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代
开宝四年(971)
宋灭南汉,文顺乡属宋东莞县管辖。
绍兴二十二年(1152)
改香山镇为香山县,由广州管辖。香山县设置仁厚(今石岐一带)等乡10个。长洲属仁厚乡辖下的一个海岛。
改香山镇为香山县,由广州管辖。香山县设置仁厚(今石岐一带)等乡10个。长洲属仁厚乡辖下的一个海岛。
景定三年(1262)
长洲黄姓始迁祖黄敬斋定居长洲。黄姓定居此地,加快长洲片的开发。
元 代
至元十六年(127)
香山县隶属广州路管辖。
明 代
洪武元年(1368)
春明征南将军廖永忠率师入广州,香山县隶属明广州路管辖。
洪武十四年(1381)
香山县改辖下乡为坊都。今西区长洲片属仁厚坊良字都,今西区沙蓢片属龙眼都。
正德十四年(1519)
二月丁卯日 雨雹,暴雨连旬。五月不雨至九月,晚稻失收。
嘉靖二十六年(1547)
香山县境图开始有“长洲山”的标记。
嘉靖二十七年(1548)
黄佐纂《香山县志》记载明代“香山八景”,其中“石岐晚望”、“长洲烟雨”两景,前者与今西区境界相接、后者坐落今西区境内。
明万历年间(1573-1620)
长洲黄姓建造家庙(今黄氏宗祠前身)。
清 代
顺治三年(1646)
十二月 清朝总兵李成栋率军攻占广州,香山县隶属广州府管辖,刘起凤任香山知县。
顺治九年(1652)
八月初一日 香山县地震,响如雷鸣,次日又震。是月飓风大雨三至,晚稻多灾,谷贵民饥。官衙催赋税,激发饥民暴动。
康熙元年(1662)
清政府为对付据守台湾的郑成功海航接近大陆,实行“海禁”,勒令广东等东南各省沿海居民内迁50里,出界者死。香山黄旗、恭常(今前山一带)和黄梁等都部分乡村被划入界,3日内居民全部被迫内迁,流离失所。
康熙三年(1664)
续迁居民,香山的龙眼、大榄、黄旗和黄梁等都,大批村庄被划入界,强令迁徙。黄梁都多个村寨的村民走避深山,旋被平潘左翼总兵班际盛诱骗至赤水坑后,全被杀死,无一幸免。经初迁、续迁,至此因“海禁”全县农田八成丢荒,种植面积从70.15万亩减至13.03万亩。
康熙八年(1669)
清政府批准沿海部分地方复界,原被迁的小榄都、龙眼都居民返乡重整旧业,但恢复缓慢,4年后才垦复农田17.7万亩,占全县农田两成半。
康熙四十三年(1704)(www.xing528.com)
长洲村黄朝绅在本村烟雨山建栖霞庵,延僧说诚住持。
乾隆五十六年(1791)
长洲村铺筑石板街一条。
嘉庆九年(1804)
长洲村内六堡均铺筑石板街,并建闸门。
嘉庆二十四年(1819)
香山冲积平原迅速扩展,全县农业用地增至125.37万亩,香山岛与大陆联结,变成珠江三角洲南部,香山从此民物繁殷,摆脱贫困的下等县地位,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同列为大县。
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
沙蓢片海域淤积出露蓢滘、中沙、沙腰等沙洲。
道光元年(1821)
五月 洪涝,香山早稻失收。
是年 兴筑文明小围、田基沙小围和吴婆沙小围。
道光三年(1823)
长洲村西堡建造侯王庙。
道光七年(1827)
香山县下设都,都内辖村,大村设里,县城设坊。长洲村属良字都(后改称仁良都),内分“梯云”、“和平”、“松柏”和“前程”等里。
道光二十一年(1841)
长洲村北堡扩建康公庙。
咸丰九年(1859)
四月十九日 经两广总督批准,由香山知县安排,近海驻军的英、法两国军官一批,乘小轮船8艘来游香山县城,船泊老安山下河边,登烟墩山、长洲山等处。此为西区历史上首次有外国人足迹。
同治十二年(1873)
长洲村黄虞臣等乡绅发起,建造烟洲书院。
光绪十四年(1888)
长洲村黄姓各房联合成立“黄追远堂”基金会。
光绪二十六年(1846)
后山扩建牛王庙。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六月、七月、十二月,香山地震有声。
光绪三十二年(1906)
改烟洲书院为烟洲两等小学,扩建书院两旁课室,设初等3个班、高等2个班,共5个班。后又增至7个班(初等4个班,高等3个班),学生200多人。
宣统二年(1910)
全县都、镇更名,改称第一至第九区。全县人口增至184872户,人口822208人。长洲属第一区,沙蓢、沙腰沙属第二区。
清朝末年(1910-1911)
地方势力在沙蓢片以“隆都”的“隆”字为首,设有隆盛、隆熙、隆平、隆昌、隆裕等关卡5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