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西区饮食变迁及营养改善

中山市西区饮食变迁及营养改善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洲、后山两大队吃大锅饭只3个月左右便粮库空虚,无法维持,改为定量供应,强劳动力每餐定量大米4两,一般老人、小孩定量1.87两。由于缺少食品,营养不良,西区境域出现部分农民患水肿和肝炎。1985年以后,沙朗、西区农民一般都改为忙时、闲时均日用三餐,并增加其他副食品消费。2000年后,西区居民饮食,一般人都在家吃饱吃好,不少人早上饮茶、周末或假日约家人或三五知己到酒楼食肆食酌,出现不少家庭到茶楼订餐过年过节。

中山市西区饮食变迁及营养改善

民国初期,西区农民食物多为自种自养自捕的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虾、腌菜等。平日吃两餐,农忙季节吃三餐。

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农村实行集体生产,生产队按劳动力、半劳动力、老人、小孩等档次分配口粮,农民生活逐步改善,但因小孩多或其他原因出现的贫穷家庭掺食番薯等杂粮。1958年,人民公社集体搞供给制,办集体饭堂,吃大锅饭,严重损粮耗粮。长洲、后山两大队吃大锅饭只3个月左右便粮库空虚,无法维持,改为定量供应,强劳动力每餐定量大米4两,一般老人、小孩定量1.87两。1960年困难加剧,为了果腹,出现农民采用稗草籽实、野菜等充饥。购买粮食和主要副食品及日常用品,凭政府分配的粮票、鱼票、肉票、油票、布票、火水票和烟票等票证定量供应。由于缺少食品,营养不良,西区境域出现部分农民患水肿和肝炎。此时,一些人向旅居港澳或海外的亲友求助寄给食品等。1962年起,生产渐次恢复,到70年代初情况有所改善。1974年,沙朗公社除两个生产队每人每月40-50斤口粮外,余为50斤(稻谷)。

1979年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起,农村粮食增产,农民增加食粮。1985年以后,沙朗、西区农民一般都改为忙时、闲时均日用三餐,并增加其他副食品消费。1990年,西区长洲、后山两村农民消费为粮食(稻谷)1448.93吨,蔬菜309.56吨,水果0.25吨,三鸟2.2吨,鲜旦2.01吨,鱼虾24.3吨。(www.xing528.com)

1990年后,西区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比重上升,主食消费下降,其中高蛋白、低脂肪营养食品和儿童食品的消费明显增加。据1994年统计,西区、沙朗镇居民的食品支出分别占消费支出的35.1%和46.0%,人均年消费禽蛋、鱼量分别是86.8千克和50.0千克。1997年,中山市肉联厂在沙朗建成投产,西区人吃上放心肉。2000年后,西区居民饮食,一般人都在家吃饱吃好,不少人早上饮茶、周末或假日约家人或三五知己到酒楼食肆食酌,出现不少家庭到茶楼订餐过年过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