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合作及影响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合作及影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52年,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到家乡湖南湘乡守制。1853年2月,省城安庆被太平军攻陷,巡抚蒋文庆死于太平军刀下。1858年12月,曾国藩移师援皖,到达江西建昌。李鸿章前往拜见,自此便留在了曾国藩之幕府,协助处理公文奏稿等事务。在这一时期,李鸿章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言行身心均深受其影响。这一事件充分显现了曾、李二人身为成大事者的圆通与气度。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合作及影响

然而,大清日益衰颓的国运与经世务实的处事方式导致他未能循着以往的方式一帆风顺地平步青云。在李鸿章供职翰林院的那个年代,大清可谓内忧外患、风雨交加。1851年1月,在广西起事的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建立了国号为“太平天国”的政权。两年之后,他们指挥太平军攻克南京并定都于此,改名为天京。与此同时,一伙以“捻”相称的农民反清武装势力也正活跃在安徽、河南一带。“捻”即一伙的意思,其成员多为生活无着的流民。当时皖北大旱,百姓困苦,捻军因而声势大盛。这两股势力搅乱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也为有着经世情怀、希望挽救帝国颓运的士人提供了许多施展拳脚的机会,曾国藩、李鸿章等的人生轨迹均由此而发生转折。

1852年,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到家乡湖南湘乡守制。第二年,朝廷任命叛乱地区十省的在籍官僚为督办团练大臣,曾国藩于此时受命督办湖南团练。所谓团练,即由地方士绅组织当地民众训练而成的乡勇武装力量。清朝军力本以八旗绿营为主力,而经过二百余年的积弊,这两种军事组织已腐化堕落,不堪战场调用。早在嘉庆朝平定川楚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团练这种武装便已成为清廷所依赖的主要力量。团练取饷于民,依靠深入民间清查保甲、坚壁清野,可以有效地实现地方自保,断绝敌方给养。面对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的困扰,随着官军的步步失利,团练又成为朝廷所考虑的主要手段。

曾国藩深知八旗与绿营的弊端所在:征调派遣不便,兵将不相知,平日差役繁重、无暇操练,兵士油滑善于钻营,等等,不一而足。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情怀,曾国藩在受命为督办团练大臣后便开始积极任事。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提出将团练改为官勇,由从前的取饷于民改为官家筹饷,仿照明代戚继光之“戚家军”的营制,组建一支新的军队。凭借着他坚忍不拔的努力,在晚清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湘军”诞生了。

当曾国藩在湖南筹练湘军之时,李鸿章也由北京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安徽。在当时的南部诸省当中,安徽战事尤剧。1853年2月,省城安庆被太平军攻陷,巡抚蒋文庆死于太平军刀下。朝廷命工部侍郎吕贤基赴安徽协办团练防剿事宜,当时的合肥李氏家族因其“一门三进士”的荣光,已然成为当地望族,吕贤基素识李鸿章之才,又以其熟悉乡里事务,加之其家族在当地富有人望,因此奏请让他一同随营协办事宜。自此,李鸿章离京南下,开始了其由儒生而戎马的岁月。(www.xing528.com)

李鸿章到达安徽之时,太平军与捻军正此起彼伏、气势方盛,全省已被漫天烽烟所席卷。在1853―1858年五年多的时间里,李鸿章募集乡勇,与太平军和捻军几度交战,多次立下战功,也多次从滚滚硝烟中幸免于难。那时,主持安徽事务的封疆大吏多无善果,在巡抚蒋文庆遇难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先是署理巡抚的周天爵老死军中,继而接任巡抚的李嘉瑞数月后即被免职,其后由立战功较多的江忠源出任巡抚,但不久江忠源便因城破而投水自杀殉职。在江忠源之后的数年中,安徽巡抚由满洲镶白旗出身的福济担任,而李鸿章在其幕中效力,担任组织、指挥、参谋等工作。1854年,李鸿章因功蒙赏加知府衔;1856年,又赏加按察使衔。虽获数次封赏,但处在整体飘摇的大环境中,李鸿章大概并未获得太多的成就感。在最初南下的那一年,将其携至安徽的吕贤基便因兵败城破而投水身亡。此后数年里,李鸿章又经历了父亲在军中的突然逝世、所率团练被数度击溃、多次落荒而逃以及祖宅被敌军焚毁一空等各种打击。他作诗感慨:“国难未除家未复,此身虽去也踟蹰。”一片难以突破的阴霾正笼罩着他的身心。

后来,随着老师曾国藩及其所率湘军的到来,阴霾被驱散的希望才得以显现。从1854年2月起,曾国藩带着他所练就的湘军水陆两军沿着湘江一路北上,与太平天国展开苦战。在此之前,李鸿章在湖南善化署理知县的兄长李瀚章便已入曾国藩幕府,为其襄办粮务。1858年12月,曾国藩移师援皖,到达江西建昌。李鸿章前往拜见,自此便留在了曾国藩之幕府,协助处理公文奏稿等事务。曾国藩称其“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许多曾国藩所上的重要奏折出自李鸿章的手笔,其中即包括弹劾两代帝师翁心存之长子、时任安徽巡抚翁同书的著名奏折。

在这一时期,李鸿章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言行身心均深受其影响。此外,他也曾协助曾国藩之弟曾国荃领兵出征。1860年,李鸿章一度因不同意曾国藩对败将李元度的弹劾而负气离开,但二人均深知对方乃不可多得之人才,值此乱世,正有互相倚仗之必要。几通书信之后,李鸿章于次年重新回到曾国藩幕府,再获重用。这一事件充分显现了曾、李二人身为成大事者的圆通与气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