领导玩玩,在王宫里纸上谈兵,让领导开心开心而已,并没料到自己的上司还真有谋反的举动。伍被是个有些见识的人物,知道这事情是做不得的。所以,当刘安让他领军时,一开始他是拒绝的,还说了不少朝廷的好话,可后来刘安抓了他父母做人质,伍被只好给刘安出主意。
伍被说,现在社会安定,百姓安居,朝廷的军队实力强大,如果非要造反,只能先伪造两份皇帝的命令:一份下令把全国财产在五十万以上的百姓全迁移到朔方去,而且要立即执行,任何人不得延误;另一份要下令将诸侯和太子的亲信全都关进诏狱。前者会使百姓不满,后者能让诸侯们恐惧,先用这样的方法扰乱社会,再派能言善辩的人到处散布谣言,这时候刘安再起兵,或许就可以取得一些人的支持。而且,伍被还建议派卧底到大将军卫青和丞相公孙弘等人家里,一旦起兵,就同时刺杀卫青,诱降公孙弘等大臣。
伍被的办法只能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抱什么信心,刘安却自我感觉良好。虽然他也按伍被的建议去做了,心里却始终觉得不够光明正大。他为造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把皇帝的玉玺以及丞相、大将军、御史、两千石甚至淮南国附近郡的太守、都尉的印章都刻了出来,仿佛自己只用等着君临天下了。
事情到了这里,可能连刘安自己也记不清楚这是他第几次下定决心要造反了。这次,刘安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小步。他先是准备以宫中失火为借口,引诱国相(不是之前那个国相)及朝廷派来的淮南内史前来救火,然后趁机把他们都杀掉。后来,他又准备派人谎称南越入侵,然后趁机夺取兵权。这些都还没有实施,刘安又想:如果自己起兵了,周围的诸侯没人响应,那该怎么办?
伍被只好继续给他出主意:“如果事情真变成了这样,你就干脆吞并衡山国,然后临长江据守,二分天下,再派人联络南越,实在不行就跑到南越去。”
刘安觉得伍被的这个主意很好,准备照办,伍被却在心里暗暗摇头:自己这个领导太不成器了,要做造反这么大的事情,居然先想的是退路!这种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一旦失败,哪里会有什么退路?!
另一边,根据刘建的供词,朝廷很快便派人来抓淮南太子刘迁。等朝廷派来的人到了淮南,刘安就和刘迁商量,要随便找个由头把淮南国的国相和内史招到宫里来杀掉,然后立即起兵。
没想到,事到临头又出了变故,接到淮南王的命令后,国相来了,内史却不肯来。刘安认为,如果内史不来,只杀国相一人恐怕不能成事,就把国相放回去了。这么一折腾,刘安又不想反了,刘迁跟刘安说:“父王,朝廷派人来抓我,主要是因为当年我们曾策划谋杀中尉殷宏的事情,当年参与这事的其他人都已经被我们灭口了,他们想查也查不到什么,要不然,我就随他们走一趟,我们暂时就不造反了吧?”
刘安再次决定暂时不造反了,可事情到了这份儿上,伍被实在受不了自己的这个领导了,他主动向朝廷投案,交代了淮南王谋反的事实,而他为造反做过的唯一一件实事——私刻各种玺印——也成了如山的铁证。这下,刘安终于东窗事发。最终,刘安自杀,淮南王后、太子和其他参与过谋反的一干人等,包括告发刘安谋反的伍被,都被灭门。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月,刘安就此结束了他纠结于反与不反间的一生,淮南国的封号也就此被取消,改为九江郡。
刘安的造反始终是他心里的一场闹剧。古人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以刘安的事情看,岂止是三年,三十年也不会成事。
这才是历史中的刘安,但这还不是刘安的全部。
历史上的刘安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读书人。他应皇帝的要求所著的《离骚传》是历史上最早对《离骚》给予高度评价的文章。而由刘安主持,由他的手下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号称“八公”)主笔,集结了淮南王门下数千门客智慧所撰写的《淮南子》,则是道家理论的又一经典之作。
历史上的刘安也是一个崇尚道术、勤于钻研的读书人。在对道术的研究中,他发明了“豆腐”这一流传至今的可口食物,甚至研制出了热气球的原型。据说,他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热气使鸡蛋的蛋壳成功升离了地面。但是,刘安不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他终归是个诸侯王,常年处于政治旋涡的中心,而对一个纯粹的读书人来说,政治是可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