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西区志:西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摆脱饥饿与贫困

中山市西区志:西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摆脱饥饿与贫困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饿死病死者无数。长洲五家村佛仔庙前和东村路口等处,经常出现弃婴,无人认养,活活冻饿而死。加上霍乱流行,是年长洲乡因病疫、饥饿而死者4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西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80年代起,随着生产体制变革,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吃住温饱,出行方便,衣着渐多。

中山市西区志:西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摆脱饥饿与贫困

《永乐大典》说:“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其时,长洲居民生活亦当如是。清初《香山县志》(乾隆本)谓香山“昔则土旷人稀,生计全无;今则民繁地瘠,家鲜余资”之县。

民国时期,长洲片、沙朗片广大农民穷耕田亩,缺粮少食、忍饥挨饿,平常生活吃多以咸鱼、头菜送饭,沙朗水乡饥捞“虾春”(一种水生浮游生物,与虾卵类似)食用。衣着以“大成蓝”、“落水乌”布料(分别为蓝色和黑色的粗制土布)为主。近郊的长洲片多数住简陋砖瓦房,也有不少人家住茅寮,沙朗片是清一色的茅寮窝棚。走的是泥土路,其中沙朗广丰一带雨天泥路烂湴行者高卷裤子,陷泥而步,兼其村民贫穷,有语谓“有女莫嫁广丰,行世(行走一生)烂路过世穷”。1942年冬日军侵略中山沦陷后,中山县粮食奇缺,物价飞涨,买米以两计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饿死病死者无数。长洲五家村佛仔庙前和东村路口等处,经常出现弃婴,无人认养,活活冻饿而死。加上霍乱流行,是年长洲乡因病疫、饥饿而死者4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西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50-70年代末,西区境域的农村实行集体化生产,人们口粮基本保证,沙朗片逐步改造茅寮砖屋化,泥路逐步建筑为村道公路,衣着凭国家发给布票买布缝制,出入渐次用自行车代步,呈吃不饥饿、家居平安状态。80年代起,随着生产体制变革,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吃住温饱,出行方便,衣着渐多。继以努力建设,1995年5月西区、沙朗镇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中山市农村小康标准,通过验收,成为中山市首批农村小康达标区镇。2000年起,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二三产业,更多农民洗脚上田。乡村改为社区,农民变身居民。2011年,西区居民生活基本达到“吃无愁、衣多样、住屋楼、水泥道路修到家门口、家用电器也都有、健体强身有享受”状态。(www.xing528.com)

表16-3-1 1995年西区、沙朗镇农村小康达标验收得分表

注:验收时间:1995年5月2日,批次:中山市第一批。全市第一批小康达标镇区共26个,其中:小榄镇、三乡镇、中区得满分(100分)并列第一;黄圃镇98.7分,名列第二;东升镇98分,名列第三;西区97.8分,名列第四;沙朗镇90.3分,名列第十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