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辨物的重要性在《说苑》品读中的体现

辨物的重要性在《说苑》品读中的体现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辨物即辨析事物,就是对世间万物做出基本的辨别与判断。有了这样的品行修养,在上可治理国家,在下则能修身齐家。比几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于周公。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觉,召史嚚占之。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以其族适晋,三年,虢乃亡。于是虢公向他叩头致谢。在古人看来,天帝行处罚,是因为政治荒淫失道。

辨物的重要性在《说苑》品读中的体现

【题解】

辨物即辨析事物,就是对世间万物做出基本的辨别与判断。本卷反映了三代以及秦汉时期人们对外在世界和人自身的认识,表现出古人朴素的科学精神和探求意识,涉及天文、地理、物候、农桑、生命、医学、度量、心理、梦境、天人观念、哲学思想等领域,既委婉地提出了君主治国所应必备的科学素养,也客观地强调了修德立身所应掌握的常识与经验。

【原文1】

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注释】

①饬(chì):正,使……正。②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出自《周易·系辞下》,在这里是指君子的养成过程中应当探究的道理精深博大,只有德行修养到了很高的境界,才能领悟。

【品读】

本篇讨论的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也就是“成人”——所应当具备的品行。对于颜渊的请教,孔子用了四个动词短语做了高度概括的回答:达情性之理,通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达情性之理”是对人与社会的认识,即通晓、练达人情事理,这一点要求一个人在不断完善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通物类之变”是对自然的认识,即科学方面的素养,要懂得基本的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的变化从而顺应天道;“知幽明之故”是对哲理思辨能力的强调,要明白天地之间幽隐与光明变化的原因;“睹游气之源”是对人生经历的推重,要了解浮云变幻之原委,可引申为具备丰富的人生经历并能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做到这四点,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成人”了。

但是,对一个君子来讲,这还不够。他要在了解并顺应天地自然之道的前提下,躬行仁义之道,还要不断地强化礼乐的修养以端正自己的言行。因为仁义礼乐兼备才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才是成人应当具备的品行。有了这样的品行修养,在上可治理国家,在下则能修身齐家。

【扩展阅读】

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选自《孔子家语》卷五)

【原文2】

成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盈车,民得而上之成王。成王问周公:“此何也?”周公曰:“三苗同秀为一,意天下其和而为一乎?”后三年,则越裳氏重译而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一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来朝也。”周公曰:“德泽不加,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令不施,则君子不臣其人。”译曰:“吾受命于吾国之黄发:‘久矣天之无烈风淫雨,意中国有圣人耶?有则盍朝之!’”然后周公敬受其所以来矣。

【注释】

①越裳氏:古南海国名。②质:通“贽”,礼物。③黄发:代指老年人。

【品读】

周成王的时候,有三株禾苗贯穿桑树生长,并开一朵花,大得几乎能装满一辆车,有老百姓得到后把它献给了成王。成王问周公:“这是何物啊?”

周公回答说:“三株禾苗并开一朵花,可能是天下和睦统一的征兆吧!”

三年后,远处南海的越裳氏经过多重翻译辗转而来朝拜,说:“我们相距路途遥远,又有山川阻隔,担心派出的使者不能完成使命,故而经过多重翻译辗转而来朝拜。”

周公说:“我们没有给予你们仁德恩泽,作为君子,就不该接受你们的礼品;我们没有将政令布施于你们,作为君子,就不应该使你们称臣。”

译者说道:“我受命于我国年长的尊者:多年以来不曾有过烈风淫雨,想必是中原出现了圣人吧?有,为什么不去朝拜呢?”

听了他们的话,周公才恭敬地接受了他们的礼品。

【扩展阅读】

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几充箱,民得而上诸成王。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为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几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于周公。曰:“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周公曰:“吾何以见赐也?”译曰:“吾受命国之黄发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之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于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诗》曰:“于万斯年,不遐有佐。”(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五)

【原文3】

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在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今日使晋袭于尔门。”公拜顿首。觉,召史嚚占之。嚚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罚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舟之侨告其诸族曰:“虢不久矣,吾乃今知之。君不度而嘉,大国之袭于己也,何瘳?吾闻之曰:大国道,小国袭焉,曰服;小国傲,大国袭焉,曰诛。民疾君之侈也,是以由于逆命。今嘉其梦,侈必展。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民疾其态,天又诳之;大国来诛,出令而逆。宗国既卑,诸侯远己,外内无亲,其谁云救之?吾不忍俟,将行。”以其族适晋,三年,虢乃亡。

【注释】

①瘳(chōu):益处。

【品读】

春秋时期虢国国君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庙里,有一个长着人面、白毛、虎爪的神人,手执斧钺站在西檐下。虢公很害怕,赶紧逃跑。神人告诉他:“别跑!天帝要使晋国来袭击你的城门。”于是虢公向他叩头致谢。醒来后,他招来太史嚚(yín)进行占卜

太史嚚说:“您所描述的是蓐收,掌管处罚的神。天帝安排的事,由他来执行。”在古人看来,天帝行处罚,是因为政治荒淫失道。

虢公听了之后,不仅毫无悔意,还把太史嚚投入监狱,而且让国人都来庆贺他做了好梦,想以这样的方法来禳除灾祸。

于是,大夫舟之侨就告诉他的族人:“虢国时日不长,我今天才算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国君不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让国民来庆贺自己的噩梦。大国的侵袭,对于我国又有什么益处呢?我听说,大国有道,小国承袭和模仿,这叫作归服;小国傲慢,大国袭击,这叫诛伐。民众非常怨恨君王奢靡,这是君王违背天命的原因。今天反而庆贺他所做的梦,其奢靡之风必然得到助长。这是上天要使他失去有益的鉴戒而助长他有害的行为!人民痛恨他的做法,上天又来迷惑他,等到大国来袭击的时候,他的命令就会被违逆。国家已经卑弱,诸侯也疏远了他,内外都没有可以亲近、依靠的力量,谁还能来救他呢?我不忍心等着这一天的到来,要离开虢国。”舟之侨携带他的家眷族人到了晋国。三年后,虢国灭亡了。

古人很早就有了梦的观念并进行了解析。在古人看来,梦能够对现实世界起到一定的提示,那么国君的梦就是对其执政得失的提示。当政治失道时,天会通过灾害事件或噩梦来警示执政者。时至今日,对于梦的探索研究仍在继续。

【扩展阅读】

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嚚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舟之侨告诸其族曰:“众谓虢亡不久,吾乃今知之。君不度而贺大国之袭,于己也何瘳?吾闻之曰:‘大国道,小国袭焉曰服。小国傲,大国袭焉曰诛。’民疾君之侈也,是以遂于逆命。今嘉其梦,侈必展,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民疾其态,天又诳之;大国来诛,出令而逆;宗国既卑,诸侯远己。内外无亲,其谁云救之?吾不忍俟也!”将行,以其族适晋。六年,虢乃亡。(选自《国语》卷八)

【原文4】

晋平公出畋,见乳虎伏而不动,顾谓师旷曰:“吾闻之也,霸王之主出,则猛兽伏不敢起。今者寡人出见乳虎伏而不动,此其猛兽乎?”师旷曰:“鹊食猬,猬食食豹,豹食驳,驳食虎。夫驳之状有似驳马,今者君之出,必骖驳马而出畋乎?”公曰:“然。”师旷曰:“臣闻之,一自诬者穷,再自诬者辱,三自诬者死。今夫虎所以不动者,为驳马也,固非主君之德义也。君奈何一自诬乎?”平公异日出朝,有鸟环平公不去,平公顾谓师旷曰:“吾闻之也,霸王之主凤下之;今者出朝,有鸟环寡人,终朝不去,是其凤鸟乎?”师旷曰:“东方有鸟名谏珂,其为鸟也,文身而朱足,憎鸟而爱狐。今者吾君必衣狐裘以出朝乎?”平公曰:“然。”师旷曰:“臣已尝言之矣,一自诬者穷,再自诬者辱,三自诬者死。今鸟为狐裘之故,非吾君之德义也。君奈何而再自诬乎?”平公不说。异日,置酒虒祁之台,使郎中马章布蒺藜于阶上,令人召师旷。师旷至,履而上堂。平公曰:“安有人臣履而上人主堂者乎?”师旷解履刺足,伏刺膝,仰天而叹。公起引之,曰:“今者与叟戏,叟遽忧乎?”对曰:“忧。夫肉自生虫,而还自食也。木自生蠹,而还自刻也。人自兴妖,而还自贼也。五鼎之具,不当生藜藿,人主堂庙,不当生蒺藜。”平公曰:“今为之奈何?”师旷曰:“妖已在前,无可奈何。入来月八日,修百官,立太子,君将死矣。”至来月八日平旦,谓师旷曰:“叟以今日为期,寡人如何?”师旷不乐,谒归。归未几而平公死,乃知师旷神明矣!

【注释】

①晋平公:见卷一,原文1①。②畋:打猎。③师旷:见卷一,原文1②。④(jùnyì):传说中的鸟名。⑤驳(bó):传说中像马的猛兽。

【品读】

晋平公外出打猎时,见到一只小老虎伏地不动,回过头来对他耳聪目盲的臣子师旷说:“我听说,有霸王之象的君主出现,猛兽就会伏地而不敢起身。这次我出来,见到小老虎伏地不动,这就是传说中那类猛兽吧?”

师旷回答说:“喜鹊刺猬,刺猬吃吃豹子,豹子吃驳,驳吃老虎;驳的形状与驳马很相似,这次君王出猎,必定以驳马驾车喽?”(www.xing528.com)

晋平公说:“是这样的。”

师旷说:“我听说,自我欺骗一次的人会遭遇困窘,自我欺骗两次的人会遭受耻辱,自我欺骗三次就会丧失生命。这次君王见到的小老虎之所以伏地不动,是因为把驳马当成了驳,而不是敬畏君王的品行道义。君王为什么要自我欺骗呢?”

有一天早上平公上朝,一只鸟儿绕着平公不肯离去,平公对师旷说道:“我听说,有霸王之象的君主出现,凤鸟就会飞来环绕着他。今天上朝见到这只鸟环绕着我,整整一个早上都不肯离去,这就是传说中的凤鸟吧?”

师旷回答:“东方有一种鸟名叫谏珂,这种鸟身上有花纹,爪子是红色的,憎恶同类而喜欢狐狸,今天君王必定是穿着狐裘衣服上朝喽?”

平公回答说:“是的。”

师旷说道:“我曾经说过,自我欺骗一次的人会遭遇困窘,自我欺骗两次的人会遭受耻辱,自我欺骗三次就会丧失生命。这次鸟儿环绕君王不肯离去是因为您穿着狐裘衣服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您的品行道义。您为何要再次自我欺骗呢?”平公听了很不高兴

又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在虒祁台设宴,派郎中马章将蒺藜布于台阶之上,使人召来师旷。师旷到了虒祁台,未脱鞋就往堂上走。晋平公欺师旷目盲,说道:“有为人臣者不脱鞋就登人主之堂的道理吗?”

听了平公的话,师旷脱下鞋,结果被蒺藜刺伤了脚,俯下身又刺伤了膝盖,于是仰天而叹。

晋平公起身拉着师旷的手到了堂上,说:“今天与老头儿开个玩笑,老头就如此忧虑吗?”

师旷回答说:“忧虑啊!肉上生了虫子,肉就会被虫子吃掉;木头上生了虫子,木头就会被蛀蚀;人自我作怪,很快就会把自己害死!贵重的五鼎不当烹煮粗劣的食物,君主的殿堂不当生长出恶刺蒺藜。”

平公毫无愧疚之色,说道:“已经这样了,该怎么办呢?”

师旷说:“妖孽已在眼前,没什么办法了。下个月初八日,整顿百官,确立太子,君王您将要死了。”

到了下个月的初八这天的早上,平公对师旷说:“老头以今天为我的大限,我不是好好的吗?”

听了这话,师旷不再做平公的乐师,请谒归田了。不久平公就死了。人们终于知道了师旷的神明。

一个不知悔改的昏君终于自取灭亡,一个“从道不从君”的耿直臣子睿智神明、直言敢谏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故事情节在富有个性的对话中展开,通过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是叙事文学发展史上值得注意的进步。

【扩展阅读】

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对曰:“意者君乘驳马而洀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管仲对曰:“此驳象也。驳食虎豹,故虎疑焉。”(选自《管子》卷十六)

陶人弃索,车人掇之;屠者弃销,而锻者拾之;所缓急异也。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矢之于十步贯兕甲,及其极,不能入鲁缟。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豪之末,视之可察。山生金,反自刻;木生蠹,反自食;人生事,反自贼。巧冶不能铸木,巧工不能斫金者,形性然也。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馀也。故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积不辍,可成丘阜。城成于土,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缘使然。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从朝视夕者移,从枉准直者亏。圣人之偶物也,若以镜视形,曲得其情。扬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趋舍之相合,犹金石之一调,相去千岁,合一音也。(选自《淮南子·说林训》,《淮南鸿烈解》卷十七)

【原文5】

扁鹊过赵,赵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曰:“然。王太子暴疾而死。”扁鹊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子之方能如此乎?”扁鹊曰:“不能。”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子之方能若是乎?”扁鹊曰:“不能。”中庶子曰:“子之方如此,譬若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甚大,所见者甚少。钧若子之方,岂足以变骇童子哉?”扁鹊曰:“不然。物故有昧揥而中蚊头,掩目而别白黑者。太子之疾,所谓尸厥者也。以为不然,入诊之,太子股阴当温,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然者皆可治也。”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有之,则粪土之息,得蒙天履地,而长为人矣。先生不有之,则先犬马,填沟壑矣。”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为诊之。先造轩光之灶,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捣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诗》曰:“多将熇熇,不可救药!”甚之之辞也。

扁鹊祠

【注释】

①扁鹊:战国名医,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②中庶子:侍从之臣。

【品读】

扁鹊到了赵国,正巧赵王太子得急症死了。扁鹊来到王宫门前,说:“听说城中有破土造坟之事,莫非是有人得急症而死?”

一位喜好医术的中庶子回答道:“是的,王太子得了急症,死了。”

扁鹊说:“劳烦您进宫去说,郑地的医者秦越人能救活太子。”

中庶子听了后,诘难扁鹊:“我听说上古有个叫苗父的医者,他行医的时候,以菅茅为席,以草把为狗,向北祝祷,发十句祝语,那些被搀扶来的、抬来的病人都康复如初。你的医术能这样吗?”

扁鹊回答:“不能。”

中庶子又问:“中古有个医者叫俞柎,他行医的时候,按压脑髓,束紧盲膜,熏烧九窍,理梳经络,使死人复活,所以名曰俞柎。你的医术能这样吗?”

扁鹊回答:“不能。”

中庶子说:“既然你的医术达不到这个水准,就像是用竹管窥天,用锥子刺地,能窥视的物体是那样的广大,能见到的又是如此的渺小。凭先生这样的医术,难道足以哄骗一个小孩子?”

扁鹊说道:“不是这样的。生活中本来就有昏暗中用头簪击中蚊子头部,蒙上双眼而辨别白黑的巧合。太子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如果你认为不是这样,可以进去诊断一下,他的大腿和阴部当有体温,耳中焦躁繁杂,就像有人吹口哨,像这些,都可以治好。”

中庶子进宫禀报了赵王,赵王光着脚急忙跑出来说道:“先生不辞劳苦辱临寡人之处,太子若有幸得到先生医治,那么我的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就能继续留存于天地之间,得享人间烟火;若得不到先生的医治,就会先于犬马而死去。”还未说完,赵王已经涕泪沾襟。

扁鹊于是为太子诊治,首先为他准备了开敞的大灶,将药煎至八成,磨砺铁针和砭石,刺入三阳五输诸穴。弟子子容捣药,子明吹耳通窍,阳仪使太子苏醒,子越扶住太子的身体,子游按摩以疏通经络。太子被救过来了。

天下人听到这件事,都说“扁鹊能使死人复生”。扁鹊则说:“我并不能使死人复生,只是使能活的人活了过来。”

死去的人是不能医活的,可悲啊!昏聩的君王治理国家,不可以用药石而使之存活。《诗经·大雅·板》说:“经常推行残酷的政令,真是无药可救!”说得实在太对了。

扁鹊急人之难,使太子起死回生,面对众人的褒扬,作为医者,他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刘向叙述了这个生动的故事之后,又将医人与医国进行类比,对昏聩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危重的病人尚可得到药石医治,残酷的政令却无妙策可以挽回。

【扩展阅读】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言末卒,因嘘唏服臆,魂精泄横,流涕长潸,忽忽承,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蹶’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藏蹙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