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名字:Pieter Bruegel
文中简称:勃鲁盖尔
生存年代:约1535——1569
寿命:约34 岁
国籍:荷兰
艺术特色:他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同时也是荷兰画派的最后一位巨匠。因为主要绘制乡居风景和农民日常生活等体裁的大型绘画,有“农民的勃鲁盖尔”之称。他的画风古朴而率直,作品中往往透露出一种对事物细节的忠实描绘和怪诞的幻想之间的唐突对比,喜欢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中。
吃喝,是件正经的事。作为饮食男女,无论中外,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平常过日子,吃吃喝喝都是主题。何以解忧,唯有美食。
要说美术史上最有名的饭局,应该非《最后的晚餐》莫属了吧?这个题材很多画家都画过。作为吃货一枚,我们暂且把宗教摆一边,吃字放中间,先一起来看看在这场著名饭局中,耶稣与他的员工们都吃了些什么?
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食谱。
先来看最著名的一幅,大神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见下图)。
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495——1498 年间,相当于中国明朝的弘治年间,截个图来看看耶稣都吃了些啥。
作品名称:《最后的晚餐》
作 者:达·芬奇
作品年代:1495——1498
作品尺寸:880 厘米×460 厘米
作品材质:壁画
现收藏于意大利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食堂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细节
话说这么高级别的领导请吃饭,就这么一点饼子,还是死面的,估计吃起来有点费牙。面包当然是必须的,还有葡萄酒、烤鱼。烤鱼的吃法与现在老外们吃鱼差不多,挤点橙汁就算调味了,耶稣同志也真是没吃过什么好东西。
相比较同时期的中国而言,不要说宫廷菜,仅《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录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就有300 多种,单小吃软饮就有鸡皮麻饮、沙糖冰雪冷元子、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就是清河县的泼皮西门大官人充满烟火气的水晶膀蹄、糟鲥鱼,也甩他们几十条大街。
现在米其林、法国菜好像高大上得很,其实不要说在中世纪,就是到了19世纪时,外国人对吃也真是没见过什么世面。连当年美国总统林肯的就职餐会所吃的也只不过是红烧野生乌龟(Terrapin Stew),有学生物的小伙伴们知道那到底是个什么龟吗?
再看看其他画家笔下的《最后的晚餐》又是怎样的。
先上个寒酸版的,锡耶纳画派的创始人杜乔·迪·博宁塞纳(duccio di buoninsegna)的作品(见上图)。
作品名称:《最后的晚餐之洗脚礼》
作 者:杜乔·迪·博宁塞纳
作品材质:丹培拉(蛋彩画),祭坛画
面包、葡萄酒还是标配,多了道烤羊,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象征食物,不过看这稀稀朗朗的桌面,确定够13 个男人吃吗?
话说没有最穷,只有更穷。再看看瓦伦西亚画家胡安·德·华内斯的配给制版(见下页)。
看完了寒酸版的,再上个有“意大利的伦勃朗”之称的画家丹尼尔·克雷斯皮(Daniele Crespi)丰盛版的(见下页)。
作品名称:《最后的晚餐》
作 者:胡安·德·华内斯
作品年代:1562
作品尺寸:191 厘米×116 厘米
这就明显从温饱进入小康了,有鱼、有肉、有酒、有主食,还有小天使献舞助兴,不过这么欢乐的气氛,确定是要弄死耶稣的阴谋前奏吗?(www.xing528.com)
提香的弟子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继承了威尼斯画派一贯的豪华,最后的晚餐在《利未家的宴会》(原名《西门家的宴会》)一画中是这样的(见250——251 页)。
这与前面宗教感强烈的画面气氛截然不同,完全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充满了世俗欢快、花天酒地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但有各种吃喝,还有侏儒、小丑、乐师取乐,神圣的耶稣和众门徒与贵妇、达官显贵们同框,其实就是打着歌颂神的旗号描绘俗世浮华,难怪必须改名才通过审查了。
作品名称:《最后晚餐》
作 者:丹尼尔·克雷斯皮
作品年代:1624——1625
作品名称:《利未家的宴会》
作 者:保罗·委罗内塞
作品年代:1573
作品尺寸:1280 厘米×555 厘米
作品名称:《农民的婚礼》
作 者:彼得·勃鲁盖尔
作品年代:1566——1569
作品尺寸:114 厘米×164 厘米
作品材质:木板油画
看过了神的饭局,再来围观凡人的餐桌(见上图)。
不管哪国的婚礼,主角除了新人,还有食物。尼德兰,正如名字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低地之国,完全靠着实干、勤劳加节俭的民族性,17 世纪时才渐渐过上了点好日子。但富贵不改本色,这个婚礼从场景到食物、到穿着,都粗糙得很,透着尼德兰画派始终如一的朴实敦厚的底色。与威尼斯画派那种富丽堂皇、精致奢华的风格南辕北辙。
除此之外,还有面包、奶酪,饮料有黑麦酿的啤酒,这是当时欧洲下层人最主要的饮料。
除了婚礼节庆,平常人家的餐桌上又都有些什么呢?
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还舔起了手指,想必应该味道不错吧?
正在倒的饮料应该就是啤酒
作品名称:《倒牛奶的女佣》
作 者:约翰内斯·维米尔
作品年代:1658——1660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
荷兰这个弹丸之地,不仅诞生了鲁本斯、伦勃朗这样的巴洛克巨擘,还拥有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这位低调的大师。
如果想了解17 世纪普通市民们的日常,荷兰小画派是你的最佳选择,而维米尔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佣》(见上页)创作于1658 年 至1660 年,这 幅传世杰作其实很小,也就45.5 厘米×41 厘米。
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日常场景,正在准备早餐的身材粗壮的女佣,阳光从她的右上方斜射进来,桌上堆放的面包,手中的牛奶,就是当时荷兰市民餐桌上的日常。
作品名称:《龙虾与水果》
作 者:亚伯拉罕·凡·贝叶林
作品尺寸:55.5 厘米×48 厘米
作品年代:1667
亚伯拉罕·凡·贝叶林(Abraham van Beijeren)是荷兰小画派中以静物见长的画家,从他的画中(见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餐桌景色。
17 世纪的荷兰人民虽然一向被嘲笑为乡巴佬,但从画中的内容看起来日子过得还是挺滋润的,果然那是海上马车夫的黄金时代。
说到吃,怎么能少得了土豆呢?它自从16 世纪时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直到今天都是外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食物。
大神凡·高《吃土豆的人》(见下页),画于1885 年4 月。
这是凡·高对早期传教时接触底层人物时的留照,是他转向印象主义之前最重要的作品。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
作品名称:《吃土豆的人》
作 者:凡·高
作品年代:1885
作品尺寸:83 厘米×114 厘米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食物不但可以果腹,更可以慰藉心灵。吃什么并不重要,哪怕只是简陋的土豆与清咖,重要的是与谁一起吃。一盏灯,一家人,清欢也成厚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