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大数据:国内现状及成果

海洋大数据:国内现状及成果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54,55]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44次造成灾害。2011年,海洋灾害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死亡或失踪76人。908专项内容包括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综合评价和构建我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

海洋大数据:国内现状及成果

1)国家完备的海洋监测体系的形成[52]

在20多年的海洋监测工作基础上,我国海洋部门不断优化海洋环境监测方案。2006年,全国沿海地区、市各级海洋部门完成了全海域以及6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19个赤潮监控区、18个生态监控区、22个海水浴场等20余项监测任务,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根据海洋部门监测,陆源污染物是造成我国海洋环境恶化的主要来源,为加强对陆源污染的监督,各级海洋部门加大了对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的监测工作,监测项目还增加了难降解类有机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以及剧毒类金属等对人类身体健康有害的物质监测。

为给各级政府开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各级海洋部门还将环境监测结果以专题汇报或通过媒体的方式向政府和公众发布。目前,我国所有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均已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海洋灾害公报,沿海四分之三以上的地级市和部分沿海县也开始发布了公报。

2)国家近海海域综合调查与评价[53]

2011年4月18日,国家海洋局在北京召开的908专项(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宣布,目前908专项主体任务全面结束,已进入最后的验收准备阶段,一大批专项成果相继推出并开始应用。

908专项于2003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内容包括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调查、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评价和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该专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调查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全、国家投入最多、采用技术手段最先进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旨在摸清我国近海和管辖海域海洋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据了解,目前专题调查获得了我国海岛数量与地理位置、海岸线长度、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蕴藏量与分布、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海洋灾害的分布等第一手资料。这将为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有效管理和保护海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应对突发海洋灾害及防灾减灾等提供翔实权威的基础数据支持。

为掌握沿海地区海洋开发利用的实际状况,908专项还组织实施了海岛海岸带、海洋灾害、海水资源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域使用现状、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等一系列专题调查。

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海洋管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现实需要,专项组织开展了40多个针对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资源状况的专题评价项目。首次系统获得了我近海海域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化学、海洋光学、海底底质、海底地形地貌和海洋地球物理等大范围、高精度的海量调查数据,全面更新和丰富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基础数据,绘制了全新的海洋环境要素基础图件。

3)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54,55]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44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包括海冰、浒苔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76亿元。2011年,海洋灾害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死亡或失踪76人。

目前海洋灾害中除海啸、风暴潮和海冰等自然灾害以外,人类自身活动造成海洋污染而引起的灾害,如浒苔、赤潮和溢油等,对沿海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已不容小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保护海洋环境,否则人类只能自食苦果。

虽然中国在海洋灾害预警能力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但近年来国家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海洋观测预报能力建设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

2014年伊始,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推进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具体提出了四项能力建议内容:①扎实做好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工作;②不断规范和完善海洋灾害调查评估工作;③科学组织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④逐步提升中心业务保障能力。

4)国家“数字海洋”的全面建设[53,56,57]

2012年2月28日,国家海洋局在908专项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宣布,到目前为止,908专项295个合同任务中,调查任务、评价任务、“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建设已全面完成,成果集成任务、沿海省市专项任务也已完成主体工作,一大批专项成果已经在海洋工作和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908专项内容包括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综合评价和构建我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

根据我国数字海洋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我国数字海洋建设将划分为信息基础框架、透明海洋和智慧海洋建设三个阶段。通过国家908专项的实施,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姜守明.世界地理大发现[J].大自然探索,2005(12):10-17.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戴维·阿诺德.地理大发现[M].闻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杨槱.少年科学大讲堂——大航海时代[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5]维基百科.腓尼基人[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腓尼基,2014.

[6]瓦斯科·达·伽马.长江教育网[EB/OL].http://www.blcjedu.net/OnlineSchools/KPBK/ SX5K/World/GDP/2004-10-11/556.html,2004.

[7]李约瑟.中国科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8]E.B.波特.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2.

[9]新华每日电讯.走近葡萄牙航海纪念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8/29/c_133604703.htm,2014.

[10]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维基百科.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2014.

[12]巫大健.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泉州宗教文化共存现象的原因及特征探析[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

[13]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李士豪,屈若搴.中国渔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5]史键辉,王名文,王永信,等.风暴潮和风暴灾害分级问题的探讨[J].海洋预报,2000,17(2):12-15.

[16]杨桂山.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变化及未来趋向[J].自然灾害学报,2000,9(3):23-30.

[17]王斌飞,翟晴飞,敖雪,等.辽宁风暴潮灾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6):1765-1768.

[18]陈思宇,王志强,廖永丰.台风风暴潮灾害主要承灾体的成灾机制浅析——以2013年“天兔”台风风暴潮为例[J].中国减灾,2014(3):44-46.

[19]王喜年.全球海洋的风暴潮灾害概况[J].海洋预报,1993(1):30-36.

[20]赵霞,张成玲.世界十大海啸灾难[J].地理教育,2013(7):126.(www.xing528.com)

[21]晓金.地震引发的海啸灾害[J].生命与灾害,2014(5):8-9.

[22]冯昭奎.日本大地震的政治、经济影响分析[J].当代世界,2011(4):17-20.

[23]彭冀,陶爱峰,齐可仁,等.近十年中国海浪灾害特性分析[C].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2013.

[24]维基百科.灾害性海浪[G/OL].http://www.baikke.com/wiki/灾害性海浪,2011.

[25]廖小梅.海水入侵对地下水造成的危害[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5):48-49.

[26]毕建新,贾承建,王仕昌.山东省海(咸)水入侵演化趋势与防治对策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10,26(3):5-11.

[27]赵建.海水入侵水化学指标及侵染程度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1998,18(1):16-24.

[28]赵书泉,徐军祥,李培远,等.高密度电法在莱州湾东南岸海水人侵监测中的应用[C].2004年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2004.

[29]郭婷婷,邵晓昕.浅析海岸带侵蚀[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31(5):37-39.

[30]陈子燊,于吉涛,罗智丰.近岸过程与海岸侵蚀机制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进展,2010,28(2):250-256.

[31]薛春汀.中国海岸侵蚀治理和海岸保护[J].海洋地质动态,2002,18(2):6-9.

[32]沈焕庭,胡刚.河口海岸侵蚀研究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1-8.

[33]杨孝文.十起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J].百科知识,2010(12):30-31.

[34]拓福军,孙跃武.浅析原油泄漏事故处理及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4(16); 176.

[35]沈婷婷.都是漏油惹的祸——史上最严重的海上石油泄漏事件系列[J].海洋世界,2010(7):28-31.

[36]章鲁生.人为的“冰海沉船”是如何被历史淹没的[J].青年参考,2013(26):22.

[37]彭燚.历史上的重大海难[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5(3):45.

[38]王素霞.历史上最惨烈的海难[J].航海,2005(6):32-34.

[39]佚名.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演变为美国史上最大环境灾难[J].记者观察:下,2010(6):7-8.

[40]潘晶.泰坦尼克号:浮沉一百年[J].看历史,2012(4):11-25.

[41]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J].经济师,2009,1(4):8-10.

[42]铁血军事.美国崛起的最大推手——德意志帝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将美国推到了世界第一[G/OL].http://bbs.tiexue.net/post2_3304030_1.html,2009.

[43]夏东.美国崛起因素考察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22-24.

[44]郑凡.马汉海权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

[45]劳伦斯·桑德豪斯.德国海军的崛起:走向海上霸权[M].NAVAL,译.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13.

[46]徐静波.大航海时代以后日本人对外界与自身的新认识[J].日本学刊,2009,1(3):112-125.

[47]高云.俄罗斯海洋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48]孙光圻.中国航海历史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J].世界海运,2011,34(3):54-56.

[49]郑义炜.陆海复合型的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1(3):20-30.

[50]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NOAA综合海洋观测系统(IOOS)2008—2014年战略规划[G/OL].http://www.ceode.cas.cn/ghzl/fzzl/200808/t20080815_2371265.html,2008.

[51]汪勤模.美国90年代的NOAA气象卫星计划[J].国外空间动态,1988,1(2):5-8.

[52]卜志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数据集成与应用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53]杨柠语.图说中国海洋基本家底[J].海洋世界,2012,6(2):17-27.

[54]佚名.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J].船舶标准化工程师,2013,46(2):17-29.

[55]高忠文.推进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J].中国海洋报,2014,5(2):58-64.

[56]张峰,金继业,石绥祥.我国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建设进展[J].海洋信息,2012,2(1):1-16.

[57]张峰,石绥祥,李四海.数字海洋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72-1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