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敬慎:化解矛盾、处理关系的关键

敬慎:化解矛盾、处理关系的关键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敬慎要求待人以礼,恭敬谨慎,有利于化解人际间的各种矛盾,处理好人际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妻、邻里、朋友、上下等等。恭敬谨慎的处理好各种关系,既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人生成败的关键。圣人重诫,敬慎所忽。《诗经》赞扬成汤说,他的降生正逢其时,他的恭敬和道德日益增进。

敬慎:化解矛盾、处理关系的关键

【题解】

敬慎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对于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所有人群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敬慎要求待人以礼,恭敬谨慎,有利于化解人际间的各种矛盾,处理好人际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妻、邻里、朋友、上下等等。恭敬谨慎的处理好各种关系,既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人生成败的关键。

【原文1】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谚曰:“诫无垢,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

【注释】

①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谨慎的样子。

【品读】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他的存亡祸福,都取决于自身。所以圣人非常重视反省,重视平常容易忽略的一些细微的东西。因为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这正如《中庸》所讲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就是独处的时候要能体现君子的品行,不做有违礼仪之事。独处时,没有人监督,故而平常不该有的一些想法,一些行为往往会在这时产生,而一个君子,当有高度的自律能力,真诚对待一切,切不可放纵妄为,使人格受损,家国受辱。俗语说,真诚地待人接物就不会被人诟病,慎重地思虑考量就不会招来羞辱。在这个意义上,不真诚地待人接物,不慎重地考虑,还能够保全自身、安定国家,太难了!

刘向站在治国安邦的高度来谈君子的修养问题,也是在警戒当朝的最高统治者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应当谨言慎行,重视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防患于未然,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扩展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节选自《礼记·中庸》)

【原文2】

昔成王周公,周公辞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尝一沐而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之曰:‘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者,先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夫天道毁满而益谦,地道变满而流谦,鬼神害满而福谦,人道恶满而好谦。是以衣成则缺衽,宫成则缺隅,屋成则加错;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其戒之哉!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

【注释】

①成王:周成王,姬姓,名诵,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位君主,谥号成。②周公:见卷五,原文3⑥。③伯禽:姬姓,名禽,伯是其排行,尊称禽父,周公旦长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④“故《易》曰”句:此句阐述《易》的本义和内涵,并非引用原文;后一句本自《周易·谦卦·彖辞》,原文为“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⑤谦,亨,君子有终,吉:出自《周易·谦卦》,意为谦虚待物,必至亨通,君子能保持谦德至终。吉,吉象,原文无此字。⑥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出自《诗经·商颂·长发》,歌颂商汤之诗,此句意为商汤降生时正逢其时,他的恭敬和道德日益增进。跻,升。

【品读】

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父,并且是当朝丞相。成王要将鲁地分封给周公,周公辞而不受,于是,成王就把鲁地分封给周公的儿子伯禽。伯禽辞行时,周公告诫他:你到了封地之后,一定不能以为自己是国君,就对士人傲慢无礼。在当今天下,我的地位算是很高的了,但对士人还是极为恭敬,曾经在洗头的时候,有士人来访,多次握着湿湿的头发出来接见,在吃饭的时候有士人来访,多次把正在吃的肉放下接见他们,还是担忧失去天下人才。我听说,德行广大而固守谦恭的人能保持荣耀,地广物博而固守节俭的人能保持安定,官爵尊显而固守谦卑的人能保持尊贵,人众兵强而固守谨慎的人能获得胜利,聪明睿智而大智若愚的人能获得裨益,博闻强记而固守谦谨的人能广纳博收。这六个方面的操守,都属于谦德。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如不谦虚谨慎,就会先亡身而后亡天下,桀、纣就是例子。所以说,不谦虚谨慎能行吗?《易》里面有一个道理,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说的就是谦。天之规律是损毁盈满而增益虚谦,地之规律是流散盈满而广布于虚洼低空,鬼神之规律是迫害骄盈而福佑谦恭,人之规律是憎恶盈满而爱好谦虚。所以说衣服做成了要剪开衣襟,宫殿建成了要开通宫墙,房子建成了要加添陈设。以此来表示不完整、不盈满是天道使然。《易》说,谦虚待物,必至亨通,君子保持谦德至终能获得吉象。《诗经》赞扬成汤说,他的降生正逢其时,他的恭敬和道德日益增进。你要时刻警惕啊,一定不能以为自己是国君就骄傲盈满而不礼待士人啊!

周公对伯禽的教诲体现出多方面的教益,既是对儿子的训诫,又是对君主的劝谏,还体现了儒家对天道人事的精准把握。谦虚是君子修身处事的准则,又是君王待士为政的依据,还是存身全国的法宝。儒家主张,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始,而修身又贯穿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自身修养的强化,谦虚谨慎是君子重要的品德之一,任何时候保持这种品德,是符合天道、地道、鬼神道和人之道的。只要与这些道相合,则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无往而不利。

【扩展阅读】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捴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选自《荀子·致士》)

【原文3】

孔子观于周庙,而有欹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挹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

【注释】

①欹(qī):倾侧不正。②右坐:即座右。古时国君座右置一易倾倒之欹器,以为勿过勿不及之劝诫。③子路:见卷三,原文2①。

【品读】

孔子拜谒周天子祖庙,看到一个倾侧不正的祭器,就问守庙的人那是何种器皿。守庙人回答说,可能是置于座位右侧起警示作用的右座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满了就会倾覆,空了它便倾斜,适中时它就端正,是这样的吗?”

守庙者回答说是。于是孔子让子路取来水装进去试一下。果然,水满了它就倾覆,恰到好处时,它便端正,虚空时它便倾斜。

孔子喟然而叹:“是啊,哪有盈满而不倾覆的道理啊!”

子路说道:“我冒昧地问一下先生,有什么方法可以保持盈满而不至于倾倒呢?”

孔子说:“持满之道,就是抑制并减损盈满。”

子路又问:“有抑制并减损盈满的方法吗?”

孔子说:“身处高位而能礼贤下士,盈满富足而能谦逊自守,富裕充实而能节俭朴素,尊贵显赫而能守卑自谦,聪明睿智而能固守愚拙,英勇无畏而能守怯谨慎,雄辩慷慨而能木讷寡言,广德博识而能守浅自谦,明正广大而能韬光养晦。这就是既保持盈满又减损盈满的方法。能够这样为人处事,只有德行修养极高的人才能做到啊!所以《周易》里面说过这样的道理:不变其所守而一味增益,将要受到损失;能够不断自我减损,必然也受人增益。”

孔子与子路的对话生动地讲述了损益之间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可以成为我们日常修身处事的一个借鉴。比如与人相处,过于疏远或过于亲近,都难以维持一种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友朋间亲疏适度,即可保持愉快的交往,又可保持相互的独立,彼此的感情反而更能长久。凡事皆需有度,过犹不及,人生世事,尤其如此。“满招损,谦受益”,取得了一些成就,就过于自满,自以为是,显得心胸狭窄,听不进去诤言,容易招致毁谤,造成损失;虚怀若谷,心胸宽广,就如大海一样容纳细流百川,终能成就其博大。然而过于谦虚亦不可取,必要时刻须当仁不让,谦让推辞也会有害于自身和群体。关键是掌握好“度”的问题。

【扩展阅读】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选自《周易·损卦》)

【原文4】

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其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注释】

①常摐:春秋时一位习商礼的长者,亦泛称为“商容”,老子师之。②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人,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主张无为而治。(www.xing528.com)

【品读】

(宋)晁补之 老子骑牛图

长者常摐生病了,老子去探望他,说:“先生您病得很重啊,可有金玉良言要教诲弟子啊?”

“即使你不问,我也要给你说,”常摐说道,“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而行,你知道吗?”

“经过故乡下车而行,是说人不能忘本,是吗?”老子答道。

“哦,对了,”常摐说,“经过高大的乔木,要上前致敬,你知道吗?”

“经过高大的乔木上前致敬,是说要敬重长者,是吗?”

“哦,对了,”常摐张开口让老子看,然后问他说:“我的舌头在吗?”

“在。”老子回答。

“我的牙齿呢?”

“不在了。”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舌头之所以还在,是因为它是柔软的;牙齿掉光了,难道说是它过于刚强了?”

“哦,对了,”常摐说道,“天下的道理也尽在于此,我再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敬慎的意义还在于以柔克刚,这也是老子辩证思想的重要内容。固守柔弱而能长久,逞强好胜终至败亡,牙齿与舌头的譬喻是再生动不过的例子,里面蕴含了人生的大智慧,不仅可为有国者鉴,还是每个人修身处事的重要原则。老子还说过,人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就变成枯槁。因此认为柔弱属于有生命力的一类,刚强则属于即将败亡的一类。但是,普通的道理谁都明白,实际践行却需要有很高的修养才能做到,这就意味着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守卑自谦、勇而能怯等等,示柔示弱以避敌之锋芒,示谦示损以益己之实力,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扩展阅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选自《老子》第四十三章)

【原文5】

桓公曰:“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可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室家大凶。《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由不刚也。

【注释】

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出自《周易·系辞上》,比喻两个人一条心,团结合作,就能发挥出很大的力量。

【品读】

无论对于人还是对于物来讲,刚强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但是不可走向极端,走向极端就违反了人情物理,将趋于灭亡的境地。这里,桓公的话也能说明这个问题。金属太坚硬就容易折断;皮革太坚硬就容易断裂;作为君王,太强硬就会导致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太强硬就会使朋友断绝交往。这都是物极必反的例子。那么,怎样才好呢?答案是和。不和就容易导致败亡。比如说,拉车的四匹马如不和,行路就不能长远;父子不和,就会使家族的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兄弟不和,就不能长期共同生活;夫妻不和,家庭就会有较大的凶险。

所以说,和是极为重要的。就像是《周易》所说的,两个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就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是因为两个人都去除了自己的锋芒,容忍对方的缺点,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而不是针锋相对,从而获得了成功。

【扩展阅读】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选自《老子》第七十八章)

【原文6】

曾子有疾,曾元抱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虽无能,君子务益。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然所以得者,饵也。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注释】

①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门弟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曾子。②颜氏: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门弟子中,以好学著称。③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善终

【品读】

曾子病重,他的两个儿子曾元、曾华围在病榻前。曾子说:“作为君子,他的才能可能有限,但是一定要努力去做有益的事情。开花多结果少,是自然规律;说得多做得少,是人的通病。飞鸟认为山是低矮的,所以把巢筑在高山之巅,鱼鳖认为深渊是浅的,所以穿行其间。但是,他们还是能被人捉住,因为诱饵的缘故。君子如果能不因追逐利益而使自身受害,那屈辱从何而至呢?当官懈怠于官位到手的时候,疾病加重于病情好转的时候,灾祸萌生于松懈怠惰的时候,孝心衰微于有了妻儿的时候。明白这四点,就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曾子临终遗言要求不管才能多寡,都要努力为善,不为利益而招辱,且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这一简单的要求包含了极为重要的修身处事的原则,人的才能不光靠自己的努力,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自己的天分,但是在努力为善这一点上并没有区别,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人们往往难以抵抗利益的诱惑而做出不符合道义之事,一味逐利常常包藏祸端,当为君子所力戒。人们往往都想做很多的事情,都有很好的开端,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却坚持不下来,君子的品行与修养却能使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如一地做好一件事,获得成功。

【扩展阅读】

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微乎!吾无夫颜氏之言,吾何以语汝哉!然而君子之务,尽有之矣;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鹰鶽以山为卑,而曾巢其上,鱼、鳖、鼋、鼍以渊为浅,而蹷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饵也;是故君子苟无以利害义,则辱何由至哉?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故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复者而先施焉。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年耆艾,虽欲弟,谁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其此之谓与?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吾不见好学盛而不衰者矣,吾不见好教如食疾子者矣,吾不见日省而月考之其友者矣!吾不见孜孜而与来而改者矣!”(选自《大戴礼记》卷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