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戊戌变法:中国的兴国希望

戊戌变法:中国的兴国希望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一场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后来人们称改变旧制、推行新政为“维新”。在他看来,俄国、日本这两个国家都是依靠其君主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因而中国的变法也要依靠光绪帝,这便需要年轻的光绪帝冲破后党的束缚,伸张其皇帝的权威。然而事实证明,在后党的围追堵截下,光绪帝不但没能将变法推行下去,反倒自身被囚,这不啻为对君主权威的致命损伤。

戊戌变法:中国的兴国希望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一场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之名,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后来人们称改变旧制、推行新政为“维新”。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伴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冲突,“维新”的概念也变得和过去不同,指“维”资本主义之“新”,“变”封建主义之“旧”。[8]启蒙,是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对旧传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纲常名教的冲击上,而这种冲击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戊戌维新在政治上使皇帝的权威发生了变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下,皇帝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封建社会的三种主要道德标准,也是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石。皇帝的权威被视作“天理”,是不容违背的。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但在今文经学“尊王”观念的主导下,他坚持在光绪帝这位君王的主导下推行变法,同时也立足中国国情,认为当时中国是大国、弱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不能不学习西方,变法图强,但也不能只学西方的“器艺”而忽视“西政”。他通过对比中外异同,主张“择法俄、日以定国是”。在他看来,俄国、日本这两个国家都是依靠其君主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因而中国的变法也要依靠光绪帝,这便需要年轻的光绪帝冲破后党的束缚,伸张其皇帝的权威。然而事实证明,在后党的围追堵截下,光绪帝不但没能将变法推行下去,反倒自身被囚,这不啻为对君主权威的致命损伤。后来到了《辛丑条约》签订时,时人甚至有所谓“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这样对光绪帝的蔑视之辞,专制君王权威之受损可见一斑。(www.xing528.com)

二是戊戌维新在文化上使孔子的权威发生了变化。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尊儒家为一统后,儒家思想浸润甚深,孔子“述而不作”的圣人形象受后人崇奉勿替。为了变法的需要,康有为撰写了《孔子改制考》,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把封建时代的大圣人演为维新的改制者,并把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选举、民主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还用自己的观点阐发儒家经籍,想借用孔子的权威来“托古改制”。孔子是封建时代尊奉的圣人,其地位的“转移”,自然会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反对,他们纷纷诬指康有为“乱成宪”“伪六经”“背叛君父,诬及经传”。这样一来,维新人士以“孔子改制”始,又以“孔子改制”被封建卫道者诬为“背叛君父,诬及经传”终,封建时代的圣贤经传既遭到“诬及”,孔子的“圣人”地位也就发生变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