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抗战文化是从封建的乡村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型文化,承载服务于抗战的革命主题。沂蒙抗战文化激发了民众抗战积极性,增强了民众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了全民抗战的进程。
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境遇下,沂蒙抗战文化从开始就承担起动员参军参战的任务。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开辟初期,民众思想政治觉悟较为缺乏、民族意识比较淡薄。沂蒙地区丰富多彩的抗战文化活动,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理想、国家的屈辱与抗争、民族的文化与现状以及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充分表达出来,用文学的表现力与艺术的感染力增强民众的民族意识。如歌曲《沂蒙山小调》、话剧《我们的故乡》等文艺作品起到了广泛的文化动员作用。
民众是抗战的主体。要拥有源源不断的兵源,必须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当然,没有充分的政治觉悟,人民是不会自愿参军的[1]。沂蒙地区为此掀起了抗战文化宣传教育运动。常用的有参军宣传会、支前动员会、绅士座谈会、时事研讨会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将民众“好男不当兵” 等观念彻底转变过来,并在实施文化教育的同时给以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理念教育等。沂蒙地区抗战文化教育运动,促成了此起彼伏的拥军、参军热潮。抗战文化团体编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有效地配合了参军、拥军活动。战略反攻时,《抗属真光荣》《双喜临门》等说唱节目掀起了家家参军、拥军的新高潮。还有(www.xing528.com)
[1]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5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许多剧组的演员刚卸下戏装就换上戎装。1945年春,《戏剧》期刊编辑社接到鲁中青联同志来信的描述:老区的老剧团垮了,参军晚会上演完戏,十几个男演员没顾得上卸妆,全体又跑上台来,对乡亲们宣誓要参军,女演员们也要求一起上前线。就这样,这剧团垮了。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如在西夹河、在三界首,演员们在演出《依靠谁反攻》后,就成群结队的戴上红花参军。[10]秧歌是群众非常感兴趣的文化宣传形式,在抗战文化教育运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拥军优属、参军支前活动中,沂蒙地区随处可见秧歌活动。
沂蒙抗战文化工作同抗战任务密切结合。文化教育坚持为抗日救国服务。文艺活动凝聚全民奋进的力量。沂蒙抗战文化的发展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沂蒙地区八路军数量持续增加,战斗力不断加强。到抗战胜利时,军队人数达到近14万,占到全国八路军总数的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