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传统政治文化在主张圣王推恩于天下的同时,也要求广大士人和天下百姓当知恩图报,于是,这一点也就成了个人优秀品质的直接体现和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之一。刘向则站在治国安邦的高度,对这一文化传统做了积极的引申和发挥。在本卷第一章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源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主张作为臣子,要报君王御用赏识之恩,作为君王,当回报臣子辅佐安邦之恩。这样,祸乱才不至于滋生,国家才能稳定发展。
【原文1】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①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县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孔子曰:“北方有兽,其名曰蟨②,前足鼠,后足兔。是兽也,甚矣其爱蛩蛩巨虚③也,食得甘草,必啮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将来,必负蟨以走。蟨非性之爱蛩蛩巨虚也,为其假足之故也。二兽者,亦非性之爱蟨也,为其得甘草而遗之故也。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兴名利于天下者乎?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原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④由不报恩生矣。
【注释】
①此句出自《论语·里仁》,意为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②蟨(jué):兽名。③蛩蛩(qióngqióng)巨虚:传说中与蟨相类而形影不离的两种异兽,有时合称。④基:当为“其”。疑与下一字“由”连写而致误。
【品读】
施恩德于人,贵在不要求人报答;受恩德于人,崇尚有恩必报。于是,关于君臣之间施恩与报恩,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臣子勤苦辛劳为君王服务,不希求君王的赏赐,君王犒赏臣下统治万民,却不要求臣下感恩。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正应了《周易》所主张的那样:辛勤劳苦而无所怨言,功高至伟而不求回报,这是极为仁厚的表现啊!
刘向把君臣之间的施恩与回报比喻为集市上的交易:君王持利禄以犒赏臣子,臣子竭尽全力以回报君王;当臣子对国家有巨大的功绩,君王当对臣子以厚重的赏赐;当君王对臣子有超乎寻常的恩德,臣子当随时不惜以生命作为回报。可以说,这是传统君臣伦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于封建国家的治理是有积极意义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君臣之间这种相互复恩的合理性,刘向又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文中以孔子名义所讲的故事:北方有一种怪兽名叫蟨,前足像鼠,后足像兔,这种怪兽非常喜欢另一种怪兽蛩蛩巨虚,当它觅食觅得甘草,一定要喂给蛩蛩巨虚,蛩蛩巨虚发现危险到来,一定要背负蟨逃走。蟨并非天性喜爱蛩蛩巨虚,而是为了借助他的足;蛩蛩巨虚也并非天性喜爱蟨,而是为了借助它获得甘草。禽兽昆虫,尚且知道相互借助而各有报答,更何况那些要为天下兴名谋利的士人君子呢?传说中的蛩蛩巨虚与蟨,未必真的存在,可能就是人们发现处在现实中的每个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为了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从而虚构了这些怪兽,形象也不乏深刻地劝勉人们:相互帮助,各有报答。
这个故事也映射了封建国家君臣之间各有所需而要相互借助的事实。这种借助关系一旦被破坏,就意味着祸害由此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臣子不报答君王的恩德而苟营私利,是祸乱之源;君王忌讳赏赐而不劝勉臣子之功,也是祸乱之根。所以刘向痛切地指出:国家祸乱的源头,都是由于君臣之间不知相互回报对方之恩而造成的呀!
【扩展阅读】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选自《周易·系辞上》)
【原文2】
秦缪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②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注释】
①秦缪公:一作秦穆公,见卷二,原文4①。②惠公:晋惠公(?―前637年),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品读】
施恩而不求其报,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古人关于恩德的一个重要的原则。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在政治上有极高的建树,当他的骏马被人宰杀后,他不仅没有治人之罪,而且以仁德之心,关心食马肉而不饮酒之人会危及生命,从而给他们一一斟酒,故而这些食马肉的人感恩于心。这既是一个政治家的宽广的胸怀,也是他高明的手腕。穆公的高明之处,不光体现在他不治人之罪,还在于他施恩而不求回报。但远胜于所施之恩的回报在三年之后不期而遇了。晋惠公围攻秦国时,当时食马肉的这些人认为报恩的时候到了。他们拼死以助穆公解围,并俘获了晋惠公。这就是德出而福反的道理。
【扩展阅读】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馀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选自《吕氏春秋》卷第八)
【原文3】
楚庄王①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馀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二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暴而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③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也。”遂斥④晋军,楚得以强。此有阴德者必有阳报也。
【注释】
①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②趣(cù):促,催促。③湔(jiàn):通“溅”。④斥:退,却。(www.xing528.com)
【品读】
能容人之过是一个人胸怀宽广的标志。对国君来讲,容忍臣子的小的过错,往往能激发他们忠君报国的信念。楚庄王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在政治上有很大建树的原因就是有容人之雅量,待臣子以宽宏的仁德之心,施恩于臣子,而不求回报。但实际上换来的是臣子以死相报的忠心。所谓“有阴德者必有阳报”。让我们再回味一下这个有趣的故事:
楚庄王与他的群臣宴饮至日落之后,突然灯烛灭了,有个臣子趁机轻慢楚王之妾,而楚王之妾则扯下了这位臣子的帽带,并禀告了楚王,要求点灯查看这个臣子是谁。如果楚王应美人之请这么做了也合情合理,这位臣子的下场也可以想见。但楚王说:“臣子醉而失礼虽有过错,但不可为彰显妇人之节而辱没勇士之颜面。”又说:“今日与寡人共饮,不扯断帽带不算尽兴!”于是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带,然后才点亮灯火,群臣尽兴而归。两年后楚国与晋国交战,有一个臣子经常冲锋在前,五次交战,每次都斩获敌人首级。击退敌军后,获得了胜利。庄王感到纳闷,就问那个臣子,说:“寡人恩德浅薄,不曾于你有特殊的待遇,为什么这样拼死作战毫不畏惧呢?”那个臣子回答说:“臣曾醉酒失礼而犯死罪,大王容忍,没有将臣之罪公之于众,也没有诛杀我,但是我不敢因为大王暗地庇护的恩德,就装作不知而不回报大王。一直以来,我都愿肝脑涂地,以颈血溅敌来回报大王。我就是那天夜宴时,被美人扯断帽带的人。”
【扩展阅读】
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扢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绝之。愿趣火视绝缨者。”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于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绝冠缨者谁。于是王遂与群臣欢饮,乃罢。后吴兴师攻楚,有人常为应行合战者,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王怪而问之曰:“寡人未尝有异于子,子何为于寡人厚也?”对曰:“臣先殿上绝缨者也。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今幸得用于臣之义,尚可为王破吴而强楚。”《诗》曰:“有漼者渊,萑苇淠淠。”言大者无不容也。(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七)
【原文4】
鲍叔①死,管仲②举上衽③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注释】
①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荐管仲为齐相。②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③举上衽(rèn):衽,衣服前襟。举上衽,是孝子在父母去世后的一种丧礼。
【品读】
对于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理解、帮助和信任宁愿以死相报,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这种“知己”,却又可遇而不可求,鲍叔牙与管仲就是如此。所以鲍叔牙死后,管仲以丧父之礼而哭之,表达了失去知己后极为沉痛的心情。管仲的随从疑惑地说:“鲍叔牙与您并非君臣、父子的关系,为何要行如此之大礼呢?”于是管仲讲了其中的原委:“当初我在南阳做小贩时与鲍子相识,我多次在集市上受人羞辱,鲍子不认为我胆怯,知道我容忍是为了将来实现自身的价值。鲍子与我曾向王者建言多次,都不被采纳,鲍子不认为我无能,他知道这是我没有遇上明主。鲍子曾与我分钱财,我多次拿多的那一份,鲍子不认为我贪婪,知道我需要钱财。士为知己者死,何况我仅仅是表示自己的悲哀罢了。”
鲍叔牙处处对管仲以真诚的理解、帮助和信任,而且没有任何要求;管仲铭感之心难以释怀,朋友逝去待以父丧之礼,这也可能是对知音失去的些许回报。鲍子对管仲的理解与信任是洞穿世事的仁者情怀,管仲之悲是知音失去再也难觅的旷世悲恸。刘向于此引述管鲍之事,或许还有将自己一腔热血与孤独之感呈于天子之意。
【扩展阅读】
《列子》目录(清光绪二年浙江书局刻本)
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管夷吾事公子纠,鲍叔牙事公子小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君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桓公曰:“我仇也,愿杀之。”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选自《列子·力命》)
【原文5】
阳虎①得罪于卫,北见简子②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③臣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于法;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非桃李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之,毋已树而择之。”
【注释】
①阳虎:又名阳货,春秋末年鲁国人,是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曾把持季氏的权柄,后因争权败北而出奔齐、晋。本文所记“得罪于卫”,可能是误记。②简子:即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和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奠定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基础。③却:疑为“郤”,与“隙”同。
【品读】
施恩贵在不求回报,报恩崇尚有恩必报,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无论施恩者还是受恩者,都该是贤者仁人,否则,就不好说了。阳虎算不上一个贤者仁人,提携任用的人才也等而下之,当他身陷囹圄,他的处境就可想而知。用赵简子的话来说,阳虎所提携的人,不是桃李,而是蒺藜。树桃李的人,夏天可在树下休息,秋天可以收获甜美的果实;树蒺藜的人,夏天不可以凭蒺藜来乘凉,秋天收获的是它的刺。所以说,培养人才,一定要首先选择贤者仁人,这样的人懂得有恩必报的道理,是值得培养提携的。从另一个角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不肖之人,是不会看重贤者仁人而加以培养的,他看重的是跟他一样的人,并且施恩于人,企望回报。当利益的天平不向施恩者这一方倾斜的时候,指望回报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
【扩展阅读】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选自《论语·阳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