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品种
西区境域,水域宽广,水质肥沃,气候温和,颇宜鱼、虾、蟹类繁殖。至民国后期,主要有鲤、鲢、鳙、鲩、鲫等鱼类。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引进、推广养殖优良鱼、虾品种。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沙朗公社(区)鱼苗场养育鲢、鳙、鲩、鲫等鱼苗,满足本辖区之外,尚可年供应外地数万至十多万尾。至2011年统计,西区境域先后引进、养殖过非洲鲫(莫桑比克罗非鱼)、生鱼、塘虱、鳊鱼、青蛙、武昌鱼(团头鲂)、兴国红鲤、散鳞鲩鲤、肉鲤、红鲮、银固鱼、东北鲫、丰鲤、刀刺耙、中红、小红鲤、嘉鱼、青竹鲮、尼罗罗非鱼、泰国塘虱、泰国野鲮、埃及塘虱、金蚪鳓、异育银鲫、加州鲈、淡水白鲳、鳜鱼(桂花鱼)、黄鳍绸(黄脚鳓)等廿余种鱼品种。
(二)养殖面积与产量
西区境域,沙朗、长洲、后山均有池塘养鱼的历史,尤以长洲片临近石岐,塘鱼生产更勤。
土改后开始,政府号召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长洲片、沙朗片发挥积极性,初以农户接着以生产合作社、生产队集体,吸收运用“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池塘养鱼法,建立“三消毒”(鱼种消毒、饲料消毒、鱼塘消毒),“四定”(定位、定时、定量、定质投放饲料)的管理制度,使用磺胺脒、漂白粉、硫酸铜药物防治鱼病,恢复、发展池塘养鱼。1950-1957年,长洲、后山分别有鱼塘面积186亩、400亩,平均亩产350斤、两村年均总产量20.60万斤。1959年,沙朗公社水产总产187.54万斤,其中淡水养殖产量171.49万斤,鱼塘5503亩,亩产311斤,总产171.49万斤;小宗水产产量16.05万斤,其中鱼类3.73万斤,贝类12.32万斤。沙朗片划归中山农场后继续鱼塘养鱼,1963年鱼塘面积512亩,亩产318斤,总产16.31万斤;1964年鱼塘面积625亩,亩产284斤,总产17.75万斤。此后,逐步增加塘鱼生产。1970年沙朗公社恢复后,成立沙朗公社水产站,推进、管理本社鱼塘养鱼生产。是年,沙朗鱼苗场总户数18户,总人口20人,整半劳动力19人。是年,沙朗全社鱼塘鱼斬627.8亩、鱼花塘41亩;全社渔业养殖面积669.85亩,其中鱼塘628.75亩、鱼苗塘41.1亩,总产量26.15万斤。
1971-1978年,沙朗鱼苗场坚持8年科学养鱼试点,全社设立试点5个共鱼塘28亩进行密养试验,指导各生产大队试验,广丰大队试验的71亩,平均亩产350千克,沙朗大队第四生产队的14.8亩鱼塘,平均单产286千克,其中一口试验塘亩产达815千克。1974年,沙朗供销社综合收购站办点支农,其中帮助沙朗四队保证该队鱼种放养,使沙朗四队塘鱼增产,完成派购。1979年,沙朗公社淡水养鱼合计面积575.9亩,总产量30.32万斤。
1957-1977年,长洲、后山大队塘鱼养殖的年均面积、亩产和总产分别是186亩、380斤、7.06万斤和400亩、438斤、17.52万斤。
1980年国家取消塘鱼的派购任务后,长洲片、沙朗公社均以各种生产责任制,以招标办法使池塘养鱼向养殖能手转移。塘鱼养殖由过去的不同鱼塘分别“多级轮养”转变为在同口鱼塘鱼种、成鱼混养套养,轮捕轮放,捕大留小和使用增氧机、水泵等机械设备,改善水质;养鱼饲料由过去的青饲料和粪肥为主,转变为以精饲料为主,并推广应用颗粒饲料;养殖品种由过去的滤食性鱼(镛、鲢)为主,转变为以给食性鱼类为主,并多品种混养,养殖品种达20多个。1986年,沙朗区淡水养鱼面积978亩,总产量68.44万斤。(www.xing528.com)
90年代,沙朗镇农民开始在农田开挖鱼塘扩大塘鱼养殖,一时成持续之势。1996年,沙朗镇政府明令自是年起,该镇不准占用耕地开挖鱼塘。1991-1998年,沙朗镇池塘养鱼放养面积年均3156亩,平均亩产362千克,年均水产总产1089吨。
1993-1998年,西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塘鱼放养面积,期间年平均放养面积1502亩,平均亩产410千克,年均水产品总产量为608吨。1998年,西区鱼塘面积1984亩,增加111亩,增长5.9%,总产量825吨,比上年增加237吨,增幅40%。
1999年8月沙朗镇并入后,西区继续调整农业布局,鼓励种养户改低产田为鱼塘,引进新技术,实行科学养鱼。至2006年,放养面积扩大到10140亩,平均亩产538千克,总产量为5459吨,2007年总产5455吨。2008年总产5480吨,亩收入9439元,亩利润2764元,户利润8.1万元。2009-2011年总产分别为5106吨、4897吨、5010吨。
表4 -3-3 1962-1998年沙朗片塘鱼生产情况表
表4-3-4 1993-2011年西区塘鱼生产情况表
(续上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