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冬,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日益显著,国家命运危在旦夕,维新变法运动随之高涨。事件发生后,康有为于1898年初从广州赶到北京,先后递上《上清帝第五书》、《上清帝第六书》与《上清帝第七书》,以外患威迫急请光绪帝变革传统政治制度。他建议:①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②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设十二局推行新政;③设待诏所,许天下士人上书,称旨则隶入制度局。康有为尤其以沙皇彼得一世变法图强为例,建议光绪帝模仿彼得一世实行变革。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于1898年6月11日发布《明定国是》诏书,指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不能“徒蹈宋明积习”,而需及时变法。 “诏定科举新章,罢《四书》文,改试策论,立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兴农学,奖新书新器,改各省书院为学校,许士民上书言事,谕变法。裁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光禄、太仆、鸿胪诸寺,及各省与总督同城之巡抚,河道总督,粮道、盐道,并议开懋勤殿,定制度,改元易服,南巡迁都”。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先陈述中国在外国的逼迫与分割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非尽变旧法不能自强。他认为,所谓变法,需要把制度法律先行改订,否则只是变事,不是变法。他请求光绪帝统筹全局,“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接着又着重指出八股取士的危害性,“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如何筹集到充足的资金以将变法推行下去,也是困扰着光绪帝的一个问题。对此,康有为举出日本发纸币、办银行,以及印度设田税等例子,并说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效仿西洋和日本,实行财政方面的改革,但同时也指出“民智不开”是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亟须解决。经过这次召见,光绪帝准备重用康有为,但因荣禄、刚毅等反对,只给了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职位,准予专折奏事,自此开始正式任用康有为参与变法。康有为借着专折奏事的特殊待遇,不断地上奏折、递条陈,有的自己具名,有的为别人草拟,在短短的三个月中,提了不少新政建议。这些建议是对《明定国是》这一纲领性文件的细化,主要包括:设立制度局总揽大局,拟定宪法,召开国会,实施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劝励工艺,鼓励创新,发展工商业,广开税源,以“智民富国”;在各省、府、州、县设立农学局,兴农殖民以富国本,并仿效外国农学会振兴农业;废除漕运,改筑铁路,废除八股取士,开设学校,改革考试制度,培养实用性人才以适应变法的需要;裁撤绿营,设立武备学堂,仿照德、日进行军事体制方面的改革;翻译各国书籍,派人留学,国家主持办报,为变法提供智力支持;定孔教为国教,禁绝妇女缠足等社会陋习,废除民间淫祠,改良社会风气;废除满、汉之别,定国号为“中华”。针对康有为的这些奏议,光绪帝也发布了相应的上谕,内容包括:政治方面,允许士民上书言事,鼓励大小臣工议论时政;命各部院删去旧例,另定简明则例,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允许旗人经营商业。经济方面,命各省设立农工商局,置办机器,试办农务;奖励士民创作新法,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十二款;京师专设矿务铁路总局,督办各处铁路;在京师及各通商口岸设立邮政局,发展邮政以取代传统的驿传体系;命户部编列预算,按月刊报,缓解财政困境。军事方面,命各省力行保甲,以新法编练军队,并筹款添设海军。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为策论,变通科举,命此后考试以实学、实政为主;将译书局改为官督商办,命各省学堂译外洋农学诸书;命各省挑选学生赴日本留学;改《时务报》为官报,并在京师筹办报馆;创办京师大学堂,在全国范围内兴办矿务、铁路、海军等专门学堂,命各省兴办 中、小学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