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古准噶尔部:了解他们的清朝

蒙古准噶尔部:了解他们的清朝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准噶尔汗国由蒙古的和硕特部、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四部分及一些小部落组成。在蒙古各部中,厄鲁特蒙古各部,尤其是准噶尔部,是黄教极其忠实的信众。一是遭遇了罕见的天灾,导致准噶尔部经济、人口损失严重,粮食缺乏,牲畜大量被冻死。

蒙古准噶尔部:了解他们的清朝

中国北部草原之上,一直以来都生活着游牧民族。从秦汉时期的匈奴,到隋唐时期的突厥,到元朝时期,再到明清时期以蒙古族为主的游牧民族。蒙古族曾经在12—13世纪建立了强大的元朝。到14世纪的时候,随着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古势力退出中原,回到了长城以北的草原之上。从明朝一直到清初,蒙古人一直在草原之上保持着强大的势力,但是他们中间也有分化瓦解,逐渐形成了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漠南蒙古;一部分是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还有一部分,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一带,就是所谓的漠西蒙古,又称卫拉特蒙古,清朝称其为“厄鲁特”。

清初康熙时期,经过康熙的努力,清朝击败了西部的准噶尔部割据势力。以“多伦会盟”(发生于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又称为七溪会盟、多伦诺尔会盟、康熙会盟)为标志,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臣服于清朝。但是康熙时期清朝并没有彻底击溃准噶尔部,西部的准噶尔部在天山南北仍然保存着强大的实力。噶尔丹在位的时候,他将准噶尔汗国打造成一个极为强盛的政权。准噶尔汗国由蒙古的和硕特部、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四部分及一些小部落组成。他们统一了天山南北,向西击溃了哈萨克,向北一直扩展到伏尔加河流域,向东南进入青海地区,又从青海地区进入西藏。准噶尔汗国控制下的土地也非常辽阔,它是横亘欧亚之间、称霸中亚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在当时,准噶尔汗国从地理位置来说,处于清代中国和沙皇俄国两大帝国之间,形成了非常强的地缘政治优势。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俄国正在向东部推进,他们即将进入西伯利亚,并从西伯利亚进入和中国接壤的地区。从这个问题上讲,当时中国和俄国两个大帝国都不愿有一个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存在。所以俄国在西进的过程中,多次和准噶尔汗国发生战争,只是都无法取胜,可以说,准噶尔汗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俄国东扩的步伐。同时,随着势力壮大,准噶尔汗国也向东发展,与清朝爆发了非常激烈的战争,此战争从康熙时期开始,以乌兰布通战役(康熙二十九年,即1690年)为开始的标志,延续到雍正时期、乾隆时期,前后延续了70年左右。以乾隆平定新疆为标志,准噶尔汗国被灭,整个新疆回到中国版图,这场战争才得以结束。那么,为什么清朝要经过三代皇帝的努力,不惜血本、如此持久地坚持这场战争,而没有像明朝那样退守长城以南呢?清朝与准噶尔到底要争夺什么呢?为什么当时的清朝一定要平定新疆,一定要把西域地区收回版图之内呢?这是因为清朝和准噶尔两个政权的发展存在着非常严重、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双方都要争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权。对准噶尔政权来说,其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蒙古政权,重现当初成吉思汗时代的盛况。因此,噶尔丹时期,在完成内部整合后,准噶尔政权便挥师向东进攻喀尔喀蒙古各部,追亡逐逃,向南进入内蒙古一带,直至距离京师仅五百余公里的乌兰布通地区。面对这种局面,清朝不得不出兵,与噶尔丹大战于乌兰布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清准之战就此拉开序幕。而对清朝来说,笼络与利用蒙古力量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形成并在整个清代一以贯之的国家战略。清朝能够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蒙古人的支持。自入关前开始,蒙古各部相继投附了清朝,极大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力量。在清朝八旗军队中,除了八旗满洲之外,还有蒙古人组成的八旗蒙古和汉人组成的八旗汉军。所以对清朝来说,如果蒙古地区不稳定,那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统治不稳定,绝对不能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权拱手让给准噶尔。这是事关它们之间矛盾的第一个焦点问题。(www.xing528.com)

第二,争夺西藏及黄教的控制权。到17世纪上半叶,最后一个蒙古大汗林丹汗败亡后,蒙古诸部全都信奉了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清朝在皇太极时期也做出了尊奉黄教的决策,直至清末,崇黄教以安抚众蒙古一直被清朝视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在蒙古各部中,厄鲁特蒙古各部,尤其是准噶尔部,是黄教极其忠实的信众。当初蒙古和硕特部由天山一带进入青海、西藏,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黄教,并不惜与反黄教势力诉诸战争。噶尔丹自幼跟随五世达赖长大,深受其影响。黄教的发源地在西藏,所以清朝和准部(准噶尔汗国的缩写)都想争夺对西藏的控制权。唯有如此才能控制黄教,才能掌握蒙古各部的这种意识形态,才能够真正领导蒙古各部。因此,清朝与准噶尔政权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

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准噶尔政权向西击败哈萨克政权,可以获得充足的马匹供应。向南征服天山以南回部(维吾尔族)各城,则可以利用那里的绿洲农业为其提供粮食、布匹。同时,准噶尔通过与清朝的汉人贸易,来获得丝、茶及各种手工业品。这些物资与准噶尔的军事力量相匹配,大大增强了准噶尔的实力,使其在很长时间之内所向披靡。相比而言,清朝在入主中原后,其军事实力,以及能够获得的各种资源要远大于准噶尔。但由于清、准之间距离窎远,接仗不易,双方攻灭对方都并非易事,战争胜负并不是一两场战斗或战役能够决定的。例如,康熙时期,虽然先后通过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击溃噶尔丹,但准噶尔政权依然存在,清朝的军事力量还无法攻入天山地区。雍正时期,清朝又经过几年的筹备,试图再次打击准噶尔,却在和通泊之战中遭遇惨败。虽然随后以喀尔喀蒙古的力量击溃准军,挽回一局,可清朝对准部的战争也一时间难以为继,清军很多将领已经“谈准色变”,不得不与准噶尔谈判停战。因此,清、准之战呈现出一种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长期性,最终演变为两个政权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这种划界而治的状况维持到乾隆时期,清朝终于抓住一次千载难逢的时机。正如历史学家孟森先生所说,乾隆的运气太好了。到乾隆十八年(1753)的时候,天灾人祸不断地降临在准噶尔汗国中。一是遭遇了罕见的天灾,导致准噶尔部经济、人口损失严重,粮食缺乏,牲畜大量被冻死。另一个是在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死后,因继位问题,准噶尔部出现诸子纷争与势力分裂,达瓦齐战胜对手获得准噶尔政权大汗地位后,准噶尔政权的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在这种分裂混战的状态之中,杜尔伯特部的三位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率领自己的诸多部众投附了清朝。曾与达瓦齐结盟后又反目成仇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1723—1757,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外孙)也向清朝投降。大量厄鲁特部众的归附,使乾隆帝意识到准噶尔已经处于分裂状态,统一天山南北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到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决定出兵西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