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石岐镇开展炉灶改革,减少烟尘排放污染,当时的石岐西岸近郊相应实施。此为西区境域污染治理之始。60年代-1980年,中山城区和西郊工厂企业使用的锅炉多数是手烧锅炉、煤粉炉等,且无除尘装置,是中山城区、城郊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80年代开始烟尘治理工作。1982年,石岐玻璃厂成立炉窑管理小组,改革炉窑,治理年耗油量2.5万吨燃烧排放废气和粉尘造成的污染。采用自热退火、加热二次风,增设除尘花格砖等工艺,引进乳化油燃烧技术,使炉窑排出的污染烟尘浓度由林格曼2级降为小于1级。改革6个月后,节约重油550吨,价值30万元。1983-1987年,贯彻“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根据石岐城区、城郊炉窑不同的燃烧和不同的场地情况,采用因炉制宜办法,监督指导污染大气单位治理污染。其中1983年起,中山县环保局组织坐落在西区中山路狮滘口桥北侧的石岐玻璃厂,以技术改造推进节能环保工作。该厂是50年代建厂的老企业,80年代初有职工1500多人;主要产品有平板玻璃、压光玻璃、玻璃马赛克等,年产平板玻璃30万箱,压光玻璃48万箱,玻璃马赛克450万张;主要设备有炉窑10台,平拉生产线3条,马赛克生产线7条。重油是生产主要燃料,年耗油2500吨左右,每平方平板玻璃耗油5.24千克,每平方米压光玻璃耗油3千克,炉窑烟囱尘排放达林格曼浓度5级。其治理,改革玻璃退火工艺,实施熔炉全保温技术,推广使用高压内混油枪,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98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64万元,实现利润265万元,耗油比技术改革前减少2959吨,减少废气排放4439万标立方米,利用余热生产蒸汽3450立方米,折合节油2488吨,烟囱烟尘排放为林格曼浓度2级以下,每重量标箱玻璃降低油耗2千克,降低碱耗0.3千克,电耗降低0.5度,被评为“佛山市节能先进单位”,玻璃马赛克被评为“广东省优质产品”。1984年组织治理位于国际酒店一侧、被人视为排烟如“黑龙”的西郊湖心酒家1吨手烧燃煤锅炉。该酒家投资20万元淘汰手烧炉,安装容量1吨的西德产燃油锅炉1台,从而根治,解决烟尘污染。1985年,城区、西区80%以上锅炉、炉窑达到达标排放,其余烟囱阵发性黑烟也控制在林格曼3级以下,石岐城区约5平方千米区域内基本实现烟尘控制区排放要求。但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石岐玻璃厂废气排放仍在3.60kn%。1987年12月石岐玻璃厂派员参加佛山市环境科学学会举办的消烟除尘培训班学习会场后,运用所学理论与技术推进治理。1989年6月21日,中山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出《关于下达第一批限期治理项目的通知》,石岐玻璃厂被列为中山市第一批限期治理项目之一。石岐玻璃厂不断整治废气和粉尘的排放,但仍然是污染大户,与其相连的长洲、后山两管理区的农业生产多年遭受污染。1985-1990年禾田受污染面积5122.5亩、甘蔗430亩、水果949亩、香大蕉160亩、其他作物420亩。
1991-1995年,中山对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监测,石岐玻璃厂为全市20多个被监测企业之一,监测项目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1992年2月29日,中山市政府颁发《城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城区烟尘控制区从1992年1月起,由此前的9平方千米扩大为15平方千米,西区属在控制范围。1997年,沙朗镇实施“污染重又无力治理的项目,坚决不准落户”制度,并对镇砖厂、石灰厂、牙灰厂以及印花厂等效益低、污染重大户陆续实施关、停、并、转;1998年,对镇内60多家酒店、餐厅、大排档实施烟气整治,减少污染。(www.xing528.com)
1999年8月沙朗镇合并后,继续推进辖区内的大气污染治理。2000年后搬迁石岐玻璃厂和加力整治各厂企商户的废气排放,西区的大气质量显著好转。2002年,西区上报辖区内有新晨星玻璃厂有限公司等重大污染企业4家;又按“全因子达标”要求,督促设施落后、能源消耗大、污染源排放量大的广东美味鲜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改进工艺,更新设备,提高管理水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003年,开展污染源企业现场监理102次,督促排污设备不全或不符合要求的饮食企业23家和工业企业6家增设或修复混水烟罩、排油烟管、三级隔油池。此后,继续整治厂企、饮食业的大气污染,招商引资中对不符合环境管理标准的厂企(公司)实行“零引进”。2009年加大二氧化碳减排力度,关停印花厂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25家。2011年,以淘汰或改造高污染锅炉为主,继续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