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上的北方民族,能南侵中原者甚多,而能统一天下者,仅满、蒙二族。其他民族大多难以越过长江天险,导致南北政权隔淮河、长江一带对峙。12世纪,金兵南侵,虽数次突破长江,甚至将宋高宗追到海上,但仍难以立足,在各路宋军的威胁下,不得不迅速退回北方。即使是蒙古人,也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才用迂回包抄的战术将南宋灭掉。而清朝从多尔衮入关到定鼎中原、一统天下不过二十年时间,其用兵之迅速、之顺利,历史上可谓无出其右者。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清代以来中外学者、政治家及历史爱好者的思考与探究,对此从不同角度可以找到诸多解释。但总体而言,人们好奇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强盛的明朝为什么突然崩塌,二是居于东北一隅的满族人为什么抓住了入主中原的机会。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因,如明朝内部的腐败、农民起义对明朝力量的削弱等。从外部环境来看,有的学者指出有两种全球性危机加速了明朝的衰亡。一是气候方面,17世纪20—40年代,世界正处于“小冰期”,气温降低,干旱严重,瘟疫蔓延,加剧了农业危机和社会矛盾,因此有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且明朝军事力量也因为瘟疫受到极大削弱。二是国际白银贸易突然减少,加剧了明朝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自张居正行一条鞭法以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更加稳固,明朝对白银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然而,中国的白银严重依赖于西班牙人从美洲贩运进口,而17世纪20—40年代,恰值欧洲贸易竞争极为激烈之时,西班牙构建的全球白银贸易体系受到打击,输入中国的白银急剧缩减,使明朝赋税缴纳、军饷支出均受限制,直接导致明朝的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www.xing528.com)
对明朝来说,更大的危机来源于自身内部,“大明”之号已经难以聚合人心。随着清军南下,明朝文臣武将气节扫地,争先恐后,纷纷降清,鲜有能够不遗余力抵抗清军者。相比而言,1127年,北宋灭亡,康王赵构立国于建康,是为南宋。当时,宋朝不乏降金者,朝廷亦弱,难抗金军,但各地勤王之人如岳飞、张浚、韩世忠等皆有实力,不但极力与金军作战,且能听命于朝廷,使金军终究难以在江南立足。四川吴玠等人的有效抵抗,亦使金兵虽连年累战,终不能入蜀。当时,金军虽强,但宋朝军民效忠朝廷、殊死力战之心未绝,因此才有南宋与金之间的南北对峙。而在明末清初,据守江南的南明却无法号令明军。时多铎率军由陕西南下,明朝黄河守将投降。南明在江北本有黄德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等四镇数十万军队,无奈各镇跋扈自雄、事权不一。唯有史可法在扬州倾力抵抗,空有督师之名,却无法调动四镇之兵。更有甚者,盘踞武昌的左良玉,竟挥师东下,以清君侧之名,进攻南明政权。一月之中,清军乘机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其他各镇一见清军便作鸟兽散,或降或逃,导致史可法在扬州成为孤军。清军至南京后,投降清军的明朝军队马步兵总共有二十三万余人。弘光帝出逃时,追击弘光帝以求封赏的是刘良佐,争相抓捕弘光帝及其妃子向多铎请功者,亦皆为明将。及弘光帝被抓入南京,百姓夹路唾骂,有投瓦砾者。清军初至江南时尚未下剃发之令,只要求“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而南明投降之文臣竟有主动剃发以求自效者,连多铎都斥其无耻。可见明朝将领对南明政权之离心离德若是,而弘光帝之不得民心已极。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投清前,妾室柳如是劝其投秦淮河以殉故明,钱谦益则曰“水太凉”,气节竟不如一风尘女子。又如陈名夏,崇祯十六年(1643)科举探花,明亡后先投李自成,后归顺清朝,并劝多尔衮登基,终获任用,可见其追逐功利之心早已将其心中的故明碾得粉碎。综观南明几个政权之抗清过程,空有数十万军队,却始终未能形成大规模抗清的气候,远不及南宋军民抗金那样同仇敌忾、波澜壮阔。各地百姓虽有抵抗者,但多为乌合之众,在清军铁蹄之下,不堪一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杀戮汉人百姓最为疯狂的,反倒是那些明朝降清的军队,如制造嘉定三屠惨案的,恰恰是李成栋。后来,金声桓、李成栋、姜瓖等已投降清朝的人虽然在南昌、广东、大同等地再次举兵反清,但多为一时之私利,利益至则降,利益不至则反,不过一时军阀而已。至于永历政权,虽存在至康熙初年,但真心护卫永历帝达十多年者,竟是当初反抗明朝的大西军余部之李定国,而将永历帝从缅甸执归而杀的恰恰是明朝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岂非绝大讽刺?入清以后,常有所谓“反清复明”之口号出现,殊不知,明清交替之际,有多少士人武将早已弃明投清,寻求富贵之途,又有几人知气节为何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