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处政治暴风眼中的王肇基:乾隆帝的宠眷孙嘉淦的幸运命运

身处政治暴风眼中的王肇基:乾隆帝的宠眷孙嘉淦的幸运命运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受审时,王肇基称此举只是为皇太后祝寿,以求官府重用。乾隆皇帝在大规模查办伪稿案的过程中,仍然维持着对孙嘉淦的宠眷,不但不责怪他,还给他屡屡升职。乾隆帝将孙嘉淦由工部尚书调任吏部尚书,然后又擢其为协办大学士。在连一代名相张廷玉都难以保全自己的政治环境中,孙嘉淦似乎又显得足够幸运,死得“恰到好处”,不仅最终保全了皇帝给他的殊荣,以后还将彪炳史册。

身处政治暴风眼中的王肇基:乾隆帝的宠眷孙嘉淦的幸运命运

乾隆帝一再表示相信孙嘉淦不会是伪稿的作者,但对孙嘉淦家族之人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这是他最初把山西列入密查范围的原因之一。皇帝密谕发出后的第五天,即八月初十,山西巡抚阿思哈接到这份密令,他迅速召集山西的布政使按察使及各司道等密商查办措施,然后精心选拔各府州县中之精细者,让他们筹备查拿伪稿的各种方案;同时又派佐杂中明白之员,改装易服,授以密缉踪迹之法,深入各地私下打探。阿思哈令这些人既不能纵漏,亦不许株累无辜,还以陕西提督的身份,密札太原、大同两镇总兵一起访查伪稿线索。至于孙嘉淦老家的族人,自然也会成为阿思哈重点关注的对象。他非常明白皇帝的意思,故回复乾隆帝称:“查孙嘉淦系山西兴县人,其亲族繁衍,或有不肖之徒假名捏造,妄肆狂悖,亦未可定。臣已密传该县到省面加谆嘱,令其密缉。”

孙嘉淦至少目睹了多起读书人在伪稿案追查过程中被杖毙、杀戮的惨烈景象,比如在他的家乡山西,一个叫王肇基的秀才就撞在了枪口上。王肇基曾多年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后流寓于山西省介休县(今山西省介休市)。乾隆十六年(1751)正逢皇太后六十大寿,王肇基写了一副《恭颂万寿诗联》,想通过为太后祝寿,获得官府青睐,谋个一官半职。他很快将诗联呈送给汾州府同知图桑阿,图桑阿看后认为其中有一段文字议论古今的很多事情,也包括对当时一些朝廷大臣的评价,有“毁谤圣贤,狂妄悖逆”之嫌,立刻呈送上级。王肇基的诗联很快送到山西巡抚阿思哈的案头,阿思哈看后也认为属于“借名献颂、妄肆狂言”,一面将王肇基关押在巡抚衙门,一面奏报乾隆。乾隆帝看后,令阿思哈“速行严密讯鞫,务得确情,按律问拟,毋得稍有漏网”。在受审时,王肇基称此举只是为皇太后祝寿,以求官府重用。在被问及为何要对朝廷大臣妄加评议时,他说自己曾在地方做过书吏,接触一些公文,对朝廷的事情也了解一些,议论朝政、大臣也只是为了引起官府注意。

恰在此时,伪稿案爆发。由于王肇基在他所献的诗联中也有对朝廷大臣不满的一些议论,阿思哈立刻怀疑他或许与伪稿有纠葛,乾隆帝也令阿思哈派快马将王肇基所献诗词驰送京师。当乾隆帝收到并看了王肇基的诗句后,立刻明白王肇基与伪稿案无关,所以他的朱批是:“知道了。竟是疯人而已。”但他没有放过王肇基,认为“此等匪徒无知妄作,毁谤圣贤,编捏时事,病废之时尚复如此行为,其平昔之不安本分,作奸犯科,已可概见,岂可复容于化日光天之下?”,于是命阿思哈将其立毙杖下,让百姓引以为戒。

乾隆皇帝在大规模查办伪稿案的过程中,仍然维持着对孙嘉淦的宠眷,不但不责怪他,还给他屡屡升职。乾隆帝将孙嘉淦由工部尚书调任吏部尚书,然后又擢其为协办大学士。连孙嘉淦的儿子也以荫生的身份被授以刑部主事。然而,伪稿案实际上给孙嘉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清史稿》载,“嘉淦益自抑”,每日战战兢兢,叹息不已。当年的铁骨铮铮已经变为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他经历了伪稿案追查、审案的全过程,眼看着很多封疆大吏被革职、抄家,甚至锒铛入狱,感受了乾隆皇帝催促办案的天威难测。他也看到了普天之下都在为“孙嘉淦”这个名字东奔西跑,无数人为这个名字呼天抢地、身陷囹圄。孙嘉淦这位一直谋求古大臣之名的儒者或许终于明白什么叫“为名所累”。天恩仍隆,功名无阙,但皇帝的恩宠,与其说是荣耀,不如说是折磨。那其中的微妙似乎足以让孙嘉淦窒息,年迈的他连退休都不敢再提,一直噤若寒蝉、焦虑不安。

伪稿案在追查了近两年后,在乾隆十八年(1753)的三月,乾隆帝处决了两位疑似为伪稿原作者的嫌犯刘时达、卢鲁生,然后宣布结案,停止了在全国对伪稿的拉网式搜查。但后世学者多认为,其实朝廷并没有抓到真正的撰稿者,因为当此二人被杀后,伪稿传播的线索仍在各地出现,只是朝廷根本无力再去追查;乾隆帝也意识到,进一步追查犹如入海算沙,难有结果。因此,被杀的二人不过是皇帝为挽回脸面找的替罪羊。也就在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在伪稿案的追查已经全部尘埃落定后,孙嘉淦郁郁而终,病逝于任上。(www.xing528.com)

孙嘉淦作为理学家,自然有所著述。但晚年他却亲自销毁了自己的书稿、书版,理由是自己对它们很不满意。实际上,孙嘉淦发觉,伪稿案的爆发和追查,已经让皇帝及他主导的官场对民间的书籍、文字恨之入骨,越来越难以容忍民间的各种舆论。有不少贡生、秀才虽与伪稿无关,但因为被发现写有各种犯忌讳的文字而被抓、被拷问,甚至被砍头。皇帝似乎越来越把内心的一种“恨”和“狠”发泄到这些读书人身上,“清高”与“思想”受到了权力的狙击。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无数的读书人将会因为自己引以为豪的文章、著述获罪,甚至罪及子孙。

死,对孙嘉淦来说或许真的是一种解脱,他无须再在皇恩浩荡下战战兢兢,无须再害怕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也无须再看到更多的读书人、平民百姓因为持有一张署着他的名字的纸被抓、被杀,而他却不敢再劝谏皇帝。皇权一旦露出狰狞的面目,孙嘉淦所恪守的那些圣人之言、那些仁义礼智信的道理,都变得苍白无力。

乾隆帝最终还是决定给予孙嘉淦“文定”的谥号,以表达对这位诤臣的敬重。在连一代名相张廷玉都难以保全自己的政治环境中,孙嘉淦似乎又显得足够幸运,死得“恰到好处”,不仅最终保全了皇帝给他的殊荣,以后还将彪炳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