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西区境域男性多穿唐装衫裤,有富人穿长衫马褂或西装;女性多穿大襟衫。民国中后期,富人穿西装、中山装,余者依旧。贫苦人家多用大成蓝、落水乌、薯莨布等,富人多穿用丝绸、绉纱、粗茧绸、黑胶绸等织物。一般贫苦农民白天或赤脚或穿草鞋,晚上男人穿木屐,妇女多穿布鞋、拖鞋和木屐;有钱男人多穿绒面毡底鞋或皮鞋。外出或劳作,穷人戴竹笠,富有男人戴毡帽;晚上睡觉,一般人用粗麻或棉纱蚊帐,至穷穷人家甚至没有蚊帐、被褥,夏天用禾稈和草料熏烟驱蚊,冬天用禾稈垫床取暖,并戏此曰“金针蒸鱿鱼”。
50年代,西区境域农村男人仍穿唐装衫裤,一些年轻人穿用青年装,妇女装束没有多大改变。60年代,衣着款式略新,一些青年妇女穿用对襟上衣和新式裤子,青年男子穿青年装、民装,沙朗农场发麻包袋,耕作区农户多是自家裁缝成衣披,用于劳作或御寒。农村人晚上仍多穿木屐,一些人穿布鞋、解放鞋、塑料人字拖等,一些知识分子和干部穿皮鞋。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解放军衣装一时曾兴。其他斗笠雨具保留旧式,新增塑料雨布、雨衣。居民凭定量的每人每年1丈3尺6寸布票购买棉布。由于布票不足,一些人新衣裤的手肘、膝盖、臀部等部位缝上护垫,求延长使用寿命,穿用缝补衣服为常事。为是有居民购置缝纫机缝补衣服。1979年沙朗公社社员有衣车401部。
80年代中期起,随着经济发展,各种织物衣料增多,人们增加穿着式样。90年代起,西装、夹克、牛仔衫裤、喇叭裤、领带等成为一般衣物服饰,年青女性的穿着打扮以轻、薄、短、少、露、透为美。据资料统计,1982年人均购买衣服的支出为19.56元,1988年为71.28元,1995年为85.3元,2000年为90.5元,2005年增至178.6元。(www.xing528.com)
80年代,西区年轻人喜欢穿运动鞋,皮鞋或仿皮鞋较为普遍。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区人穿鞋的消费量大增,不少人拥有多双或多种款式的鞋子,乃至添置家庭鞋柜或鞋架。妇女开始流行出入或持或带手袋,装放随身物件以及装饰添美。家庭寝具、棉被蚊帐的消费也明显增加,2000年后多数家庭备有被帐毛毡多套,中等收入以上家庭不断更新衣着、鞋袜、被服等,穿用缝补衣服者鲜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