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代的革命斗争给西区长洲、后山留下多处革命旧址。
中山一区区游击训练班旧址 实为西区长洲村西上街8号黄氏大宗祠(详参专门条目)。1939年初,中共中山一区区委在此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县委委员叶向荣、黄峰分别任班主任和教导员,中共党员黄石生担任军事教官,学习资料主要采用黄峰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带回的文件、书籍和笔记。学员来自长洲、张溪、员峰、岐头、厚兴等县城附近村庄,约六、七十人,黄锦棠、黄煜棠、黄江平、黄鞅、黄衍枢、黄社雄、黄鉴明、黄佩英、黄佩兰、黄慕怡、梁沛林、马锐彬等一批中共党员也参加了学习。不少学员成为珠江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骨干。而黄江平、黄鞅等掌握的长洲乡警队,成为中共中山县委所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之一。1990年被中山市政府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从祠堂墙外缘起向外延伸11米。
中共中山县长洲乡支部活动旧址 实为西区长洲村石台街烟洲书院(详参条目)。烟洲书院素有革命传统。从20世纪初,自老同盟会员黄冷观担任校长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该校的子弟影响较深。抗战爆发后,爱国人士黄翰芬及中共党员黄煜棠等先后任校长,中共组织在长洲乡活动活跃,该校成为中共中山地方组织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的一个重要活动基地。黄健、黄弥谦、黄鞅、黄锦棠(黄颉)、黄煜棠、黄焕荣、黄社雄、黄江平、黄衍枢、黄伟畴、黄少坚、黄敏元、黄锦生、黄伟贤、黄川佬、黄惠芳、黄佩兰、黄敏坚等60多名青年、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组织、积极参加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党员、长洲知识青年黄锦棠、黄煜棠兄弟以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形式,发起组织长洲战时服务团,先后发展了黄鞅、黄社雄、黄江平、黄衍枢等青年加入党组织,成立了中共长洲支部。抗战时期,中共长洲支部在组织发动群众抗日活动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www.xing528.com)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员黄煜棠任该校校长,中共一、二区区委书记黄敏元在该校当教师,陆续发展一批进步教师和学生加入党、团组织,建立“白皮红心”的乡政权,掌握乡武装,在发动群众,支前迎解放等方面作出贡献。200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定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健故居 位于西区后山大街74号。建于清末,坐西向东,前临后山大街;砖木结构,硬山屋顶。建筑面积约250平方,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大门为广府地区的趟拢门,墙基采用花岗岩石板筑砌,窗上部装饰有“吉祥如意”灰塑。故居内正厅有木雕神龛,次间内墙上有壁画。1925年,中山县立中学学生黄健与中山学运领袖刘广生一起,创办新学生社中山分社,任主任委员。1926年春,青年黄健被选送到广东省青年训育养成所学习,学习期间曾接受广州农讲所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革命前辈的教育,并加入团组织,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后返回中山,发展农友,建立农民自卫武装,并组织农民与村中土豪劣绅作斗争。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全国出现白色恐怖,中共中央中山县委根据广东区委的指挥成立革命行动委员会,组织武装起义。黄健为行动委员会委员,起义领导者之一。卖蔗埔起义失败后,黄健、黄鞅兄弟积极投身抗日洪流。黄鞅曾任中顺游击区指挥部逸仙大队大队长,于抗击日伪十路围攻战斗中英勇牺牲。解放战争时期,此宅成为中共地方组织的一个工作联络点。2008年6月,被中共中山市委公布为第三批革命遗址。也是中共中山市委党史教育基地。
长洲战时服务团团部旧址 位于中山市西区长洲村松柏林50号隐士祠。该祠为长洲黄族开村始祖黄柏轩长子隐士公祠,建于明末。三开间两进,建筑面积约为230平方米。1937年底,在中山县立一小执教的中共党员黄锦棠与其弟黄煜棠,以有青年参加100多人的长洲体育会为基础,发动、组成有家乡青年300多人参加的战时服务团,设团部于该祠堂。长洲战时服务团成立后,开展抗日宣传,常在村中及邻近村庄及县城石岐,乃至沙冲、深湾等地演出抗日进步话剧和唱抗日歌曲,教村民唱抗日歌曲,及时把前线抗战的消息通报给村民。还组织团员们写慰问信和宣传材料,交给中山国民党县党部代寄给抗日前线战士。组织村民支援前线,慰劳守土杀敌的将士。中山县抗先队成立后,长洲战时服务团随之改为抗先组织。2008年6月,被中共中山市委公布为第三批革命遗址。也是中共中山市党委党史教育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