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境域的地方经济,明清两朝至民国时期,属于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至2011年,历经了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计划经济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50-70年代,执行计划经济政策,农业生产为主。经多年建设,1978年沙朗公社实现农村工农业总产值43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88万元,占全公社工农业总产值的90%。
1979年改革开放起,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逐步过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农业布局,发展工商业,但仍以农业经济为经营主体。1990年,沙朗镇工农业总产值5048万元,其中农业、工业产值分别为1415万元、3633万元,农业、工业产值比为38.95:61.05;西区工农业业总产值6795万元,其中农业、工业产值分别为797万元万元、5998万元(现行价),农业、工业产值比为11.73:88.27。此时,沙朗镇、西区均农业产值小于工业产值。(www.xing528.com)
90年代开始,沙朗镇以确保粮食生产计划完成为前提,继续巩固农业生产基础,大力发展工商业,1993年起加快以工业经济为经营主体的转变;西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管理体制、采取承包、联营、股份制集体经营和私营等形式,兴起多种产业。1995年,沙朗镇、西区工农业生产总值各为3.76亿元、4.1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各为3.54亿元、4.12亿元,对比1990年各自增长89.83%、65.63%。此后,随着城镇化建设推进,国家全部征用长洲片土地,至90年代后期西区成为城区商业圈,农业经济退居三大产业末位;1996-1998年实施“九五”计划的前三年,沙朗镇继续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致力培育自己罗氏沼虾养殖的品牌和开拓市场。至此,沙朗镇以水产养殖为特色,“沙朗一只虾”占全镇农业经济60%左右。1998年,沙朗镇、西区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分别为6.05亿元、11.2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5.73亿元、10.77亿元,对比1995年分别增长38.22%、2.61倍。
1999年8月沙朗镇并入西区后,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三产业为辅,三次产业比重为9.3:67.5:23.2。此后,农业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主,工业以上规模、求优质,向“做强做大”推进,第三产业先以设立西郊商业区契机,重新统一规划调整商业布局,接着以“商业服务综合试验区”为动力,拓宽“商业圈”为综合、专业相辅相成的“商业区”。 2000年,西区生产总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2005年,西区生产总值32.29亿元,比上年增长28.4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44.3:53.7。2011年,西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81亿元,增长17.55%,实际利用外资4110万美元,增长17.40%,出口总值5.55亿美元,增长17.69%,固定资产投资34.42亿元,增长24.61%,农民人均纯收入15076元,增长10.20%,可支配财政收入5.36亿元,增长22.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95亿元,增长34.9%。税收20.34亿元,其中国税收入、地税收入分别为12.17亿元、8.17亿元,各项增长25.2%、15.5%、44%。至此,随着城镇区域拓宽,西区的农业渐去渐远,工业居于次席,第三产业处于首位,三次产业结构为1.5:41.3:57.2。
表3-1-1 2000-2011年西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