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道县玉蟾岩遗址: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稻
据2005年3月2日《光明日报》载: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南岭北麓的湖南道县玉蟾岩洞穴出土了一粒被证明是1.2万年前的古栽培稻。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介绍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是研究农业起源重要的材料。”[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等多位国内外考古专家认为:“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可能是从这些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发展而来。”[3]专家的意见说明,南岭的洞穴文明催生了湖南的稻作农业。
1.2 澧县彭头山:中国稻作农业的诞生地
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陶片中夹有大量稻壳和稻谷。研究人员认为:“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稻作遗存的发现,它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4]农业考古专家卫斯指出:“是距今9000年前的彭头山人最早创造了中国的稻作文化 。”[5]著名考古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张之恒认为:“距今8000多年澧水下游水稻的栽培已经越过了选育、驯化阶段,而进入到稻作农业的诞生阶段。”“长江流域属于稻作农业诞生阶段的新石器文化,只有彭头山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未发现这一阶段的稻作遗存。”[6]206—210
与彭头山稻作农业形成对比的是北方粟作农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原副理事长、曾主持过全国谷子栽培与研究工作的张履鹏教授指出:“粟栽培生产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集中于中原地带,以裴李岗、磁山两处遗址发现最为重要,……裴李岗遗址根据碳-14断代,估计为距今7500年左右,磁山遗址也在7300年以上。”[7]与彭头山相比,北方的粟作农业在时间上要晚1000多年。
1.3 茶陵县独岭坳:中国栽培水稻起源地(www.xing528.com)
1987年发现的位于茶陵县枣市乡的独岭坳遗址是一处距今8000—6000年的原始村落,在时代分期上相当于大溪文化时代的遗址。[8]596文化堆积厚度30—50厘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在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独岭坳遗址有其特殊地位。
特殊之一,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遗存。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文绪、湖南省考古专家席道合认为,独岭坳古稻“已经远离普通野生稻,是一种已经历了相当长时间人工种植的栽培水稻”。[9]独岭坳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再上溯生物进化意义上的“相当长时间”,这是怎样的一个时间概念?是否可以认为,独岭坳的水稻栽培不会晚于彭头山的距今9000年!
特殊之二,距独岭坳东北42公里的茶陵县尧水乡湖里沼泽地发现总面积约40公顷的古野生稻。[10]现存野生稻与古栽培稻两者兼具的情况在全国绝无仅有,说明这一带上古时代野生稻资源丰富,为先民大面积种植提供了充足的种质资源。
张、席两位专家充分肯定了这一带先民的开创之功,认为茶陵“稻作农业自古以来十分发达,应属中国栽培水稻起源地范围”[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