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剖析:政治变革中的清朝斗争

深度剖析:政治变革中的清朝斗争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绪帝任用康有为等维新派推行变法,试图强化君权,这不可避免地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强烈抵制。随着变法的推进,一场帝、后两党之间的残酷政治斗争也在渐渐展开。但康有为试图通过制度局控制全局,实现其变法理想,这种夺取最高统治权的尝试无疑会引起慈禧太后的反感,使整个变法陷入帝后党争的泥潭之中,面临着夭折的重大风险。

深度剖析:政治变革中的清朝斗争

光绪帝任用康有为等维新派推行变法,试图强化君权,这不可避免地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强烈抵制。随着变法的推进,一场帝、后两党之间的残酷政治斗争也在渐渐展开。而作为维新变法的最高决策者,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做了这样几件事:①任用维新派,颁布一条条“新政”上谕。如6月16日召见康有为,并“著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此后还任用了梁启超谭嗣同、杨锐等维新派人士。②对实行新政较为认真之人加以奖励。如9月14日奖励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定见”,举办新政。③对后党表示让步。如在颁布新政的同时,曾十二次到颐和园慈禧太后处“请安驻跸”,并为后党也留有出路,命端方、徐建寅、吴懋鼎经办农工商总局,这几人的保荐人又是刚毅、裕禄和王文韶,还命农工商总局酌用詹事府等被裁人员。④对明显掣肘新政的旧党予以打击。如斥革文悌,以及将礼部尚书怀布塔、许应骙等六人革职。由此可见,光绪帝一方面任用维新派人士,壮大帝党的政治力量,积极推行变法新政;另一方面既驳斥后党,又任用后党,对后党做出了若干让步。不难看出,光绪帝是想在维持帝、后两党之间的政治平衡的前提下推行变法新政。然而,帝、后两党彼此间处于政治的对立面,后党又控制着军政实权。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同年6月23日,后党的要员荣禄被实授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从而“身兼将相,权倾当朝”。同时,后党也不时借机削弱帝党,打击维新派。比如,就在“诏定国是”后四天,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支持维新派的帝党成员翁同龢被黜退;不久,后党的许应骙又以康有为“少即无行”,“借端牟利,借经弋名”为理由,对他予以指斥;后党甚至想调康有为至沪督办官报,以削弱维新派。此外,在新政的执行过程中,中央各部院和地方官员也多执行不力,甚至故意推托。比如7月29日上谕各部院衙门删去旧例,另定简明则例,吏部就一直强调“例案太繁”,后来经过光绪帝的一再催促,吏部才于9月1日具奏办理。至于光绪帝寄以极大希望的地方官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办理外,其他督抚有的借词推托,比如关于裁兵一事,各督抚认为“无可再裁”,张之洞就以变通武科后,使“民藏兵器”,而“武生、武举本多强梁生事之徒,又假以利器”,“宜防隐患”为借口,进行抵制;有的彼此观望,比如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对“谕令筹办之事”并无回复。光绪帝固然锐意改革,任用康有为等维新派力量,却遭到来自中央与地方的多重阻力,这是由于手握军政实权的后党进行了大力阻挠。光绪帝迫于来自后党的压力,于7月26日命康有为赴上海督办《时务报》,实则将之调离了北京。此后,帝、后两党的矛盾日益加深,而光绪皇帝仍旧举棋不定,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又对实际情况判断有误。最终,慈禧太后先发制人,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再出“训政”,扼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其实,若单论康有为的变法思想,若后党的慈禧太后、荣禄等人从一开始就反对的话,那么作为变法纲领文件、由光绪皇帝正式发布的《明定国是》诏书就不可能发布出去,毕竟此时慈禧太后还把持着朝政,因此,这至少证明慈禧太后对变法的内容基本上还是接受的。但康有为试图通过制度局控制全局,实现其变法理想,这种夺取最高统治权的尝试无疑会引起慈禧太后的反感,使整个变法陷入帝后党争的泥潭之中,面临着夭折的重大风险。王照在“戊戌”前后与康有为“过从甚密”,他甚至认为变法之局虽然由光绪帝开创,但实际上有赖于慈禧太后的默许,至于慈禧太后到变法后期拉拢守旧派,走向变法的对立面,他则认为慈禧太后这是出于争权夺利的一己之私,而要想使变法顺利进行,需要调和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以名誉归太后”,即尽可能地不去触动慈禧太后的最高地位。[6]王照准确地看出了康有为强烈的夺权欲望,而这势必会招致居于高位的慈禧太后的严重反感,徒增变法的阻力。这也正如茅海建先生所言,当时守旧派与维新派在许多地方的斗争是权力斗争,而非政治理念之争。[7]虽然康有为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深邃的维新思想家,但他在变法期间结怨太广、夺权的欲望过强,对帝后党争的复杂局势分析不足,将筹码片面地押在了光绪帝这位封建君王身上,使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逐步沦为赤裸裸的权力之争,这也就为变法的失败埋下了 祸根。(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