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学者的研究来看,学者们沿用了清朝人的一些说法。比如说“盛世”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自己提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以“恩诏”的形式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平定新疆以后,乾隆皇帝也说:“比年以来,西域大奏朕功……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4]后世的学者也经常沿用清朝留下来的这套话语体系,来表示那个时代的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
因此可以看出,对这个时代强盛与否的评价,都是相对的,都建立在一定的比较基础之上,评价的高低取决于用于比较的参照物。从与汉唐等以往王朝的纵向比较来说,清代中国,特别是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确实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相对强盛的时期。中国所谓“盛世”这种概念,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或者中国古代的学者文人自己提出来的,比如“汉唐盛世”,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代比较稳定的洪武时期和永乐时期。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的语境之下,“盛世”概念是相对于过去的那种衰世、乱世而提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乾隆时期达到了稳定发展、国家富强的时段,称“盛世”并不为过。(www.xing528.com)
但另一方面,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当时的英国、法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革命,美国也独立了。所以相对来说,清朝确实没有走上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18世纪的西方国家如朝阳烈烈,而那时的中国则如落日辉煌。不过,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固然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它并非全人类发展的唯一路径与模式。由于具体国情不同,每个国家在探寻本国发展道路时,都需要把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找到具有本国特色的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