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与东南亚高教合作:成长期(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中国与东南亚高教合作:成长期(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爆发种族冲突事件。马来西亚政府认识到种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导致冲突的根源,希望通过国家力量解决日益严峻的种族间失衡问题。因此从1976年至1989年,马来西亚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中国与东南亚高教合作:成长期(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爆发种族冲突事件。马来西亚政府认识到种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导致冲突的根源,希望通过国家力量解决日益严峻的种族间失衡问题。1971年,马来西亚政府颁布“新经济政策”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消除社会贫穷以及重组社会结构,投射到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有以下具体措施。

2.2.1 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

自马来西亚独立到1969年期间,马来西亚只有一所马来亚大学可以培养高级人才,且学生人数非常有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从1976年至1989年,马来西亚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1976年,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经费开支1.6亿吉林特,占教育总开支13.3%;1989年,高等教育经费开支增长到6.55亿吉林特,占教育总开支15.1%。

2.2.2 实施高等教育入学族群配额制

1971年,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实施高等教育族群配额制,也称“固打制”(Quota System),即马来西亚公立大学招生按照全国族群人口比例来分配招生名额,马来人录取率为55%,非马来族群(华人、印度人及其他外来族)录取率为45%。从表1-1中可以看出,自实施“固打制”以来,马来土著学生的大学录取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与1965年相比,非土著的学生录取率下降了近50%。(www.xing528.com)

表1-1 1965—1985年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土著学生与非土著学生占比 单位:%

2.2.3 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集权管控

1971年,马来西亚国会通过了《大学与大学学院法》(UUCA),这一法令是马来西亚确立国家主导下的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志。相对于教育创始期的学术自治状态,《大学与大学学院法》通过国家立法手段授予政府干预大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授课语言改为马来语,大学的建立、招生、课程设置、教师聘用等均需由马来西亚教育部介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