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朗社区,全称中山市西区沙朗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地址在西区沙朗社区彩虹大道94号,南向距西区办事处5千米。东邻广丰社区、南连彩虹社区、西界沙溪镇、北接隆昌社区。2008年,户籍居民977户,总人口8294人(户籍人口3794人、流动人口4500人)。2011年,社区总面积1.927平方千米,合2891亩,其中农业用地1087亩、工业用地94亩,其他用地1710亩;户籍居民993户、3951人(男1982人、女1969人);常住人口8451人,流动人口4500人;属于户籍人口劳动力155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356人、580人、615人;社区内有广新街、穗兴路、广兴隆大街、泰兴大街、悦和路、悦记大街、安乐街、安合街、七冲街、合兴大街、和兴大街等总长4.54千米道路硬底化;多条村道连接彩虹大道,通向西区办事处办公中心;社区共有绿地面积3500平方米,道路、街道绿化总长4千米。
沙朗村原称“隆熙村”,因民国时期大天二在此设“隆熙卡”得名。1953年改名沙朗村。1957年2月改为沙朗乡下辖的行政村。1958年8月,属沙溪公社下辖的沙朗耕作区生产营。1961年并入中山农场。1963年划为第一、第二和穗兴、泰兴耕作区。1970年随沙朗公社恢复称为大队。1979年是沙朗大队,1984年是沙朗乡,1987年是沙朗管理区,1998年是沙朗村委会,2005年9月改制为社区居委会。
80年代初,全村耕地面积5804亩,主产稻谷和甘蔗、次为塘鱼、荔枝、柑、橙和草菇。90年代,办“三高”农业,养殖罗氏沼虾;开办工业区,推动工业发展,扩大商贸经营。2005年9月“村改居”前,共有经济联合社1个、经济合作社9个。“村改居”时,保留经济联合社1个,每一居民小组设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个,共9个。2011年设置仍旧,其中股份经济合作社分别是:广丰股份合作经济社、穗兴股份合作经济社、隆熙股份合作经济社、泰兴股份合作经济社、悦记股份合作经济社、安合股份合作经济社、七冲股份合作经济社、八冲股份合作经济社、广新股份合作经济社。2007年社区实现总收入7998万元,其中村组集体经营收入923万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7075万元。2011年,沙朗社区耕地1028亩,其中858亩主要经营罗氏虾、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养殖,年产值约为1700万元,170亩主要种植蔬菜,年产值约为136万元。是年,社区从事农业生产专业户131户,其中水产养殖119户、3940亩,蔬菜生产9户、190亩,花圃苗木种植3户。社区内有工业企业21家(外资企业1家、民营企业18家、私营个体企业2家)。社区生产总值10455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各为4036万元、736万元、5683万元。社区经济联社年总收入240万元,经济合作社总收入240万元。社区集体收入240万元、支出310万元,社区人平均年收入14880元。2011年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专职环卫队伍1支,负责社区各小组的清洁卫生。文娱活动场所有位于社区办公楼五楼的文化室约300平方米,内有电脑室、图书阅览室,棋艺室,乒乓球室。
2011年,户籍人口有汉族、壮族、土家族、侗族等共4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3902人、壮族人口10人,分别占户籍总人口的99.7%、 0.25%,土家族及侗族人口各有1人。户籍人口有下列各姓:梁、陈、黄、林、郭、冯、原、吴、李、霍、何、罗、王、苏、杜、邓、布、关、胡、黎、周、杨、刘、卢、徐、叶、冼、张。梁、吴、黄3姓人口最多。其中:梁姓,主要居住在第六居民小组。其迁来始祖因为耕田于清朝中期自广州番禺迁来,至2011年居住安合村近300年,繁衍7代(世),2011年梁姓人口近690人;吴姓,主要居住在第四居民小组,其迁来始祖因为耕田自外地迁来,2011年共有吴姓人口近560人;黄姓,主要居住在安合村,其迁来始祖自外地迁来耕田,2011年黄姓人口460人。
2005年9月起,各居民小组陆续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住院基本保险;2007年,社区农村总户数329户,农业人口1243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1203人(含参加城乡医保人员),参保率96.7%;2008年,农村户98户、农业人口298人,参保98户共298人,参保率100%。2009年8月农保转城保,居民退休可享受600元/ 月至1150元/月退休金不等,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病有所保”。
2011年户籍户中,住砖瓦平房310户、人均15平方米,住建有一层以上混凝土楼房的670户,其中属自建房的670户、人均45平方米;安装有固定电话的家庭约为总户数的15%;安装有线电视家庭约为总户数的100%;拥有一部机动摩托车的家庭约为总户数的70%;拥有一辆机动车(不算摩托车)的家庭约为总户数的10%。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任沙朗村农会主任梁少伦,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任农业合作社社长有何保、黄福彩、吴满玲等人;1956至1957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时期,穗兴一社社长何保、吴桂森,泰兴二社社长何北胜、陈七带; 1958年10月至1959年人民公社下设民兵营,营长何保、吴满玲;1960至1969年并入中山农场时期设耕作区,穗兴耕作区书记雷瑞春,区主任吴桂森、何带喜;泰兴耕作区书记杨友辉、苏锦垣、张满元,区主任林带喜、黄带有;1970年恢复人民公社设生产大队,大队长吴桂森、关松和、陈荣根等人。1979年,大队党支部委员5人,党员35人,杨锡球任党支部书记;大队管委会委员5人,关松和、陈荣根任管委主任(大队长);1984年陈荣根任乡党支部书记,关松和任乡长;1987年陈荣根任村党支部书记,梁卫生、林天德任村委会主任;1998年陈荣根任村党支部书记,梁卫生、林天德任村委会主任;2005年9月改制为社区居委会后,林天德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2011年,梁原飞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是年,社区党支部党员100人、支部委员5人,居委会委员3人;社区内部设置人民调解委员会、计生办、社保办、财务办、综治维稳办、党建办、民兵营、民政办等机构;社区团支部1个、团员57人;妇联委下设妇委会(妇联小组)9个;有民兵组织。2006年3月开始,有社区青年志愿者7人,2011年18人。2000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各年有华侨12人、14人、13人、14人;2011年,有侨属12户,港澳同胞12人、港澳胞属12户。
社区居委会下辖自然村
悦记村 位于广珠公路西南侧。沙朗居委会驻地。聚落在沙腰涌两岸,呈线块状混合分布。清光绪年间(1875-1908),顺德县和本市黄圃等地农民迁居于此。民国初年为二区谿角乡悦记富绅雇工垦耕,以业主名字取名悦记围。1961年后曾称中山农场泰兴耕作区五队、沙朗五队。1983年复称今名,耕地870亩,主产稻谷和甘蔗,次为塘鱼和水果。约40%的村民从事工商业;部分农民长期承包沙溪镇的边远田耕作。80年代,镇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和卫生院、村委会办藤厂、建筑队、沙朗小学和卫生站设于此。沙腰涌往石岐,可通行50吨位船只。2005年8月村改居后称沙朗社区五组。2011年有耕地65亩,户籍人口183户、649人。
七冲村 在广珠公路西区段东北侧,属沙朗居委会。聚落在石特涌西北岸呈块状分布。1949年前是二区谿角乡人的散份稻田。1952年仍属沙溪。1958年是沙朗大队第三、四生产队的吊耕田。1976年沙朗大队把分居户迁此建立沙朗七队。1983年称八涌一村,耕地396亩,主产稻谷和甘蔗,次为塘鱼、橙和草菇。广珠公路经此;石特涌往石岐,可航行20吨位船只。1985年又因地处石特沙9条涌中的第七条而改称七涌,后人习惯把“涌”字写成“冲”,故名。2005年8月村改居后称沙朗社区七组。2011年,有耕地26亩,户籍人口52户、219人。(www.xing528.com)
八冲村 在沙朗墟市北偏西1千米处,属沙朗村委会。聚落在石特涌西北岸呈线状分布。1949年前是二区谿角乡人的散份稻田。1949年后仍属沙溪。1958年是沙朗大队第三、四生产队的吊耕田。1967年村民从泰兴围迁此。1968年属中山农场隆昌耕作区。1976年为沙朗大队第八生产队。1983年改称八涌二村。1985年因地处石特沙第八条涌(现已填平为田),名八涌村;后“涌”简写为“冲”,耕地352亩,主产稻谷和甘蔗,次为塘鱼。有公路通广珠公路,石特涌往石岐可航行20吨位船只。2005年8月村改居后改称沙朗社区八组。2011年,有户籍人口46户、202人。
泰兴村 在沙朗墟市西偏南4000米处,属沙朗村委会。聚落在沙腰涌和新涌北岸呈线状分布。清嘉庆年间(1796-1820),本市黄圃、阜墟人到此围垦,曾种甘蔗,设糖寮,名蔗围。又因曾有甲洲涌在此转弯汇入沙腰涌(现仅遗下涌尾),原名甲洲旧围。民国初,二区谿角乡人接收地产,改名泰兴围,寓意安定兴旺。1950年后,原在沙溪大昌围的农民因调整插花地而迁此(后部分迁往八涌围)。1961年,称中山农场泰兴耕作区一队。1970年改称沙朗四队。1983年复今名,耕地714亩,生产稻谷和甘蔗,次为塘鱼、橘和橙。约40%村民从事工商业,20世纪80年代市农机四厂和镇办机电厂、印刷厂设于此,有村公路通广珠公路。新涌往石岐,可航行10吨位船只。2005年8月村改居后称沙朗社区四组。2011年,有耕地225亩,户籍人口129户、523人。
隆熙村 在原沙朗墟市东偏北侧,广珠公路东北侧,属沙朗村委会。聚落在沙腰涌西北岸呈线状分布。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中山黄圃、阜墟人迁此垦植水果,住广丰围馆。清末重新围垦改种水稻,因其筑围迟于邻村穗兴围,初名穗兴新围。民国初年,因曾在此设隆熙卡,故易名隆熙。1949年村民迁入现址。1961年后曾称中山农场穗兴耕作区三队,沙朗三队。1983年复今名,耕地558亩,主产稻谷和甘蔗,次为塘鱼。约40%村民从事工商业。80年代镇财政、税务、银行、粮食、食品等机构及村办砖厂、瓦厂、工艺厂、购销站等设于此。广珠公路经此,沙腰涌往石岐,可航行50吨位船只。2011年有户籍人口97户、374人。
安合村 在沙朗墟市东偏北300米处,广珠公路东北侧,属沙朗村委会。聚落在沙腰涌东南岸呈线状分布。清光绪末年(1908),顺德县和中山黄圃等地农民迁此聚居,到朗滘沙等地租耕。民国初,二区谿角乡(今沙溪镇的龙瑞、云汉村)人在此雇工垦植水稻,名安合围(仅300亩)。1949年底,南围的全部和悦记围的部分耕地划归该村。1958年后曾称中山农场广丰二队,穗兴耕作区四队,沙朗六队。1983年复称村名,耕地818亩,主产稻谷和甘蔗,次为塘鱼、柑和橙。村民多从事鱼、肉的贩卖。有村公路通广珠公路,沙腰涌往石岐可航行50吨位船只。2005年村改居后称沙朗社区六组。2011年,有耕地181亩,户籍人口138户、577人。
广丰村 在沙朗墟市东北800米处,属沙朗村委会。聚落在沙腰涌西北,呈块状分布。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中山黄圃、阜墟人到此垦植水果。1927年二区谿角乡富绅接收地产,雇用村民在此重新围垦近2000亩(包括沙朗农场、良种繁殖场的耕地)。改植水稻,名广丰围,寓意大面积丰收。当时有地坪、仓库、碉楼,是旧香山县典型的围馆。1961年曾称中山农场穗兴耕作区一队、沙朗一队,1983年复称村名,1984年2月改称沙朗区广丰乡,耕地976亩,主产稻谷和甘蔗,次为橘、橙和塘鱼。约40%的村民从事工商业和运输业。有公路接广珠公路;沙腰涌往石岐。可航行50吨位船只。2005年村改居后称沙朗社区一组。2011年,有耕地281亩,户籍人口164户、708人。
穗兴村 在原沙朗墟市东北600米处,属沙朗村委会。聚落在沙腰涌西北岸,成线、块状混合分布。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中山黄圃、阜墟人到此垦植水果,住广丰围馆。清末重新围垦改种水稻,名穗兴围(又名穗兴旧围),寓意稻谷丰产。1949年后农民迁现址,沿用围名。1961年后曾称中山农场穗兴耕作区二队,沙朗二队。1983年复称今名,耕地816亩,主产稻谷、柑橘和橙,次为塘鱼。约40%的村民从事工商业和运输业,有村公路通广珠公路;沙腰涌往石岐,可航行50吨位船只。2005年8月村改居后称沙朗社区二组。2011年,有耕地228亩,户籍人口131户、558人。
广新村 在沙朗墟市东北1.4千米处,原沙朗农场内,属沙朗村委会。聚落在南六涌南岸呈块状分布。1949年前是二区谿角乡人的散份稻田。1950年后沙朗人重新围垦。村民原籍鹤山县龙口镇四保乡。1960年国家建四保水库,移民到高明县西安,1965年被安置到三乡前垄,1969年迁往横门青年农场,1970年再迁现址。曾称广丰二队与广丰二村。1985年改称今名,寓意广丰新建之村,耕地223亩,主产稻谷和甘蔗。1980年以来,大多数劳动力到市城区务工。有村公路通广珠公路,南六涌往石岐,可航行50吨位船只。2005年8月村改居后称沙朗社区九组。2011年,有户籍人口35户、104人。
表1-2-1 2011年沙朗社区各居民组人口、耕地情况表 单位: 亩户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