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外交事业的正式开始,要追溯到1870年的天津教案。前文已述,当时天津发生了多起儿童被拐骗失踪事件,而在法国天主教堂所设的育婴堂中又恰有许多孩子因疫病身亡,于是关于外国人对中国儿童剖心挖眼的谣言在民间开始盛行,最终酝酿成了大量士绅、民众与外国教士之间的激烈冲突,致使法国教士侨民16人、中国教民30余人被杀,教堂被焚毁。由此,外国军舰逼临天津,各国公使纷纷抗议。朝廷委派时任直隶总督曾国藩来处理此事,曾国藩顾全大局,为消除外人寻衅开战之由,对中方犯事者处置极重,并发布《谕天津士民》对民众加以训谕规劝。舆论因而哗然,曾国藩几为士议所不容。此时,朝廷调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来接手此事,令曾国藩回任两江。
李鸿章在上任前,与老师曾国藩有过一番交谈。曾国藩问他如何打算,李鸿章回答:“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曾国藩微露不满,劝其以“诚”相待方为长远之计。由此亦可见二人性格之不同。李鸿章对此事的最终处置与曾国藩大体相同,而量刑稍轻,但其时正当法国忙于应对普法战争之时,在中国问题上有所放松,此事遂较为轻易地得到了结。自此之后,李鸿章能办外交的名声也开始流传。1870年11月,清廷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下设北洋大臣一职,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办理外交事宜。(www.xing528.com)
若说李鸿章以“痞子腔”同洋人打交道,这其实更多地体现在具体事宜的行事风格上。而究其实质,李鸿章与曾国藩、奕等均可谓是“诚”字方针的执行者。曾国藩提出“诚”的道理十分简单:“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在儒家的天下秩序中本无外交的概念,但时至晚清,旧有的“天下”范式已不能涵盖列国之间彼此互通的形势。国力既不如西方人,欲图自存,则唯有一面依其所认同之公理以诚相待,一面急图富国强兵之策,方能免于祸患。 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李鸿章等最早发现他们的目的并非简单的占我国土、凌我人民,而主要是希望从通商当中谋利,既如此,则不必事事皆付诸毫无把握的战争,如其所言:“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自周秦以后,驭外之法,征战者后必不继,羁縻者事必长久,今之各国又岂有异哉。”至于如何“羁縻”西国,则莫过于利用他们十分注重的条约的签订。李鸿章曾说过:“两国相交,全靠条约,条约如何可以改变?”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主持处理了多数外交事件,先后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9月)、中日《天津条约》(1885年4月)、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6月)等一系列对外条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