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为满掌之数,与人们的思维习惯密切相关。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少暤氏又有五鸠五雉之说[6]1568—1571,《昭公二十九年》更有“社稷五祀”及对应的五官。以上说明,古人“逢五” 的观念已是渊源长久。战国末年,五行学盛行,凡事必言五。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五行帝应运而生。下面是对《礼记·月令》中关于季节、天干对应五帝、五神记载的归纳:春之月,其日甲乙。夏之月,其日丙丁。
“五”为满掌之数,与人们的思维习惯密切相关。早在殷墟卜辞中就有“帝五臣正[4]、帝五工臣”之说[20]572。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少暤氏又有五鸠五雉之说[6]1568—1571,《昭公二十九年》更有“社稷五祀”及对应的五官。[6]1737—1739五祀是金、木、水、火、土,对应的五官是金正蓐(rù)收、木正句芒、水正玄冥、火正祝融、土正后土。以上说明,古人“逢五” 的观念已是渊源长久。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五行包含五种物质的基本形态:木,代表伸展;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水,代表润下;土,代表中和。战国末年,五行学盛行,凡事必言五。五色,青、黄、赤、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等等。思想家用它来解释万物的起源,医学家用它解释病理上的各种现象,阴阳家用它来推算人的命运……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五行帝应运而生。
清人崔述谈到:“自战国以后,阴阳之术兴,始以五行分配五帝,而《吕氏春秋》采之,《月令》又述之。遂以大暤为木,为春;炎帝为火,为夏;少暤为金,为秋;颛顼为水,为冬;黄帝为土,为中央。”[7]39上述典籍中,汉人戴圣编的《礼记》由于被列为儒家经典,所以最具代表性。
下面是对《礼记·月令》中关于季节、天干对应五帝、五神记载的归纳:
春之月,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www.xing528.com)
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秋之月,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冬之月,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