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西区农民收入:农产品、副业、侨汇带动,逐年增长

中山市西区农民收入:农产品、副业、侨汇带动,逐年增长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地处沙田地区的沙朗和近郊的长洲乡农民均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来源,包括农产品收入、家庭副业收入,长洲片或有海外亲戚侨汇接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当家做主,农业生产发展,西区境域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多。1963年开始落实农村政策,长洲、后山逐渐恢复元气,粮食亩产逐步提高,社员利用分有的自留地经营家庭种养业,农民的收入提高。长洲村民集体分配和家庭收入合计人均达8000元。

新中国成立前,地处沙田地区的沙朗和近郊的长洲乡农民均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来源,包括农产品收入、家庭副业收入,长洲片或有海外亲戚侨汇接济。受封建地主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农民收入微薄。民国18年(1929),农村长工每月约一银元,收割时增至两银元,并由雇主供食饭。沙夫(看更)人工按每亩征收两三角钱不等或征更谷一二斗或五六斤至十二三斤左右。1949年,西区境域农民的平均纯收入只占全部农产品的15%-20%,折现约为27.5元,生活维艰。长洲乡因邻县城,部分农民到石岐经营小商贩或在村办小作坊劳作等,生情况稍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当家做主,农业生产发展,西区境域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多。1950-1955年,农民收入靠个体家庭经营。据市统计局资料记载,1952年,农业人口平均纯收入48元。据《长洲村志》资料,1954年10月至1955年12月,长洲和后山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的报酬按日计算工分,每10分可得到1.54元(当时劳动力强,技术性好的最高可得13分)。每个劳动力的收入能维持1.46人的生活。1957年社员的每10工分值为1.67-1.75元。1958-1960年是“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的三年,农民的现金收入全赖集体每月发5元钱(强劳动力收入),无自留地、无家庭副业。

1960-1962年,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自然灾害,农民生活陷入困境,部分社员申请出外谋生甚或有人偷渡港澳(长洲片有1000人左右)。社员生产积极性低,农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此时,生产队集体每10工分值高时5-6角,低时为0.08元。1963年开始落实农村政策,长洲、后山逐渐恢复元气,粮食亩产逐步提高,社员利用分有的自留地经营家庭种养业,农民的收入提高。是年,后山大队人均年收入68元。1962年、1963年农村公社口粮人均各为403斤、487斤,现金分配户均403.7元、人均92.2元、劳均227元。70年代中期,后山大队人均年收入400-500元;长洲大队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其人口增长较快而相对降低人均年收入水平(不足100元),每个劳动力的收入只可维持1.64人的生活。1975年长洲大队的收入在郊区公社排名第12位,属于扶贫大队之一。1963-1969年底,沙朗农民实行中山农场经济体制工资制。

1970年沙朗公社恢复,各耕作区变制为生产大队以及生产队,沙朗农民收入主要靠口粮分配和年终现金分配,其中口粮分配形式为基本口粮加工分粮,按人定等、按等定量,工分粮加照顾粮。1972年全社人均月口粮50市斤(稻谷),年人均收入达142.8元。1974年,沙朗全公社的分配水平,以现金算平均每农户、每农业人口、每劳动力分别是717元、158元、345元,口粮每人每月51.9斤(稻谷)。1975年,沙朗公社大力发展甘蔗种植。其种蔗劳作,每个劳动力每天最少有1元以上的报酬。1978年,全社人均年收入210.3元,其中:隆平二队每劳分配523.7元,沙朗七队每个劳动力(以下简称“每劳”)分配518元,沙朗八队人均分配220元以上,分别比1977年增分126元、58.8元,户均1011.7元。

1979年,西区境域的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各自发挥积极性,收入开始增加。是年,沙朗公社集体分配人平253.55元,比1978年增加43.25元,增长20.6%。1989年,西区农村人均年收入1363元;沙朗镇为1567元,与1979年相比,人均净增1313.45元。

90年代,农村经济继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1995年,西区、沙朗镇农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3969元和2560元。1997年,西区农民年均收入、沙朗农村人均年收入分别是4300元、3544元,各比1990年增长42%、 1.13倍。是年,长洲村开始实施村民全员平安综合保险,集体和个人各负责50%保险费用,村集体为村民支付此费共42万元。为减轻村民负担,1998年村集体为60岁以上村民全额支付保险金,下调60岁以下村民个人承担部分为40%。(www.xing528.com)

1999年,西区农村人均年收入4462元,2000年为4610元,人均增收148元。2001年人均年收入4965元,比上年增长8.7%。长洲村民集体分配和家庭收入合计人均达8000元。2002年起,西区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提速。是年,西区实现社会总产值11.78亿元,农村人均年纯收入6036元、人均增收107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22%、21.57%,2001年为8210元。2008年,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1297元,比1999年增加收入6835元,增153.18%,比全市农村人均年纯收入高出229元,在镇区中名列全市第6位。2009年、2011年分别为12426元、15076元。

表16-3-2 1984-2011年西区、沙朗镇农村人均年纯收入情况表 单位:元

(续上表)

注:沙朗镇1999年8月并入西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