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西区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价值突出

中山市西区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价值突出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1990年12月经我市人民政府核定为市一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复,保持其历史风貌,返璞归真,宣扬其历史功绩,激励后人,此乃海内外黄氏子孙之众望所归也。此乃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较完整之明代古建筑艺术,极具历史文物保护之价值也。2000年11月29日被定为中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市西区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价值突出

(一)黄氏大宗祠

坐落西区长洲村西大街8号。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民国19年(1930)、1990年、1998年四次重修。坐北向南,三进三间布局,中、后座置有左右厢房,中座左厢房曾是乡绅聚会的地方,右厢曾作烟洲学校第三分校。其规模布局颇大,面积1600平方米。台梁式木架构建筑,前檐置圆盘形坐斗和如意斗拱,雕龙托脚。硬山式顶,用蚝壳作外墙,龙船脊灰雕、隔扇装修部分的木雕与精湛的灰塑、砖雕艺术品均保存完好。门前对着一幅波澜壮阔的照壁,两旁树立两支高耸的围杆夹,气势雄伟。1939年,中共一区区委曾在此举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重修后的黄氏大宗祠,设有展览室,展示、介绍西区为革命捐躯的烈士事迹和长洲黄氏老一辈杰出人士的事迹,西区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1990年,被中山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附:黄氏大宗祠碑记

我乡(含长洲、后山)黄氏大宗祠系纪念长洲黄族开基始祖文宪(敬斋)公及历代祖先之大祠堂也。其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四百年矣。自1931年重修以来,也逾60年。在1990年12月经我市人民政府核定为市一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复,保持其历史风貌,返璞归真,宣扬其历史功绩,激励后人,此乃海内外黄氏子孙之众望所归也。

美哉:黄氏大宗祠。地处我乡之中央,北枕狮峰而南向通衢,一连五条,面宽三间而院深三进,后座左右厢房。砖木结构,木刻砖雕,画梁雕栋结为一体,美不胜收。设计硬山式顶,蚝壳外墙,龙船脊灰雕,祠堂大门以如意斗拱出檐,雕龙托脚,门前对着一幅波澜壮阔的照壁,两旁树立两条高耸围杆夹,气势雄伟,别具一格。前门横眉高悬“黄氏大宗祠”匾额,乃清朝探花陈其森手出,中堂又悬“致中堂”横匾乙方,系清状元及第王世琛所作。此乃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较完整之明代古建筑艺术,极具历史文物保护之价值也。

壮哉:黄氏大宗祠。在中山革命史中有其辉煌之一页。1939年,中共中山一区区委曾以“抗日先锋队”之名义,在此举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受训者六七十人,大祠堂门前的草坪上,成为教练基地,大堂三座则是学员无台无凳的大食堂,我乡十二名中共党员是队中之骨干。结业后,学员皆为抗日之中坚,对推动中山县全民抗战,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起到核心作用。又于1949年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此,中共中山县委选择在大宗祠举办干部短期训练班,集中训练全县十个区一千多名干部,大祠堂是讲台,又是学习场所,史有记载。1993年1月经中山市人民政府批准我乡(含后山)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黄氏大宗祠有它一份功劳也。

基此,中共中山市西区区委及办事处决定,联同长洲、后山两乡实行修复黄氏大宗祠,成立领导机构,制定修复方案,计划耗资人民币三百余万元,众乡亲及各方人士对修复工作皆大赞同,热烈响应,积极建言,鼎力捐输。工程于1997年11月展开,1998年10月竣工。黄氏大宗祠之圆满修复,此乃“国家有法、政府有责、子孙有情”之共襄善举焉。

今后,黄族子孙,学习先辈为国为民之献身精神,学习长辈勤奋创业,造福桑梓之先进事迹,努力掌握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发奋图强。让我乡之光荣传统世代相传,发扬光大,在新世纪中作出新贡献!

中山市西区黄氏大宗祠修复工作领导小组

中山市长洲乡黄族第二十传孙黄汉强黄官海敬出

1998年10月吉日

(二)烟洲书院(www.xing528.com)

位于长洲石台街5号,西区办事处西北0.75千米处,长洲村的狮山东麓。清同治十二年(1873),长洲乡绅黄虞臣等筹建。因长洲雅称烟洲取名烟洲书院。书院建筑面积540平方米,深三进。立体建筑为硬山顶,台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前进和后进为砖木结构,二进为台梁式木架构。前进、二进间天井中间与中座后座间天井两边有廊,均为卷棚顶,现存尚好。光绪三十二年(1906),书院更名为“烟洲高初两等小学堂”,1949年后改为长洲小学。1983年书院右边扩建校舍后恢复烟洲校名,烟洲书院保持原貌。2004年由长洲村委会出资重修。2000年11月29日被定为中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附:烟洲书院甲申重修碑记

春风化雨,兴学育才,乃富乡之基强国之本也。时鸦片战争后,清廷腐败,国力日衰,列强入侵,得寸进尺,形势危急,朝中遂有“洋务运动”,社会共推“百日维新”,教育则倡“中体西用”,自力图强;诏令预备立宪,同时废科举办学堂。吾乡黄虞臣等有识之士,爱国爱乡,积极回应,乃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创建烟洲书院,乡人鼎力筹持襄助,各祖尝逐步拨出禾田450亩及店铺5间作校产,黄姓子弟可免费入学栽培。又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跟随潮流,改院为校,名曰“烟洲高初两等小学堂”,唯无正式学制,只简化划分高初两级,原书院主持人黄彦成为首任校长,增聘邑中宿儒杨子毅、郑道实等为教员,首届毕业生从书院递升,续攻读两年为高等小学毕业,黄南祝、黄应尧、黄泽农、黄耀宗等沿例分别升入广雅中学(省一中)或两广优级师范学校深造。1907年,黄佩秋接掌校政,扩充班次,废止嘉奖廪生、增生、附生予毕业生之虚名,务实进取。1909年,推行县颁行之初小五年高小六年新学制。1911年民国建制后,复设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黄仁宇、黄显成(冷观)等先后继任校长。初时,学子约百人,班级五个,尔后增加,并由1914年始,按年输送学生升入县立或省立中学。至1925年,时移俗易,全乡私塾停办,生源扩大,遂成为较具规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生增至八百,班级19,教师20有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改之后,学校经费来自政府调拨,不再分公立私立系统,裁撤原在大宗祠开办之“中心国民学校”,合并为“长洲小学校”,学生1200余,班级25,教职员工38,正校一间分校两间,乃一规模较大之中心小学矣。1963年全乡分长洲、后山两村,学校亦一分为二:长洲小学和后山小学。

1981年5月,烟洲校友总会成立,1982年旅居澳门校友乡亲率先组团返乡,感于国家改革开放对人才之渴求,乃首倡扩建母校,开创内外校友乡亲共议乡梓大事,支持乡里教育及福利事业之大局,继而向海内外发出扩校倡议书,港澳及海外校友迅速响应,纷纷解囊捐输,于隔邻太原祠旧址施工,1983年恢复烟洲校名,1984年新校落成使用,旧校烟洲书院则原貌保存,作富价值之历史文物纪念。1985年烟洲学校后山分校亦竣工开幕,同正校一起均以崭新面貌与崭新教学示人,为烟洲书院掀开历史新篇章。

烟洲自创院立校以来,始终坚持为国家为乡里之理念。迭经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诸时期,爱国爱乡已成为学校之精神支柱,支撑教学育人全局。贤者苦心经营,开拓创新;学者孜孜不倦,奋发向上;学校成为我乡育才基地,爱国宣传阵地及进步文化中心,贡献既巨且深,人才辈出,其中既有航天高级工程师和大学教授,又有医学、理工、经济、文化教育等专业人才,还有艺术家、运动健将及国家级教练,也有优秀共产党员、干部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更有社会知名人士及为国捐躯革命烈士,我乡被授予“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之革命老区荣誉。改革开放大潮滚滚,村中不断涌现新人,有方向明确,勇于实践,善于开拓创新之带头人,亦有年富力强胸怀理想学有专长之骨干和接班人,先后造就长洲成为“老区先进建设单位”及中山市和广东省“文明示范村”。2002年,长洲由村改为社区,2004年,又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殊荣,烟洲学校亦同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美哉善哉!为弘扬烟洲精神,提升全乡文明建设,书院于2004年孟冬重修,特立碑记,世代相传,以育后人,光辉永远。

甲申2004年12月31日

黄汉强谨撰

黄衍增敬书

烟洲书院重修委员会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