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时期的上帝-炎帝与炎帝氏族

西周时期的上帝-炎帝与炎帝氏族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初民们的上帝观念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卜辞中的“上帝”有很大的权威,是自然与社会的主宰。但是,由于殷商时期仍是万国林立,没有形成一个超越政治的共同文化,所以那时的上帝仅是殷人的至高神,还不是普天共敬的上帝。只有在统一的民族意识之下,才会产生普天共敬的上帝,时间的节点当在西周。[21]具有至上神格的天,是到西周才出现的。全诗有76个表示至高神的“天”字,还有38处提到“上帝”。

上帝是超越各部落宗神之上的至高神。初民们的上帝观念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国古史辨派创始人顾颉刚在《昆仑传说和羌戎文化》一文中谈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历史时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夏代以前,亚洲的东大陆上林立着不同的种族、政治、社会组织和文化传衍的或有关联或无关联的无数部落,经过夏、商、周三个大朝的一二千年的陶铸和经营,才把统一的‘中国’ 逐步建立起来,也把‘华夏’的民族意识培养成功了。”[19]651

夏、商两代在中国大陆形成了政治中心,基于这一社会格局的变化,人们由此认为在众多部落宗族神之上还有更高的神,于是开始有了“上帝”的观念。殷墟卜辞中就有许多关于“上帝”的记载,如“帝令雨”(上帝下令降雨)、“帝不令雨”、“帝降若”(上帝允诺)、“帝降不若”(上帝降下不祥)[20]562、567,等等。卜辞中的“帝”,有善义的作为,如“帝令雨”“帝降若”;也有恶义的作为,如“帝不令雨”“帝降不若”。卜辞中的“上帝”有很大的权威,是自然与社会的主宰。但是,由于殷商时期仍是万国林立,没有形成一个超越政治的共同文化,所以那时的上帝仅是殷人的至高神,还不是普天共敬的上帝。

只有在统一的民族意识之下,才会产生普天共敬的上帝,时间的节点当在西周。正如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所说的:“卜辞至上神为帝,为上帝,但决不曾称之为天。”[21]具有至上神格的天,是到西周才出现的。

西周推行分封制度,形成了一个诸多部落的大联盟。《逸周书·王会解》记录了周成王七年(前1036年)在新都洛邑举行的成周之会上,周室各诸侯及八方蛮夷前来朝贺的盛况,这可以看作是万国归服的一个缩影。基于这种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普天共敬的上帝由此产生。这种上帝一旦产生,就连周天子也须俯首跪拜。(www.xing528.com)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全诗有76个表示至高神的“天”字,还有38处提到“上帝”。

炎帝之所以成为普天共敬的上帝,原因还在于炎帝后裔姜姓与黄帝后裔姬姓在中华民族初创时期的特殊地位。居于渭水流域的姜姓和姬姓联姻结盟,翦商建周,形成了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由于黄帝、炎帝分别是周人的父系和母系的宗神,因此也由周人的始祖成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这方面内容将在第四章详细讨论。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记载:“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奠四亟(极)。”[22]“三天四极”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星象概念,“三天”即“三垣(yuán)”,包括上垣之太微垣、中垣之紫微垣及下垣之天市垣。“四极”又称“四象”,指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全句的意思是炎帝命祝融派遣四神降临人间,安定日月星辰,建立四极以承天覆。

在楚人的心中,炎帝已经是参与创世的天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