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和父辈们不同,刘彻首先就要改变汉朝当时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周边国家中的地位。说白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匈奴论清楚谁是孙子谁是爷的问题。年轻的刘彻想要改变父辈们在位时汉朝被动挨打的局面,想要建功立业,可他对汉朝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也就无从下手。当时,整个朝廷的情况跟刘彻的差不多,大臣们只知道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叫匈奴。匈奴的地盘有多大?匈奴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国家?还有多少国家?那些国家的人都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都如匈奴人一般穷凶极恶?好多问题长期困扰着刘彻,无法得到解答。
后来,由从边境投降而来的匈奴人口中,刘彻逐渐了解到北方除匈奴以外还有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有的屈服于匈奴,有的与之对立。其中有一个月氏国,本来也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前几年因被匈奴打败,不仅整个月氏的部族都被赶出了水草茂盛的祁连山,月氏国王的头颅还被匈奴人砍下来做成了饮酒的器具。现在,月氏人对匈奴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只是力不从心,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大国帮助自己消灭匈奴。
刘彻一听便来了兴致,如果能派人联络到月氏,两国联合起来不就可以夹击匈奴吗?刘彻是个决绝的人,凡事想干就干,极少瞻前顾后。他立马就开始在朝廷中招募愿意出使月氏的人。
朝廷之事历来是“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鬼知道月氏在什么地方,有多远,要过几座山、几条河。什么?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就这样,刘彻的征集令发出好多天都没一个人响应,就在刘彻失望之际,他手下的一个郎官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出使月氏。
这个人就是张骞。
张骞是汉中人,在刘彻身边做郎官的时间不长,刘彻甚至可能都没来得及注意身边有这么一个人。张骞的能力如何,水平怎么样,刘彻可能一概不知,但既然只有他愿意自告奋勇,那也没得选择了。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一支以张骞为首、以匈奴堂邑父为副手、成员只有百余人、规模和规格都不怎么高的使节队从陇西出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未知的前路。
当时要去月氏,别说导航,张骞手头上连张地图都没有,只知道月氏大概在匈奴的北面。张骞的队伍出了陇西就一头扎进匈奴的地界,其实就相当于开始如盲人瞎马般乱闯,结果可想而知。很快,他们就被匈奴的骑兵发现了。百十来号人的队伍怎么跟匈奴打?毫无悬念,他们全被活捉了,并被带到了匈奴单于那里。
匈奴单于见过不少汉族俘虏,但一听说这次捉住的是汉人派去月氏的使节,他便哈哈大笑道:“月氏在我匈奴的北面,汉朝人怎么能越过我去月氏?如果我想派人出使南越,你们汉人会同意吗?”
不过,匈奴单于还是挺佩服张骞的勇气的,他没有杀张骞,而是没收了他的所有随从及物品,把他留在匈奴并派人看管了起来。能活下来已经是意外了,张骞于是只好在指定的地方过着半监禁的日子。他就这样在匈奴生活了十年多,不但学会了匈奴语,还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为妻,末了又生了个儿子。但尽管这样,他内心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直保留着象征汉朝使节身份的节杖。后来,张骞在衣着、生活习惯、语言等外在方面看起来跟匈奴人已经没什么两样,匈奴人对他的看管也变得越来越松懈。这时,张骞就瞅了个空子,跟自己的副手堂邑父一起带了干粮,又偷了两匹好马,趁夜逃出了匈奴,继续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虽然在匈奴生活了十几年,但张骞还是不知道月氏在哪里,因为匈奴人自己也不知道月氏人当年被打败北逃后到底去了哪里,张骞只能继续一路向北。这次,他的运气似乎好一些,出了匈奴后,他闯入了大宛国。大宛的国王倒是知道匈奴的南边有汉朝这么一个国家,江湖上一直传说它很强大,也很富裕。大宛的国王很想见识见识汉朝的风采,可惜他从来没见过汉朝人。
张骞见大宛国王有心与汉朝结交,为了完成任务,也顾不得许多,马上夸下海口:“我们皇帝派我来出使月氏,只是我迷失了道路,如果大王能派人带我到月氏,一旦我完成任务回去,我们皇帝一定会送来数不清的金银珠宝感谢大王的帮助。”
大宛国王听了很高兴,说:“这事好办,从这里出了大宛就到康居了,过了康居就是月氏的地盘,但是康居和月氏的人都不通匈奴的语言,我可以派向导和翻译跟你们一起去。”
在大宛国王的帮助下,张骞随着向导很快便到了康居。康居国和大宛素来交好,也很乐意帮张骞去月氏。就这样,在出使十几年后,张骞终于踏上了月氏的土地。
然而,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仇恨也不例外。月氏人在国王被杀、全族北逃后又立了新王,而且占领了大夏国大片肥沃的土地。十几年来,他们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月氏年轻的一代甚至已经不太记得当年发生的惨剧。这时候月氏人的复仇热情已经冷淡,张骞再想游说月氏的国王和汉朝联合起来对付匈奴就没那么容易了。结果,张骞在月氏国逗留了一年多,始终无法说服月氏人为十几年前的仇恨对匈奴进行报复。无奈之下,他只好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这次张骞长了心眼儿,为了避开匈奴人,他决定绕道经羌族的地盘回中原。可人算不如天算,在张骞离开的这段时间,原属羌人的地盘已经成了匈奴的势力范围,张骞一入境就被匈奴人逮到了。
再次被匈奴人抓到,就没上次那么凶险了,因为好歹张骞在匈奴也算有车有房有老婆孩子和长期居住证的。匈奴人也没有为难他,继续让他和自己的妻子、孩子在一起生活。这次,张骞在匈奴又生活了一年多,后来竟碰上匈奴发生内乱。原来,匈奴的军臣单于死了,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和侄子於单打了起来。这一乱起来就没人顾得上张骞了,张骞带着自己的妻子、孩子和副手堂邑父趁乱跑回了长安。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虽然时间已过去了许久,但听说张骞回来了,刘彻还是马上召见了他。在见到皇帝之前,张骞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虽然这十三年来他历经千难万险,好几次都差点把命搭进去,可自己毕竟没有完成皇帝交代的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任务,天知道皇帝会怎么对自己。
好在这时候的刘彻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对匈奴一无所知、无可奈何的年轻皇帝了。世易时移,自从卫青当了将军,汉军夺回了中原失去多年的河套地区,大汉朝已经有能力独自对匈奴作战了。对于现在的刘彻而言,大月氏能来当然好,不来也无所谓。只是张骞却不好处理,严格地说,他是没有完成既定任务的,但考虑到他在外漂泊多年,始终矢志不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刘彻最后决定,不讨论什么功过,就把张骞不清不楚地晾着算了。
又过了两年,大将军卫青在对匈奴作战时再次取得巨大胜利,一举将匈奴右贤王所部打回了“解放前”。这让张骞想到自己常年在匈奴生活,一身的经历和经验对军队或许还是有用处的,便投到大将军卫青的帐下,做了一名校尉。(www.xing528.com)
自从有了熟悉匈奴地形、水源的张骞的帮助,卫青的军队在草原上就更不会断水或迷路了,也正因如此,张骞才得到了自己本来应得的那份奖励:受封博望侯。
然而,张骞并不适合做一名征战沙场的将士,他在军中的角色更接近高级向导而非指挥千军的将领。张骞所擅长的依然是在未知的地区探索,游走于各国各民族之间,沟通往来。但是,这时候皇帝已将注意力全然放在了进攻匈奴这一件事上,整个国家都在围绕着这一目的运转,哪里还有机会让张骞重返那依然充满未知的西域?
好在,张骞的等待并不算漫长。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军分东西两路跨越两千里大漠清扫了匈奴主力,使蒙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人常驻的痕迹,这使得刘彻对西域又有了兴趣。
所谓西域,最初指的是匈奴以西、乌孙以南,东西长六千多里,南北宽一千多里的地区。这里原本有三十六个国家,后来又逐渐分化成五十多个,即便我们不怎么了解西域的历史,对其中的一些国家也早已耳熟能详,比如楼兰、安息、大月氏、大宛,以及精绝古城。这些国家大小不一,有泱泱大国,比如安息,即波斯帝国;也有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地方,也称一国,比如单桓国。据记载,单桓全国上下有二十七户,一百九十四人,如有需要,可发动四十五人参军。这怎么算都还不如我家所在的单元楼里住的人多。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之后,匈奴人逐步退却,把汉朝和西域各国交通往来的道路让了出来,并且已没有能力再对西域各国进行严密的控制,这下刘彻又动了心思,准备让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时候,张骞因为在先前的战斗中误期而丢了爵位,正寻思着找个机会把可以荫福子孙后代的侯爵爵位给挣回来,就对皇帝说:“臣在匈奴的时候曾经听说有乌孙这么个国家,乌孙王叫昆莫,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听说他白手起家建立乌孙,经过多年的发展竟也能与匈奴抗衡。陛下如果能不吝财物结交乌孙,就好比断了匈奴一条臂膀,进而西域其他国家也就更容易倾向我大汉了。”
刘彻虽然赶跑了匈奴人,但他们只是跑了,并没有被消灭,保不准什么时候还会杀回来。刘彻当时正思量着怎么才能彻底消灭匈奴,听张骞这么一说,马上就拍板同意了。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刘彻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由三百人、六百匹马、数万头牛羊以及价值几千万的黄金珠宝和绫罗绸缎组成的使团再次踏上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由于漠南的匈奴势力已经被肃清,这次张骞的出使很顺利,使者团平安到达了乌孙,张骞很快便见到了乌孙王昆莫。
昆莫以前从来没见过汉朝的使者,不懂得汉朝的外交礼仪,可他见过很多匈奴的使者,便以接见匈奴使者的方式接待了张骞一行人,大大咧咧地跟张骞行了一礼。张骞一看他们竟把天朝上国的使者当匈奴人对待就不干了。要知道,匈奴人已经被大汉的天兵赶到天边吃沙子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雄霸北方的强大民族,怎么能将汉人和匈奴人等同起来?不过,张骞久在塞外生活,听闻乌孙人贪财,便对昆莫说:“我们皇帝陛下的赏赐我已经带来了,按照我们的规矩,大王应该跪拜受礼,不然,礼物我可就原封不动地带回去了。”
依照现代人的观点,国家与国家之间,无论大小,均为平等关系。大家可以想象下,让一个国王对另一个国家的使者行拜礼是什么画面。然而,乌孙人毕竟是实用主义者,再说,他们大概也从来不讲究“男儿膝下有黄金”那一套,既然有好东西干吗不要呢?于是,昆莫依张骞的意思行了拜礼。这样,张骞心里得到了满足,昆莫得到了实惠,实在是双赢的局面。
之后,张骞先送上早已准备好的厚礼,然后说:“我们陛下很是敬仰大王,希望大王能搬回南边居住,陛下还愿意将汉室的公主嫁与大王为妻,这样两家结为兄弟,还怕他匈奴人吗?”
乌孙王不喜欢匈奴人,他很喜欢汉朝的厚礼,也喜欢娶异国的公主,可要他和匈奴人完全划清界限,站到其对立面上,昆莫还是要仔细思量一番的,所以也没一下子应承下来。而张骞也没有一味死等,他又命手下多名副使带着礼物,由乌孙的向导引路,从乌孙的国都赤谷城出发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和大夏等国。
又过了好一阵子,在维持现有平衡还是倒向汉朝之间,乌孙王还是没法决断,遂打发一队人先跟张骞回去,想先看看传说中的汉朝究竟是什么样子。张骞带着这一队人和几十匹作为礼物的马回到了长安。皇帝很高兴,将张骞提拔为大行,并以很高的规格接待了这些使者,也让乌孙的使者领略了汉朝的强大。
两年后,张骞在赤谷城派出去的副使们陆续回到了长安,他们把有关沿途所经国家的信息带回了长安,让汉朝人开阔了眼界。从此,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往来逐渐成了常态,每年从汉朝出发的使者少则五六拨,多则十几拨,规模也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西域各国到长安的使者更是络绎不绝。
然而,这一切是张骞所不知道的,因为从乌孙返回后第二年,长期奔波积劳成疾的他就在长安病逝了,享年五十岁。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更是历经十三载,其中的艰难险阻是旁人所不能想象的。虽然第一次他没能完成促使月氏和汉朝联合对付匈奴的任务,而且第二次乌孙虽和汉朝建立了邦交,最终却没有按汉朝皇帝的意思搬到南边,但是张骞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使命,并开阔了汉朝人的眼界,他的精神和贡献是值得后人学习和肯定的。若干年后,一条从长安出发,途经中国现在的甘肃和新疆地区,跨中亚和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正式形成,并在其后的数百年间对中国及欧亚各国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路线大体就是张骞当年所走的路线。由于当年这条路上的主要流通物是中国产的丝绸,所以人们又形象地称它为“丝绸之路”。
这是张骞对国家和民族所做的最为重要的贡献,尽管他生前并未看到,但历史将永远记得。
我们再回到元光年间的汉朝。起先,刘彻的想法是联合月氏对付匈奴,但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以后,张骞一去便杳无音信,想来恐怕是凶多吉少,刘彻已经等不了了。对刘彻而言,驱逐匈奴这件大事,有月氏人帮忙要干,没有月氏人帮忙,自己想办法也要干。
大臣们反对?不管。没有经验?不管。
刘彻决定先投入激烈的战斗,然后自会见分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