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多模式公共交通方法的研究现状总结

城市多模式公共交通方法的研究现状总结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学者针对公共交通调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研究。故应研究考虑轨道交通换乘乘客排队候车现象的等待时间计算方法及其相应的时刻表协调优化方法。既有关于首末班换乘问题的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应用于解决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首末班换乘问题。故针对不同方式间的首末班换乘问题,有必要进行专门且细致的研究。

城市多模式公共交通方法的研究现状总结

国内外学者针对公共交通调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近年来,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公共交通网络协同调度的研究,然而既有研究依然有待进一步深化:

针对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线路协调问题,既有研究更多地从定性的角度给出了地面公交网络优化方案的确定方法,用以指导相关工程实践。然而,如何引入定量分析方法科学合理地筛选待调整线路、如何系统有序地调整线路布局方案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对于新增的接驳轨道交通客流的地面公交线路生成问题,既有研究聚焦于考虑不同的优化目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确定优选线路,然而实际布设接运公交线路时需要经历站点方案确定、候选线路生成、线路评价筛选等多个环节,故有必要系统地研究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布设方法。

尽管既有文献针对地面公交内部换乘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然而为了尽可能突出问题本质降低求解难度,在问题抽象、建模过程中对诸多现实情况进行了必要的简化,如未能考虑公交车辆到站时刻的不确定性对时刻表协调设计的影响与要求。实现换乘等待时间最小化的基础是准确识别具有换乘关系的车次,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关联线路间的换乘车次识别及其换乘等待时间计算方法,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网络调度问题。然而,约束条件的增加意味着模型求解难度的增大,尤其当模型应用于实际大规模公交网络时,需进一步优化模型结构并设计高效的求解算法

既有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协调调度领域以接运公交时刻表设计为热点,然而此类文献鲜少讨论接运公交车辆载客能力的限制,旨在降低模型复杂度与求解难度。对于换乘客流量较小的站点,载客能力不受限的假设合理且适用。少量研究即便考虑了接运公交车辆载客能力的限制,也多以车辆满载率这一宏观标的形式出现在约束条件中用以保证线路发车间隔方案的合理性,而由车辆载客能力限制引起的高峰期轨道交通乘客等待多班接运公交车次后方可顺利离开的现实情况尚未引起充分关注。故应研究考虑轨道交通换乘乘客排队候车现象的等待时间计算方法及其相应的时刻表协调优化方法。另外,随着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与一般地面公交线路的换乘需求日益频繁,然而非接运公交线路与接运公交线路不同,其运行计划设计时需要考虑兼顾与轨道交通的换乘需求,更需要照顾非换乘乘客的出行需求,故有必要对此类换乘问题进行专门研究。(www.xing528.com)

同时伴随轨道交通成网运行出现的还有首末班换乘问题。尽管部分学者已开始关注此类特殊的换乘问题并对其展开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讨论,但研究对象多聚焦于首末班次行车计划,往往忽略了首末班次行车计划调整对其他时间段(尤其是相邻时间段)行车计划的影响,且文献中多利用启发式算法如遗传算法求解所构建的优化模型,无法保证所得到的解的全局最优性。既有关于首末班换乘问题的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应用于解决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首末班换乘问题。首先,地面公交首末班公交车运行计划无法仅由与其存在换乘关系的轨道交通首末班列车运行计划决定;其次,经协调后多辆公交车将同时到达同一公交停靠站,停靠站泊位的有限性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公交车辆排队进站现象。故针对不同方式间的首末班换乘问题,有必要进行专门且细致的研究。

为了保证时刻表协调方案的有效落实,需要采用适当的调度控制策略以提高线路运行可靠性。事实上,考虑到时刻表协调设计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如当线路发车间隔变化过于频繁时极易导致线路运力断面落差大、串车现象频发等问题,如何将时刻表协调设计与实时控制策略进行耦合研究以保证单线运行的可靠与多线换乘的便捷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