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姓名:玛丽·罗兰珊
外文名字:Marie Laurencin
文中简称:罗兰珊
生存年代:1883——1956
寿命:73 岁
国籍:法国
创作方向:肖像画
主要作品:《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可可·香奈尔》
艺术特色:画风梦幻优雅,奢华梦幻,她的早期作品受立体派影响,有着厚实明确的边界线、块面式的转折、平涂的体积处理等特点。
后期擅长运用各种不同明度的蓝灰、紫灰、玫瑰色,营造出一种洋溢着浪漫唯美的抒情气息的氛围,画面极具女性化特质个人风格。
米拉波桥,横亘于巴黎塞纳河上,在桥头镌刻着一首同名的凄婉动人的情诗,它铭记了20世纪初的巴黎,诗人阿波利奈尔与画家玛丽·罗兰珊的爱情故事。
夜幕降临,钟声悠悠,
时光流逝,唯我独留。
爱情流逝如滚滚河水,一去不回,
生命那么迂回,而期望却如此强烈。
夜幕降临,钟声悠悠,
时光流逝,唯我独留。
日复一日,周复一周,
时光飞逝,
爱已成往事,
只剩塞纳河在米拉波桥下流过。
——节选自阿波利奈尔的名作《米拉波桥》
“爱慕奢华,生在巴黎三生有幸。不喜欢闲聊、责骂和恭维。吃得快,走得快,而作画很慢。”这是玛丽·罗兰珊对自己的评价。
我特别喜欢她的这个中文译名,仿佛一朵初开在薄暮中的紫罗兰,氤氲飘浮的色彩,如同她的画作,传递着难以言说的奢华与哀愁。
她画中美丽的女子有着如雪的肌肤,黑亮的双眸温柔如鹿,纤巧的身体被羽毛、轻纱、花朵、丝巾、璎珞这些极为女性化的饰物环绕,各种几近透明的银灰色、玫瑰色和蓝色,梦幻而优雅,营造了一个不真实的、奢华又唯美的浮华世界。
1912 的玛丽·罗兰珊
作品名称:《自画像》
作 者:玛丽·罗兰珊
作品年代:1904
作品名称:《自画像》
作 者:玛丽·罗兰珊
作品年代:1908(www.xing528.com)
但实际上,她的人生并不如同她的画那么浪漫、唯美、不食人间烟火。玛丽·罗兰珊,这个1883 年10 月31 日出生于巴黎的私生女,母亲波里·罗兰珊(Pauline——Melanie Laurencin)是个从渔村来到巴黎的餐馆女服务生,父亲阿尔弗雷德·波利特(Alfred Toulet)比她妈妈年长23 岁,是巴黎的一个小官僚。如她这样出身低微却天资聪颖的陋室明娟,在巴黎这个梦幻之都有着无限种可能性的未来,最终她成为了一个艺术家。
19 岁时,她在一家工厂做瓷器绘画,就是个打工妹吧。一年后,她得到机会进入安贝尔学院(Academie Humbert)学习传统绘画。在这里,她结识了立体主义绘画大师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
所谓艺术是个圈,认识了一个人也就是认识了所有人,20 世纪最著名的那群艺术家当时基本都混迹于洗衣船、红磨坊。一而十,十而百……到最后大家全都是熟人。通过布拉克,罗兰珊结识了他的好友毕加索和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波利奈尔,并很快成为阿波利奈尔的情人。
阿波利奈尔也是私生子出身,其母亲据说是波兰的贵族,他的父亲有意大利军官一说,也有说是主教,反正不管是谁,并没有人出来承认过这个儿子。玛丽·罗兰珊随母姓,1899 年来到巴黎之前,阿波利奈尔也是随母姓。也许正是这样共同的成长背景、私生儿的孤独与耻辱感,再加上艺术家脆弱、敏感的心灵,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作品名称:《艺术家们》
作 者:玛丽·罗兰珊
作品年代:1908
从1907 年到1913 年,罗兰珊和阿波利奈尔维持了六年的情人关系,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同为艺术家,他们互相成就了对方。
罗兰珊是阿波利纳尔的缪斯,在他重要的艺术评论中,毫不避嫌地推介爱人的作品:
“她毫无男性的缺点,又最大限度地具备女性的长处……”“比起其他从事造型艺术的女性,她的艺术多了几分男性化。这种理想的雄健结合一种优美,形成一种别处找不到的魅力。”
“……(她的作品)朴实、坚定而大胆,在优美和清雅方面,可以得到最高评价,至于表现出来的审美情趣,在我看来,也只有毕加索可与之媲美。”
作品名称:《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
作 者:玛丽·罗兰珊
作品年代:1909
受到毕加索、布拉克的影响,罗兰珊从最初古典学院派的传统写实风格,开始向立体派转变,从她1908 年的《自画像》中,可明显看出与1904 年时截然不同的风格。早期的作品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厚实明确的边界线、块面式的转折、平涂的体积处理,完全是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味道。
《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描绘的是她和阿波利奈尔、毕加索和他的情人费尔南多。这幅画在阿波利奈尔朋友的帮助下成功拍卖,一举确立了她在巴黎艺术圈中的画家地位,成为艺术界中少数与毕加索、布拉克这些大师平起平坐的女性画家。
与此同时,她开始创作女性肖像插图,各种柔和的灰色、玫瑰色和蓝色成为她作品中的主调色彩,迷人的抒情气息和浪漫唯美、梦幻般的女性化特质个人风格逐渐形成。
1913 年,罗兰珊30 岁,这一年是她人生的转折点。事业上,她得到了一份至关重要的合同,她与法国著名艺术商人保尔·罗桑伯格(也是毕加索、勃拉克等人的代理商)签署了一份长期合同,合同规定将定期展出她的作品。
个人生活中,母亲去世,与阿波利奈尔情人关系告终,并在一年后嫁给了德国男爵奥托·冯·瓦特根。于是有了开篇介绍的,阿波利奈尔那篇最著名的诗作之一《米拉波桥》,以此来缅怀他破碎的、逝去的爱情。
很快一战爆发,因为丈夫的身份,罗兰珊被迫自动放弃了法国国籍。一直到1920 年,这对夫妇一直流亡海外,曾逃亡到西班牙的马德里、巴塞罗纳,之后又辗转逃往德国。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时光中,罗兰珊的作品色彩基调大都是各种灰色、忧愁、苦闷的女性形象,似乎在追忆那曾经流光溢彩的巴黎生活。
我猜想她应该不爱她的男爵丈夫的吧?因为在她的画笔下,自始至终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他的影象。
作品名称:《年轻的女人们》
作 者:玛丽·罗兰珊
作品年代:1910——1911
作品名称:《舞蹈》
作 者:玛丽·罗兰珊
作品年代:1913
再说阿波利奈尔,他此时正在尼斯参战,1916 年头部不幸中弹,治疗后退到后方。没想到逃过了子弹却逃不过病毒,1918 年,他患上流感后不治身亡,时年38 岁。他死后两天,一战结束。听到他的死讯,罗兰珊痛苦得几欲疯狂。
1921 年,罗兰珊结束了7 年的婚姻,回到巴黎,正赶上火热的“疯狂年代”。“一切神祇统统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一切信念都在动摇”,经历了战争梦魇的人们急切地需要忘记痛苦,纸醉金迷、浮华似梦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罗兰珊就在此时此地,以她独特的旖旎梦幻的画风,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如鱼得水。
1924 年,俄国芭蕾舞剧《牝鹿》首演于蒙特卡罗剧院,罗兰珊担任舞台与服装设计,获得巨大的成功,也收获了“巴黎牝鹿”的美名,众多权贵女性争相邀请她定制肖像。
当今时尚界的祖师奶奶可可·香奈尔(也是一个著名的私生女)也是其中之一。画中的香奈尔缠绕着黑色与幽蓝的丝巾,右肩半露,怀抱宠物,慵懒地靠坐于椅上,整幅画面弥漫着难以言喻的淡淡忧伤。
可惜画完成后,香奈儿认为“画得不像”,把她画得太女性化,没有表现出她标志性的干练而拒绝收货。这事儿做得太没腔调了,与普罗大众心中香奈儿女士一贯的范儿不符啊!如今,这幅画与莫奈的《睡莲》、塞尚的《静物》一起,陈列于巴黎橘园美术馆,成为经典。
作品名称:《香奈尔》
作 者:玛丽·罗兰珊
之后的岁月罗兰珊未曾再婚,她在马拉科夫美术学院教授绘画,与苏珊娜·莫候共同度过。关于她们的关系众说纷纭,有人说莫候是罗兰珊收养的女儿,有人说她们实际上是恋人。1956 年,罗兰珊在巴黎——这座记载了她的爱与忧伤的城市离世。根据她的遗愿,她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身着白衣,一手执玫瑰。心脏的位置上,放着阿波利奈尔写给她的情诗。
亨利·卢梭曾为这对恋人画过一张肖像(见下页),愿他们如同画中那般手牵着手在天国重聚,如此安好。
2011 年,香奈儿曾推出了高级定制时装和限量版的“水彩印象”系列彩妆,各种清浅的珠光色与微妙的灰色调,模特儿如同罗兰珊笔下那些梦幻般动人的女子重生,设计师以此向上世纪这位浪漫又热烈的女子致敬。
作品名称:《诗人和他的缪斯 》
作 者:亨利·卢梭
作品年代:19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