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奏章:安庆保卫战,太平军覆灭!

曾国藩奏章:安庆保卫战,太平军覆灭!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咸丰九年正月十一,曾国藩在奏章中详细阐述了其“平贼”战略。曾国藩实权在握,得以自由施展身手,进一步加强镇压太平军的力量。曾国藩加紧围攻安庆。太平军守军近两万人牺牲,城内百姓亦遭血洗。湘军建立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安庆保卫战是关乎太平军存亡的关键一战,丢失这一上游要地后,天京基本已处于无险可守的境地。曾国藩至此更得以放手镇压太平军,与过去那种受多方掣肘、忍气负重的情形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曾国藩奏章:安庆保卫战,太平军覆灭!

咸丰八年(1858)三月,石达开率二十万大军从江西进入浙江,很快攻占常山、江山等地,并围攻衢州。湖北巡抚胡林翼和湖南巡抚骆秉章乘机奏请起复曾国藩援救浙江。清政府同意这一奏请,谕令曾国藩从戎出山。

曾国藩六月初三接到谕旨,初七即动身开始援浙之行。石达开很快从浙江撤走,曾国藩随后辗转江西等地,也未遇恶战。

重回官场,他汲取以往教训,圆滑地处理与各方的关系,如对他一直肆口攻讦的左宗棠,他也表示“甘拜下风”,从而大大减少了各类掣肘现象。

此番再次出战,曾国藩仍坚持早年确立的控制天京上游,再围攻天京的战略方针。湘军已在咸丰八年四月初七(1858年5月19日)攻陷九江,此后又在安徽连连取胜,直攻庐州。十月初十(11月15日),太平军后期优秀青年将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在三河镇击毙湘军悍将李续宾、曾国藩六弟曾国华,全歼湘军精锐六千人,再次给了湘军沉重打击。痛失爱将和兄弟,曾国藩只有忍着悲痛,继续与太平军鏖战。

咸丰九年正月十一(1859年2月13日),曾国藩在奏章中详细阐述了其“平贼”战略。他认为,各省军务,安徽最为重要,江西次之,福建又次之。应当分兵三路,沿长江两岸稳步东进:长江北岸由都兴阿、李续宜、鲍超率三万人剿平皖北,进攻庐州。南岸由他自己率张运兰等两万军队剿平皖南。杨载福、彭玉麟的一万多水师则向东进攻,进行策应。

咸丰九年(1859)六月,曾国荃部占领景德镇,江西太平军被全部肃清。八月,曾国藩与胡林翼等会合,四路进攻安徽。这成为曾国藩此后取得成功的又一个转折点。

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李秀成、陈玉成等率太平军联合攻灭围困天京数年之久的清军江南大营,随即进军苏南、浙江,开辟了“苏福省”等新的根据地。江南大营的彻底崩溃,标志着清政府在南方直接控制的绿营已基本瓦解。至此,清政府能够依靠的镇压力量只剩下湘军等团练武装,从而被迫进一步向曾国藩等人放权: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1860年6月8日),咸丰帝谕令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六月二十四日(8月10日)即实授之,并任以督办江南军务的钦差大臣。曾国藩实权在握,得以自由施展身手,进一步加强镇压太平军的力量。他认定,攻克安庆是攻占天京、消灭太平军的关键。他与胡林翼制定了分进合击计划。不久,安庆完全被清军合围。

这一时期,江南一带的军情不断奏急,朝廷要求曾国藩分兵救援。他拒绝了清政府的要求,坚持认为,要占领天京,必先控制其上游,“自古平江南之贼,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坚持不从安庆撤围。

为解安庆之围,太平军采取了围魏救赵之计,由陈玉成、李秀成分别从长江南北两岸往西进攻武汉。北路陈玉成部一直攻至黄州,直逼武汉,湘军后方空虚,一片混乱,但是由于英国侵略者的干涉,太平军攻占武汉的计划未能实现。南岸李秀成部一直攻到曾国藩驻扎在祁门的老营附近。这时皖南北部十室九空,自南京至徽州八百余里,处处有太平军的踪影,无一日不打仗。曾国藩虽遭遇包围,却依然镇定自若。他的部下都劝他移营别处,他说:我初次进兵,遇险即退,后事还能说吗?我离此一步,无死所也。他艰苦支持了几个月,手书遗嘱,帐悬佩刀,从容布置,不改常度。李秀成兵临武昌后又很快南撤,经江西进入浙江。安庆之围终于未遭太平军动摇。

曾国藩加紧围攻安庆。陈玉成未克武汉,围魏救赵之计没能奏效,于是便回军与太平军其他各部联手,直接解安庆之围。湘军一分为二,一部分拼死阻击太平军援军,使之无法靠近安庆;另一部分零敲碎打,一一拔除安庆外围据点,再猛攻坚城。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1861年9月5日),安庆终被攻下。太平军守军近两万人牺牲,城内百姓亦遭血洗。湘军建立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安庆保卫战是关乎太平军存亡的关键一战,丢失这一上游要地后,天京基本已处于无险可守的境地。

这一时期,北京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咸丰帝在热河去世,慈禧太后和奕发动辛酉政变,杀死了咸丰帝生前安排的肃顺等顾命大臣,夺取了政权,改年号“同治”。慈禧、奕仍继续执行重用曾国藩等镇压太平军的方针,诏命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四省巡抚、提督以下各官均归其节制。命太常寺卿左宗棠赴援浙江,提督、总兵以下各官归其调遣。同治朝一改咸丰帝苛刻寡恩的做法,先后赏曾国藩加太子少保衔、协办大学士,曾国荃也受封布政使衔,以按察使遇缺题奏,赏穿黄马褂,又先后以沈葆桢、左宗棠、李续宜、严树森、骆秉章、刘长佑、毛鸿宾等为江西、浙江、安徽、湖北、四川、广西、湖南等地总督、巡抚,东南各个要省,全部落入湘系人马的势力范围。曾国藩至此更得以放手镇压太平军,与过去那种受多方掣肘、忍气负重的情形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太平军方面,洪秀全对于军国大事没有制定明确切实的战略计划,此时只顾在宫中养尊处优,不理朝事。李秀成、陈玉成同样也没有制定较为长远的破敌战略,东西两头征讨,处处受湘军截击,腾挪空间越来越有限。

反观曾国藩,他始终成竹在胸,按照既定的战略计划步步为营,不断稳健地向南京紧逼,特别是攻克安庆后,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同时,针对太平军在江南纵横的新形势,加之湘系人马力量不断增强,曾国藩在坚持之前战略的同时,提出了新的对策:(www.xing528.com)

一是奏请由左宗棠节制浙江军务。这样做既能配合湘军对天京的围攻,还能减轻自己因权力过大而受到的各种猜忌,更能避免与不愿服从自己指挥的左宗棠之间的矛盾。不久李秀成攻占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死后,曾国藩即命左宗棠速带六千人入浙救援。

二是将江苏的军务交给李鸿章处理。李鸿章原是曾国藩门生,两人曾产生矛盾,李鸿章一度离开,第二年又回到曾国藩幕府之中,曾国藩对其依然信任如初。此时李鸿章回安徽招募兵员,按照湘军方式组建淮军。太平军攻占苏南后,当地大批官绅逃往上海,原在上海的江苏官员勾结英、美、法列强势力,联合阻止太平军的进攻,几度击破太平军的兵锋。与此同时,上海官绅又派人到安庆请曾国藩出兵援救,并许诺每月捐银二十万两用作军饷。曾国藩认为,如有一支偏师往苏南进攻,可以有效减轻他进攻天京的压力。于是便派李鸿章的淮军前往上海,同时保奏李鸿章为江苏巡抚。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作战行动时时加以指导,李鸿章认真贯彻执行,到同治三年(1864)四月,淮军从太平军手中攻夺了整个苏南,使太平军的东部疆域极大缩小。淮军也在战斗中发展壮大,成了与湘军并立的又一支武装。当然,淮军崛起难免对湘军的利益造成冲突,曾国藩、曾国荃与李鸿章时不时发生龃龉,但总体依然保持了有效的配合。

至此,左宗棠节制浙江,李鸿章节制江苏,沈葆桢节制江西,李续宜节制安徽,湘系人马四面合围,向太平军的核心地区渐渐逼近。

曾国藩关注的重点仍旧是攻占天京。天京一克,太平军也就会土崩瓦解。他依然采取稳健的进攻方式,先逐一拔除外围各据点,再挥兵直指天京。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各部协同出了些问题,但曾国荃仍率一路孤军疾进,于同治元年五月初三(1862年5月30日)抵达雨花台,同日湘军水师直进至天京城下。

此时,太平天国政治更加腐败、政局更加混乱,陈玉成在皖北为多隆阿的清军所逼,向捻军将领苗沛霖乞援,被苗沛霖诱执,解至清军胜保营,遭到杀害。解围的希望被寄托在李秀成的身上。李秀成部署军队阻击湘军其他部队的增援,自己亲率大军直攻雨花台。适逢江南病疫大行,湘军军士染疾而死的很多,曾国藩弟弟曾国葆亦病后过劳致死。但湘军依然顽强抵抗,在水师的大力支援下,以伤亡五千人的代价,守住了营盘,李秀成被迫撤退。

此后,洪秀全又令李秀成进袭武汉,以解天京之围,但李秀成不仅无法西进,反而遭遇失败,损失了大批人马。至此,太平军再也无力打破湘军的围攻。曾国藩大力扩充曾国荃部队,使围城湘军达到五万人之多。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的淮军和英国人戈登帮助清廷编练的常胜军从上海开始进发,围攻苏州。太平军内讧,杀守将投降。淮军进而克常州。李秀成回到南京,苦劝天王突围赴江西,但洪秀全兀自不从。同治二年五月初十(1863年6月25日),太平军失去江浦。五月十五(6月30日),湘军再克太平军防御坚固的九洑洲。同治三年(1864),左宗棠攻克杭州,基本扫平浙江。至此天京城内的太平军彻底成为瓮中之鳖。

天京城内的太平军虽被长期围困,粮弹皆乏、士卒饥疲,仍顽强守御。湘军的强攻不断受挫。清政府不断严谕进攻,舆论也肆意攻击,曾国藩兄弟一时处境窘迫。特别是淮军扫平苏南以后,朝野要求淮军前来助阵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李鸿章也企图前来分这场战争最大的红利。在巨大压力下,曾国藩兄弟强催湘军发狠猛攻。湘军各部也打红了眼,凶悍之气不衰,坚持攻城不懈,先后夺取了制高点天堡城、地堡城。此后日夜向城内开炮,同时开掘通向城内的地道。

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在万般绝望中病逝。六月十六(7月19日),湘军炸开太平门附近城墙,蜂拥入城,与太平军展开惨烈的巷战。随即大肆屠杀抢掠,一代古都惨遭摧残。李秀成掩护幼天王突围出城后,与幼天王失散,在方山被捕。幼天王等随后也在江西被俘,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就此失败。

天京既克,曾国藩立刻向北京发红旗报捷,清廷动容相庆。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立此大功,受到清政府丰厚懋赏:曾国藩授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曾国荃授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二人皆赏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

即便在此殊荣面前,曾国藩也没有得意忘形,他十分清醒,知道此时恰恰是危险的时候。无数功成名就之人,就是在这时埋下祸根,引来日后杀身大祸。他知道,当前自己手握重兵,整个东南一带,他是实际上的权力掌控者,早就引起朝廷的不安和各方势力的暗中猜忌。他曾对李鸿章说过,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挂他的旗帜,外间一直怀疑他兵权过重、利权过大。此外,一直有说法认为,李秀成被捕后乞降,写了长篇自供状,曾国藩阅后即将其斩杀,原因便是李秀成在自供状中劝说曾国藩称帝,取清廷而代之。这是令曾国藩感到非常恐惧的,他生怕自供状的内容被外界知道,加深各界尤其是清廷对他的猜忌。

于是,曾国藩自削兵权,并开始努力恢复江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恢复民众正常生活:补行江南乡试;抓紧时间修复南京城内的书院;刊印书籍,恢复遭到太平军破坏的文教事业,以笼络知识分子。为刺激经济文化的恢复和繁荣,他还带头游览南京秦淮烟花之地。这一系列举措极大提升了曾国藩的威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