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的上述洋务实践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容闳、徐寿、华蘅芳等新式人才非常器重,其幕府中云集了各类谙熟制造和数理之学的人才。曾国藩不因他们不是科举出身,是“非正统”学人而轻视他们,而是放手任用,信任有加。特别是对容闳这个中国留学毕业生第一人,当时许多顽固派视其为异类,但曾国藩对其却非常赏识,将其纳入幕府,委以重任。容闳也不负所托,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建议选派幼童出国留学一事,他具有首倡之功。
之前,容闳久欲施行其得自美国之新教育计划而不得,自见用于曾国藩后,乃得条陈计划。他建议:“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才。”容闳具体安排了派遣之方:先派一百二十名学生,分四批派出,每年派三十名,年纪在十二至十四岁,学习年限十五年。如第一、第二批确有成效,则以后即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量的留学生。曾国藩对此完全赞同,准备照容闳之计划开展公派留学工作。经过反复酝酿,同治十年(1871),曾国藩与李鸿章订立了选派章程十二条,委派容闳在上海设立留美预备学堂具体办理。随即同年七月初三(1871年8月18日),曾国藩、李鸿章联衔上奏了《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正式奏请选派幼童赴美国留学。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和李鸿章再次联衔会奏派遣学生出洋,以容闳为副委员,每年选送三十人。他们认为:西学讲求实用,科目众多、学理深邃,且不断发展。中国要取其长、购其器、探其秘,不学其学,根本不行。这种对西方的学习绝不能一蹴而就,非长期努力不可,而亲自聆教,“百闻不如一见”,更能奏效。比起在国内开设同文馆、译书局等措施,此举可“收远大之效也”。可惜此时曾国藩已届垂暮之年,一切的事业都不能不让李鸿章代办了。同年,第一批留美学生启程,这时曾国藩已经去世,未能目睹这个中国历史上开风气之先的壮举。对此容闳言道:“故文正种其因,虽未亲睹其结果,而中国教育之前途,实已永远蒙其嘉惠。今日莘莘学子,得受文明教育,当知是文正之遗泽,勿忘所自来矣!”(www.xing528.com)
总而言之,曾国藩所谓的“自强之道”是地主阶级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提出的一个解决中国现实出路问题的政治方案,并直接促成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然而从政治的角度看,曾国藩等人主观上力保反动腐朽的清朝,客观上则违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民主的历史潮流,且难以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