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走廊是以轨道交通线路为中心、两侧一定距离辐射范围所形成的带状区域,如图4-1所示。由于轨道交通走廊内途经的地面公交线路均与轨道交通线路服务范围存在重叠,故筛选待调整地面公交线路时首先需要确定轨道交通走廊宽度。
图4-1 轨道交通走廊示意图
轨道交通走廊内客流高度聚集影响用地开发和土地价格,故可以从轨道交通对土地价格的影响范围和站点步行接驳范围两个角度判断客流高度聚集的范围,进而对轨道交通走廊宽度进行分析。
轨道交通走廊内土地具有增值效应,住宅和写字楼价格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辐射效应。例如深圳轨道交通开通后站点700 m半径范围内的土地价格平均上涨19.5%,100 m半径范围内土地价格平均增幅达37.8%;北京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距离为300~1 000 m。在轨道交通的各种接驳交通方式中,步行是最主要的方式。结合南京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调查数据计算得到站点80分位值的步行接驳距离为800~1000 m。轨道交通对周边地价影响范围与站点步行接驳范围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确定轨道交通走廊宽度为1 600 m。
在确定轨道交通走廊宽度后,需要对走廊内途经的所有地面公交线路进行聚类分析,以便进一步筛选出需要进行调整的线路。判断线路是否需要调整需要综合考虑线路几何特性、线路运能、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空间关系以及线路客流需求等因素。因此,在进行线路聚类分析时,需要选取:(1)反映线路几何特性的变量,包括线路长度、站点数、平均站间距和非直线系数;(2)体现线路运能的变量,涉及线路配车数、日发班次数和高峰时段发车间隔;(3)反映线路和轨道交通线路空间关系的变量,包含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共线站数、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共线段长度以及共线段长度占线路全长比例;(4)体现线路客流需求的变量,包含线路日均客流量和线路客流强度。
以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走廊内地面公交线路为例,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如表4-1所示。
表4-1 各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续表4-1
利用Pearson检验计算12个变量相互间的相关性。如表4-2所示,相关性高的因素(绝对值大于0.7)是日发班次数与线路配车数(0.734)、线路配车数与日均客流量(0.825)、线路配车数与高峰小时发车间隔(-0.712)、日发班次数与日均客流量(0.891)、日发班次数与客流强度(0.944)、共线站数与共线长度(0.917)、共线站数与共线比例(0.848)、共线长度与共线比例(0.925)以及日均客流量与客流强度(0.859)。相关性大的变量组合约占所有变量组合的15.15%,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表4-2 线路调整因素相关性分析
(www.xing528.com)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可将具有多重共线性的变量进行线性组合,成为更小维度的因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线路筛选工作的开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时,可根据Kaiser-Harris准则和碎石检验综合确定所需公共因子数。本次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4个公共因子。采用SPSS软件对影响因素中的12个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公共因子,对应的因子荷载表如表4-3所示,可知4个因子能解释12个变量84.80%的方差。因子1包含5个变量,解释全部变量35.32%的方差。该因子包含的变量主要与线路运能和客流需求有关,故定义为运能因子,线路运能或者客流需求越大,因子得分越高。因子2包含3个变量,解释全部变量23.96%的方差。该因子包含的变量表现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的空间关系,故定义为位置关系因子,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共线程度越明显,因子得分越高。因子3包含2个变量,解释全部变量16.37%的方差。该因子包含的变量表现线路长度,故定义为线路长度因子,线路越长,因子得分越高。因子4包含1个变量,解释全部变量9.15%的方差。该因子包含平均站间距变量,故定义为站间距因子,线路平均站间距越大,因子得分越高。
表4-3 因子荷载表
通过计算特征向量矩阵得到因子表达式,如表4-4所示。各因子间的相关性绝对值均小于0.3,表明独立性良好。
表4-4 因子分析结果
在进行分层聚类之前还需对12个变量进行标准化,以保证每个变量对于聚类的影响相同。利用表4-4中因子表达式计算各条线路的因子得分,以因子得分为聚类变量进行分层聚类。距离矩阵计算采用Euclidean距离。分层聚类得到如图4-2所示系统树。图中每一个枝叶代表一条线路,随着高度的增加,一些枝叶聚合成分枝。结合线路调整需要,选择在高度为19处切割系统树图,得到5个类型的线路。需要说明的是,切割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
图4-2 线路分层聚类系统树图
采用方差分析分别判断这12个变量在5类线路之间的差异总体上是否显著。除站间距因子外其他3个因子在5类线路间存在显著差异。如表4-5所示,第1类线路以交叉线路为主,与轨道交通线路共线情况最不明显,线路长度较长,在15~35 km之间;第3类线路以平行线路为主,与轨道交通线路共线情况明显,运力配置和客流需求量大,线路长度最短,均在15 km以下;第5类线路同样以平行线路为主,与轨道交通线路共线情况最为明显,运力配置和客流需求量小。第2、4类线路以接驳线路为主,与轨道交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宜从第1、3和5类线路中筛选待调整的地面公交线路。
表4-5 各类线路各因素特征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