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文的重要性及其在君子养成中的作用

修文的重要性及其在君子养成中的作用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修文是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在君子养成上,认为人有贵贱等差,是由内在的德行修养决定的,又通过外在的文饰表现出来。是故圣王修礼文,设庠序①,陈钟鼓。③泮宫:见卷三,原文4⑥。德行愈是盛大,服饰愈是繁缛;修养愈是高尚,文采愈是昭彰。

修文的重要性及其在君子养成中的作用

【题解】

修文是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在君子养成上,认为人有贵贱等差,是由内在的德行修养决定的,又通过外在的文饰表现出来。在国家治理方面,推重周代礼乐,以此作为严肃等级、和睦人群的重要手段。本篇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以礼乐为基础的文化建设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推崇内在修养与外在文饰相结合的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和国家实力。

【原文1】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夫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礼乐者,行化之大者也。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是故圣王修礼文,设庠序,陈钟鼓。天子辟雍,诸侯泮宫,所以行德化。《诗》云:“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注释】

①庠序:古代的学校。②辟雍:见卷三,原文4⑤。③泮宫:见卷三,原文4⑥。

【品读】

仁义之道大行于天下,诸如制礼作乐、军事征伐这类事情都由天子决定。所以说,统一天下的功业完成之后就应当制定一系列的礼仪和制度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与差别;统治平稳之后,就应当通过音乐来融洽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的关系。礼仪与音乐,是推行教化最重要的手段。

孔子说:“要使风俗淳朴,最好的方法是音乐;要使君上怡然,使吏民安定,最好的方法是礼仪。”所以圣明的君王制定礼仪,设立学校,陈设钟鼓以推行教化。天子设立的辟雍,诸侯设立的泮宫都是推行教化的场所。《诗·大雅·文王有声》说“都城镐京设立了推行教化的场所辟雍,从西到东从南到北的人们没有不归附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扩展阅读】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选自《论语·季氏》)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选自《孝经·广要道》,黄道周《孝经集传》卷三)

【原文2】

传曰:“触情从欲,谓之禽兽。苟可而行,谓之野人。安故重迁,谓之众庶。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进贤达能,谓之大夫。敬上爱下,谓之诸侯。天覆地载,谓之天子。是故士服黻,大夫黼,诸侯火,天子山龙。德弥盛者文弥缛,中弥理者文弥章也。”

【注释】

①黻(fú):是古代服饰纹样之一,左青而右黑的斧行图案,有割断之意。②黼(fǔ):是古代服饰纹样之一,半黑半白,取其向背而代表背恶向善之意。

【品读】

古书上说,情感失范欲望横流的人称之为禽兽,行事苟且随意的是粗鄙之人,安守故地不轻易迁徙的人谓之众庶,能明辨是非通晓古今的是士人,能举荐贤人、使能者通达的人称为大夫,礼敬君上爱护万民者称为诸侯,像天一样博大宽广像地一样承载万物的就是天子。

所以说,士人服饰左青而右黑,大夫服饰半黑半白,诸侯身着火焰花纹,天子的服饰有山和龙的图案。德行愈是盛大,服饰愈是繁缛;修养愈是高尚,文采愈是昭彰。

古人认识到人有贵贱等差,但不是由名誉、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决定,而是由其内在的修养决定的。德行高尚胸怀宽广之人可为天子,德行不修忘情纵欲者不比禽兽。德行修养的高下又通过礼仪的制定在服饰上表现出来。

【扩展阅读】

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则是非可知,逆顺自著,其几通于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古之圣人,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而效也,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五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离分散也,号凡而略,名详而目,目者,遍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大也。享鬼神者号,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猎禽兽者号,一曰田;田之散名:春苗、秋蒐,冬狩,夏狝;无有不皆中天意者。物莫不有凡号,号莫不有散名,如是。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诗》曰:“维号斯言,有伦有脊。”此之谓也。(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

【原文3】

《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传曰:“君子者,无所不宜也。是故冕厉戒,立于庙堂之上,有司执事,无不敬者;斩衰裳苴绖杖,立于丧次,宾客吊唁,无不哀者;被甲缨胄,立于桴鼓之间,士卒莫不勇者。故仁足以怀百姓,勇足以安危国,信足以结诸侯,强足以拒患难,威足以率三军。故曰:为左亦宜,为右亦宜,为君子无不宜者。此之谓也。”

【注释】

①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是说君子才德兼备,无所不宜。左,指朝祀之事;右,指丧戎之事。②(bì)冕厉戒:指穿戴好朝服,端庄威严。 ③斩衰裳:衰,通“缞”。斩衰裳,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在上叫“衰”在下叫“裳”,因称“斩衰裳”,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④苴绖(jūdié):指丧服中用已结子的麻纤维织成的粗麻布,无顶冠与腰带,亦指居丧。

【品读】

《诗·小雅·裳裳者华》说,君子才德兼备,无论朝会祭祀,还是丧葬征伐,君子都能胜任。古书上说,君子无所不宜:穿戴好朝服,端庄而威严,立于庙堂之上,官员及随从没有不敬畏的;身着重丧服,披麻戴孝,手持丧棒,立于主丧的场所,前来吊唁的宾客没有不哀痛的;身披铠甲坚胄,立于战鼓之前,将士没有不舍生忘死的。他的仁义足以安抚百姓,他的勇敢足以使国家转危为安,他的忠信足以凝聚诸侯,他的强大足以抵挡灾祸,他的威严足以统帅三军。所以说,君子才德兼备,无所不能。

君子的无所不能来源于其高尚的德行,高尚的德行又来自于艰苦的砥砺和修养。故而君子的养成,修德为先。

【扩展阅读】

丧服,斩衰裳,苴绖、杖,绞带,冠绳缨,菅屦三年者:诸侯为天子、君,父为长子,为人后者,妻为夫,妾为君,女子子在室为父,子嫁反在父之室为父,布总,箭笄,髽,衰,三年。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布带、绳屦。(选自《仪礼·丧服》,蔡德晋《礼经本义》卷十一)

【原文4】

齐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待。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臣勇多则弒其君,子力多则弒其长。然而不敢者,惟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景公曰:“善。”乃饬射更席,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注释】

①饬(chì):整顿。

【品读】(www.xing528.com)

“射”是中国古代六艺之一,是君子养成的重要方法,也是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军事技能。作为人格修养的重要方法,射礼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的精神,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在本质上是一种健康、道德、巧妙的导引方式,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其中的等级观念、专制色彩等相对较少。射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均重于礼乐而不重勇力。

齐景公举行大射之礼,晏子修饬礼仪等待景公。景公见状说道:“大射之礼的繁文缛节我早已厌烦了,我想得到天下的勇力之士,与他们共图霸业。”

晏子回答说:“君子不修礼仪,就是庶人;庶人不修礼仪,就是禽兽。臣子勇力多就会弑杀君上,人子勇力多就会弑杀父兄。但他们不敢这么做的原因,就是礼的存在。礼仪,是用来驾驭万民的;缰绳,是用来驾驭马匹的。不通过修饬礼仪,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我没听说过。”

景公认为晏子之言切中要害,于是整饬礼仪,重新安排座席,以晏子为上等宾客,向其问礼请益。

【扩展阅读】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选自《论语·泰伯》)

【原文5】

《书》曰:“五事:一曰貌。”貌者,男子之所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也。行步中矩,折旋中规。立则磬折,拱则抱鼓。其以入君朝,尊以严;其以入宗庙,敬以忠;其以入乡曲,和以顺;其以入州里族党之中,和以亲。《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孔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注释】

①温温恭人,惟德之基:出自《诗经·大雅·抑》。②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出自《论语·学而》有子之言。

【品读】

尚书》里说的“五事”,其中之一就是容貌。容貌使男子显得恭敬,使女子显得美丽。走起路来如矩尺一般方正,转身有如圆规般圆润,站立如钟磬般自然,拱手则像抱着鼓一样谦恭。以这般仪表进入朝堂,端庄而严肃;以这般仪表进入宗庙,恭敬而忠诚;以这般仪表进入乡间,温和而亲民;以这般仪表进入亲族,随和而亲切。

《诗经》说,温和恭谨是德行的基础啊!孔子则说,恭谨接近礼的要求,能使人远离耻辱。

儒家看来,外在的容貌既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表现,又是对别人的尊重。只有这样才符合“文质彬彬”的标准,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装饰完美地融为一体。

【扩展阅读】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选自《尚书·洪范》,朱祖义《尚书句解》卷七)

北方者水,执法司寇也,司寇尚礼,君臣有位,长幼有序,朝廷有爵,乡党以齿,升降揖让,般伏拜谒,折旋中矩,立而罄折,拱则抱鼓,执衡而藏,至清廉平,赂遗不受,请谒不听,据法听讼,无有所阿,孔子是也;为鲁司寇,断狱屯屯,与众共之,不敢自专,是死者不恨,生者不怨。百工维时,以成器械,器械既成,以给司农。司农者,田官也,田官者木,故曰水生木。(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

【原文6】

“夏,公如齐逆女。”“何以书?亲迎,礼也。”其礼奈何?曰:诸侯以屦二两加琮,大夫、庶人以屦二两加束修二。曰:“某国寡小君,使寡人奉不珍之琮,不珍之屦,礼夫人贞女。”夫人曰:“有幽室数辱之产,未谕于傅母之教,得承执衣裳之事,敢不敬拜祝?”祝答拜。夫人受琮,取一两屦以履女,正笄,衣裳,而命之曰:“往矣,善事尔舅姑,以顺为宫室,无二尔心,无敢回也。”女拜,乃亲引其手,授夫乎户。夫引手出户。夫行,女从。拜辞父于堂,拜诸母于大门。夫先升舆执辔,女乃升舆。毂三转,然后夫下,先行。大夫、士、庶人,称其父,曰:“某之父,某之师友,使其执不珍之屦,不珍之束修,敢不敬礼某氏贞女。”母曰:“有草茅之产,未习于织纴纺绩之事,得奉执箕帚之事,敢不敬拜?”

【注释】

①逆:迎娶。②束修:十条干肉。③傅母: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

【品读】

《春秋经》记载,庄公二十四年,鲁庄公亲自到齐国迎亲。《春秋公羊传》说:“为什么要记载这件事呢?因为这符合礼仪。”那么这个礼,究竟是怎样的呢?

诸侯迎亲的时候,以麻鞋两双加玉琮一块;大夫、庶人迎亲时,以麻鞋两双加上干肉两捆。这样说:“我的母亲,派我奉上菲薄的玉琮和麻鞋作为聘礼,来迎娶夫人的掌上明珠。”

未来的岳母就回答:“我的从小养在深闺的女儿,承蒙您多次屈尊求亲,尚未能领会傅母的教导,得以受聘承担洗衣做饭之事,怎敢不恭敬地拜谢呢?”

负责礼仪的职官祝回答并拜谢之后,女方的母亲接受玉琮,取出一双麻鞋给女儿穿上,端正女儿的发簪和衣裳,然后给她说:“去了之后要好好服侍你的公婆,以你的温顺使家庭和睦,不要心存二心,不要随便回来。”

女儿在屋内拜别母亲,母亲执其手将她交到新郎官的手中。新郎牵着新娘的手走出内屋。新郎前面走,新娘紧随其后。在堂前向父亲拜别,到大门口向其诸母拜别。

出门后,新郎先登上车子,手执马缰绳,新娘随后上车。车子在门前转三圈,然后新郎下车,走在前面。

大夫、士、庶人的聘礼稍有不同,迎亲时以父亲的名义,说:“我的父亲,或我的师友,派我奉上菲薄的麻鞋和干肉作为聘礼,来迎娶您的掌上明珠。”女方的母亲则回答:“我的生长于草野的女儿,对针线纺织之类的事情尚不够熟练,得以受聘承担洒水扫地之事,怎敢不恭敬地拜谢呢?”

【扩展阅读】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选自《礼记·昏义》,《礼记大全》卷二十九)

《礼记》书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