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最早的海洋霸主的欧洲
(1)葡萄牙[1,3,41]。葡萄牙于15世纪控制了地中海与大西洋的交通要道。至16世纪初期,已经建立了一个从直布罗陀经好望角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至远东的庞大帝国,成为当时欧洲的海上强国。随着葡萄牙和西班牙同时进行海外扩张,双方在殖民地和海洋上冲突不断。它们依靠强大舰队,各自建立了强大的海洋帝国,形成了“海洋两分”时代。
(2)西班牙[1-3,41]。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意大利探险家韦斯普奇到达美洲,才认识到这是一个新大陆。在人们认识到大西洋西岸的陆地并非亚洲,而是一个新大陆后,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鲍亚越过巴拿马地峡,看到了西南面的大海,他把这片海域称为“南海”(今太平洋)。为了到达亚洲,人们努力寻找沟通大西洋和“南海”的海峡,或者像好望角那样的地角。基于这种愿望,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的航海探险活动。麦哲伦曾经参加葡萄牙远征队,到过非洲、印度、苏门答腊、爪哇、班达群岛和马六甲海峡等地。他相信大地球形说。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到达南美东岸以后,即沿海南下,在南美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穿过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峡,进入“南海”。起初向西北,后转向西航。船队在航行中从未遇到风暴,即把该海域称为太平洋。1521年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与当地原住民的冲突中被杀。1522年麦哲伦船队剩下的“维多利亚”号返回巴罗斯港,完成环球航行。
至1550年,通过血腥的海外扩张,西班牙统治了北美的大片地区、中美及除巴西的整个南美洲。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
(3)新兴国家的竞争[3]。非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并不认同《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法国、荷兰(从西班牙取得独立后)与英国均有着航海的传统;而尽管伊比利亚国家严加防范,但法国、荷兰、英国三国最终还是得到了伊比利亚的新技术与新航海图。
曾为西班牙人工作的意大利航海家乔瓦尼·卡博托率领了法国、荷兰、英国三国派出的第一支探险船队。受英国资助的卡博托率领他的船队开启了英法共同探索北美洲的时代。大部分西班牙人都忽视了辽阔的美洲大陆北部,认为那里遍布游牧民族且未建立庞大帝国,较之中美更难以控制。卡博托、卡蒂亚(Jacques Cartier,1491—1557)和其他航海者希望在北方找到通往富庶东方的水道,但他们都没能成功。虽然水道没有找到,然而这些探索展示了别的可能性:17世纪初,来自中欧与北欧的殖民者登上了北美洲东岸,建立起了最早的一批北美殖民地。
法国、荷兰、英国三国还在非洲及印度洋与葡萄牙展开了竞争。荷兰、法国与英国的船队活跃于这些地区,对葡萄牙的垄断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贸易的展开,北欧三国的贸易份额逐步上升,而葡萄牙与西班牙的份额则不断下降。除了贸易竞争外,法国、荷兰、英国三国还在当地成立了自己的军队,在葡萄牙与西班牙旧殖民地的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新殖民地。此外,他们还带头对《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中西班牙一侧的太平洋与北美洲未知之地进行了探索:荷兰探险家扬松(Willem Janszoon,1571—1638)和塔斯曼(Abel Janszoon Tasman,1603—1659)发现了澳大利亚的海岸,库克(James Cook,1728—1779)船长对太平洋沿岸进行了测绘,白令(BиTyc БepиHr,1681—1741)发现了以他姓氏命名的白令海峡。
荷兰探险家塔斯曼发现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汤加群岛和斐济群岛。另一位著名的荷兰探险家洛加文(Jakob Roggeveen,1659—1729)则发现了复活节岛(Isla de Pascua)以及萨摩亚群岛的一部分岛屿,如图1-15所示。
图1-15 复活节岛
17世纪中期,荷兰已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商队,其船舶总吨位相当于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四国的总和,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欧洲的海上贸易几乎全部掌握在荷兰手中。荷兰利用海上优势和商业霸权在17世纪占领了广大的殖民地,在航海、殖民、贸易等方面达到了全盛期,成为欧洲经济中心。
2)近代发达国家的飞速进步
独立后的美国[41-44],海军发展相当缓慢。19世纪末,美国在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海权论”的指导下,把国家立法与政府执法、海军执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海洋战略明显具有国家战略的含义。美国的海权确立方式不同于英国,英国是通过建立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来确立自己的世界海上霸权,而美国是通过在当地建立扶持傀儡政权或控制当地经济命脉等方式,以达到控制该地区的海权,在当地建立海军基地,从而建立起纵横全球的海上霸权。
美国的海权取得飞跃发展是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根本无力阻挡美国的进攻。美国取得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后,凭借其拥有的雄厚经济、军事潜力,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其势力。
之后,一战是英国逐步失去世界海上霸权的开始,同时也是美国掌握世界霸权的开始。一战之后,美国在太平洋各大要冲建立起海军基地(如中途岛、菲律宾、珍珠港等),已然控制了太平洋的整个海权。南美洲各国成为美国的附庸,美国的海军基地遍布由加勒比海到麦哲伦海峡的整个西大西洋沿岸(美洲东海岸)。(www.xing528.com)
德国[41,45]海上力量的发展壮大无法脱离其广泛的大背景,即19世纪德国的历史演变进程。“大海是通往世界各地最佳的途径。大海是国家的练兵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在说出这句激动人心话语的半个世纪后,德意志帝国的商船队总吨位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由于德国政府采纳了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1849—1930)的舰队计划,其作战舰队的实力也跃居世界第二,同样仅次于英国。1841年,李斯特曾预言,巡防舰“巡防舰”号将是“伟大成果的鼻祖”,最终,他的预言应验了。确切地说,按照第一部海军法案建造的一艘“瞪羚”级轻型巡洋舰被命名为“亚马孙”号,该舰是德国海军重新采用19世纪中叶时期的舰只名字命名的第一艘战舰。
随着普法战争的结束,施托施使德国海军再次焕发生机,并且展开了一项战舰建造计划,这使德国的铁甲舰队在当时至少是短暂地成为世界第三。
1543年,三名葡萄牙人乘坐中国帆船漂流到了日本位于九州南端的种子岛,将近代火枪传到了日本[41,46],这是历史上西方人首次登陆日本。西方人通过传教和通商两条途径,将势力扩展到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势力的大量涌入,使得日本人的眼界为之拓开,使得相当的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世界以及日本在这一新世界中的定位。
16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入侵,日本丧失了经济政治主权。1868年,明治天皇(1852—1912)上台,宣称用武力“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大力发展海军。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迈开了海外扩张的第一步。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从中国获取了大量白银和经济特权。1904年,日俄战争的胜利从俄国人手中又夺取了一系列特权。短短数十年,日本从一个落后挨打的小国变成了雄踞东亚的海洋强国。
17世纪末,贫穷的俄罗斯[41,47]开始了海洋强国之路,彼得大帝(JIeTp 1,1672—1725)决定发展海军,从瑞典人手中夺取了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俄国从此迅速崛起,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3)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奋起直追[7,48]
根据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描述:“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样。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发现的中国内河船只的数目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中国的海军在公元1100年至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侧的不同水域划分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开始在沿海巡航[48]。
先秦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东汉的应勋在《风俗通义》中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造船业发展的同时,航海知识与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随着三国以后的航海活动增多,人们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风规律已有所认识并加以利用。
隋唐五代时期航海技术趋于成熟,人们已能熟练运用季风航行,天文、地理导航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对潮汐也能进一步正确解释,唐代人们对海洋气象有了进一步认识,已能利用赤云、晕虹等来预测台风。两宋时期航海技术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有关海图的应用也有十分明确的记载,海上交通航线的发展,为海道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元代指南针的应用更为普遍,也更为精确,已成为海船必备的航海工具。元朝航海技术的提高,还表现在对海岸天象和规律的认识与掌握,以保证海船航行的安全与稳定。明朝的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对海洋综合知识的运用以及航行技术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与进步。
但是随着明清时期禁海政策的全面贯彻,而西方工业革命推动航海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近代在航海技术及海洋开拓上全面落后。回顾中国近代史,一多半的外来侵略来自海洋,在缺少强有力的近代化海军支持的情况下,中国不仅不能有效控制广阔的领海,而且对于来自海上的侵略势力无计可施。因此,近代海军的建设,成为中国人海权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现代化海军[49]
整个晚清民国都是如此,在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国家,海权不可能振兴,海洋经济更无从谈起。国家的主权独立是海权发展的前提条件。
海权的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实反观上述海权振兴的条件便可得知。新中国的海权发展,也是起步于最基本的海洋安全层面。6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中国的海防有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目前的人民海军,正向着“蓝水海军”发展。不断强大的中国需要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也有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