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谈丛就是格言汇编,大都为名言警句,说理深刻透彻,发人深省。《说苑》是谏君之书,故而主要针对帝王言行及治理策略,同时兼及修身处事方面的道德训诲和至理名言。
【原文1】
王者知所以临下而治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蔽欺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定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凡所以劫杀者,不知道术以御其臣下也。
【品读】
统治天下的人明白君临天下治理百姓的道理,群臣就会敬畏而服从;明白怎样听取意见和处理事务,就不会被蒙蔽和欺骗;明白怎样安定百姓推恩万民,那么国家必然安宁;明白以忠孝的原则敬奉上天,那么臣子也会具备这样的德行。凡是那些被劫杀的国君,都是不懂得以天道人伦和治国之策来驾驭臣下的人。
【扩展阅读】
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若是,名声日闻,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若是,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和解调通,好假道人而无所凝止之,则奸言并至,尝试之说锋起。若是,则听大事烦,是又伤之也。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队。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故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偏党而无经,听之辟也。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选自《荀子·王制》)
【原文2】
意不并锐①,事不两隆。盛于彼者必衰于此,长于左者必短于右,喜夜卧者不能蚤起也。
【注释】
①锐:锐意,专心致志。
【品读】
这些格言体现了辩证的理念。一心不可二用,一事不可两得;彼处兴盛必于此处衰微,左面很长则右面必短;喜欢晚睡的人可能起得不太早。
【扩展阅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选自《老子》第二章)
【原文3】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屋漏者,民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有礼者,民畏之;忠信者,士死之。
衣虽弊,行必修;头虽乱,言必治。时在应之,为在因之。所伐而当,其福五之;所伐不当,其祸十之。
【品读】
万物若不丧失赖以生存的基础就能存活,凡事能顺应其规律就能成功。不失其本也就是不丧失赖以生存的基础,得其道也就是顺应其规律。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也是同样的道理。万物皆有自身的本性,凡事都有自己的规律,若能保有自身的本性,顺应自然的规律,则可事少而功多,守逸以待劳。
道义倡行,天下归附;德行彪炳,天下崇敬;仁德在胸,天下爱戴;义薄云天,天下敬畏。可见,大到国家,小至个人,仁德修为可以实现伟大的事业:国家修仁德则天下归附,个人修仁德则世人崇敬。
房屋漏雨,住宿的人会离开;水清流浅,鱼鳖会逃离;树木高耸,鸟兽栖息;德行高尚,士人归附;尊礼重仪,民人敬畏;忠贞诚信,士人以死相报。小小的失误,若不及时修正,会带来重大的损失;小小的恩德,若推广得当,会带来百倍的回报。
衣服可以破旧,但德行一定要严加砥砺;头发可以蓬乱,但言语一定要有所思虑。当随机而应变,事出而有因。出师若名正言顺,可获一定福佑;讨伐师出无名,巨大的灾祸就会降临。
【扩展阅读】
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犹表之与影,若呼之与响。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弓良也;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桀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选自《吕氏春秋》卷第二)
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山林茂盛,则禽兽归之。礼义修明,则君子怀之。故礼及身而行修,礼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扶身,则贵名自扬,天下顺焉,令行禁止,而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此之谓矣。(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五)
【原文4】
必贵以贱为本,必高以下为基。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①之。
孝于父母,信于交友。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草木秋死,松柏独在;水浮万物,玉石留止。饥渴得食,谁能不喜?赈穷救急,何患无有?视其所以②,观其所使,斯可知已。乘舆马不劳致千里,乘船楫不游绝江海;智莫大于阙疑,行莫大于无悔也。制宅名子,足以观士。利不兼,赏不倍;忽忽之谋,不可为也,惕惕之心,不可长也。
【注释】
①累:失误。②以:与,结交。
【品读】
老子从“道”的原则出发,要求统治者要“处下”“居后”“谦卑”,也就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没有卑贱的万民百姓作为根本和基础,高贵的王侯将相就不会存在。上天若要恩赐一个人,首先会让他遭受艰辛;上天若要毁灭一个人,首先会让他犯错误。
孝敬父母是百行之先,取信朋友是立足之本。哪里都有品行卓越的人,哪怕只有十步大小的水洼,都会长出香草;哪怕只有十户的村邑,也有忠贞之士。
草木秋天凋零,松柏却依然常青;水能漂浮万物,玉石却沉底不动;饥饿时得到食物,谁不会有欣喜?赈人于贫困、救人于危难,何必担心自己做不到?看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察一个人所任用的人才,可知此人之品行。凭借车马而不必劳顿就可到达千里之外,凭借舟船不必游泳就能渡过江河。最大的智慧莫过于不妄加评论,最高尚的行为莫过于做事无悔。从建造住宅、为孩子命名这些事上足以观察一个人的品行。不两头取利,不加倍奖赏。不可践行匆忙草率的谋划,不能滋长忧惧患失之心。
不论人还是万物都是“道”的体现,不失其本才可长久;若失却根本,纵然显赫光鲜,终不过昙花一现。为人如此,识人亦然。
【扩展阅读】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选自《老子》第三十九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选自《荀子·劝学》)(www.xing528.com)
齐攻宋,燕王使张魁将燕兵以从焉,齐王杀之。燕王闻之,泣数行而下,召有司而告之曰:“余兴事而齐杀我使,请令举兵以攻齐也。”使受命矣。凡繇进见争之曰:“贤王故愿为臣。今王非贤主也,愿辞不为臣。”昭王曰:“是何也?”对曰:“松下乱,先君以不安弃群臣也。王苦痛之,而事齐者力不足也。今魁死而王攻齐,是视魁而贤于先君。”主曰:“诺。”“请王止兵。”王曰:“然则若何?”凡繇对曰:“请王缟素辟舍于郊,遣使于齐,客而谢焉,曰:‘此尽寡人之罪也。大王贤主也,岂尽杀诸侯之使者哉?然而燕之使者独死,此弊邑之择人不谨也。愿得变更请罪。’”使者行至齐。齐王方大饮,左右官实,御者甚众,因令使者进报。使者报言燕王之甚恐惧而请罪也,毕,又复之,以矜左右官实。因乃发小使以反令燕王复舍。此济上之所以败,齐国以虚也。七十城,微田单固几不及。湣王以大齐骄而残,田单以即墨城而立功。诗曰:“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其此之谓乎?累矣而不毁,举矣而不踣,其惟有道者乎!(选自《吕氏春秋》卷第二十)
【原文5】
心之得,万物不足为也;心之失,独心不能守也。子不孝,非吾子也;交不信,非吾友也。食其口而百节肥,灌其本而枝叶茂;本伤者枝槁,根深者末厚。为善者得道,为恶者失道。恶语不出口,苟言①不留耳;务伪不长,喜虚不久。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以财为草,以身为宝。慈仁少小,恭敬耆老。犬吠不惊,命曰金城。常避危殆,命曰不悔。富必念贫,壮必念老,年虽幼少,虑之必早。夫有礼者相为死,无礼者亦相为死。贵不与骄期,骄自来;骄不与亡期,亡自至。踒②人日夜愿一起,盲人不忘视。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虽不能,心必务为。慎终如始,常以为戒;战战栗栗,日慎其事。圣人之正③,莫如安静;贤者之治,故与众异。
【注释】
①苟言:不实的言语。②踒(wō):足骨折。③正:通“政”。
【品读】
内心充实的人,做起事来轻而易举;内心空虚的人,连自己的意志都难以坚守。做事先修心,内心强大,万物皆在掌控之中;内心萎靡,连自身都控制不了,更遑论世间万物。
儿子不孝顺,朋友不忠信,当反思自己是否以孝道事亲,以忠信待友。
食物使得身体强壮,水使得枝繁叶茂;根本损伤则枝叶枯槁,根系发达则枝叶茂盛。
做善事符合正道,做坏事丧失道义。恶语不要说出口,不实的话不要听信。行事虚伪的人不能成大事,喜欢浮夸的人走得不长远。道义之士不欺骗自己的良心,廉洁之士不妄取财货,视财货为身外之物,而注重身体的锻炼和内心的修养。对幼小者慈爱呵护,对年长者谦恭敬重。
听到犬吠而内心不惊,可称为“金城”,因为问心无愧;做事能够避免危机困窘,可称为“不悔”,因为虑事周详。
富有时会虑及贫穷,壮年时会想到年老,虽然年纪幼小,虑事一定要早。
受过礼仪教化的人能相互死难,未受过礼仪教化的人也能相互死难。富贵与骄傲没有约定,但骄傲会不期而至;骄傲与死亡没有约定,但死亡会不期而至。足部骨折的人日夜都盼望有一天能站起来,盲人总盼望有一天能重见光明。
智者始于觉悟终于和谐,愚者始于安乐终于悲哀。君子的道德如此高尚,言行如此深微,一般人虽然达不到,但一定要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做事有始有终,常有警戒在心;时刻警惕小心,每天谨慎谦恭。圣王治理天下,没有比清净无为更好的了;贤臣治理国家,因此而与众不同。
【扩展阅读】
凡学者能明于天下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天之所为,禽兽草木;人之所为,礼节制度。构而为宫室,制而为舟舆是也。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凡人之所以事生者,本也;其所以事死者,末也。本末,一体也;其两爱之,一性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以末害本,谓之小人。君子与小人之性非异也,所在先后而已矣。草木,洪者为本,而杀者为末;禽兽之性,大者为首,而小者为尾。末大于本则折,尾大于要则不掉矣。故食其口而百节肥,灌其本而枝叶美,天地之性也。天地之生物也有本末,其养物也有先后,人之于治也,岂得无终始哉!(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淮南鸿烈解》卷二十)
不困,在早图,不穷,在早稼。非所宜言,勿言,以避其口;非所宜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宜取,勿取,以避其咎;非所宜争,勿争,以避其声。一声而非,驷马勿追,一言而急,驷马不及。故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此谓君子也。(选自《邓子·转辞篇》)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讳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管仲对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且谒之,虽然,君犹不能行也。”公曰:“仲父命寡人东,寡人东;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于寡人,寡人敢不从乎?”管仲摄衣冠起,对曰:“臣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于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人情非不爱其子也,于子之不爱,将何有于公?公喜宫而妒,竖刁自刑而为公治内。人情非不爱其身也,于身之不爱,将何有于公?公子开方事公,十五年不归视其亲,齐卫之间,不容数日之行。于亲之不爱,焉能有于公?臣闻之,务为不久,盖虚不长。其生不长者,其死必不终。”(选自《管子》卷十一)
【原文6】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德义在前,用兵在后。初沐者必拭冠,新浴者必振衣。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
【品读】
经历了九死一生,才知道交情厚笃与否;经历了由富转贫,才看得清世故人情;经历了富贵与卑贱的更替,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了然目前;经历了身世的浮沉,挚诚的友谊才会显现。
首先推恩德明道义使外邦臣服民人归附,其次可用兵讨伐,先礼后兵。
刚洗过头一定要弹拭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一定要振拭衣领。
打了败仗的将领,没有资格谈论勇敢;亡了国的臣子,没有资格谈论智慧。
【扩展阅读】
《史记》内封(清光绪二十八年俟实斋石印本)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君子絜其辩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其谁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选自《荀子·不苟》)
……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原文7】
穷乡多曲学①,小辩害大知,巧言使信废,小惠妨大义。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②。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注释】
①曲学:邪说,歪曲的学术。②豫:预备。
【品读】
穷乡僻壤多产生一些歪理邪说或歪曲不正的学术,在小处能言善辩往往妨害对大智慧的认知,花言巧语使诚信丧失,小恩小惠危害了大义。
没有困厄是因为早有谋虑,没有陷入绝境是因为早有预备。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若要人不闻除非己莫言。
【扩展阅读】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选自《老子》第四十五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