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抗战文化呈现通俗易懂的鲜明风格,既通畅简约,又大众通俗。沂蒙抗战文化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既来源于群众,又服务于群众。
沂蒙抗战军民,大都是农民出身。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觉悟不高。这种状况要求文化活动遵循广大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所以,为了便于向其宣传党的抗战政策,沂蒙地区文化工作者以当地民间文艺为基础,进行形式调整和内容改进,加入简单明了的思想元素。
沂蒙抗战文化就地区而言,陕甘宁偏重于提高,由于这儿环境安定,人才集中,能设置专门化的文艺机关,创办多种权威的文艺杂志。而晋察冀则偏重在普及,因为环境是战斗的。同时为了宣传动员起见,文艺活动必须能够直接影响群众[3]。沂蒙地区文化环境相对较差,和晋察冀情况一样,既没有大后方的雄厚资源,也没有陕甘宁的安定环境。沂蒙地区文化工作者,尤其是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绝大部分出身于农民。所以,沂蒙抗战文化走上了大众化与通俗化的道路。(www.xing528.com)
沂蒙抗战文化来自日常生活,与当地群众抗战紧密结合。如很多土生土长的农民诗人创作的诗歌,沂南儿童诗人苗得雨就是运用当地庄户调和歌谣等形式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的诗歌。以歌谣为例,如根据沂蒙民谣《秧歌调》曲调填上反映抗战的新词,用“绣灯笼”曲调改成《沂蒙山小调》,用民谣曲调填词而成的《老王上冬学》《生产乐》等。当地群众不仅似曾相识,而且能够引起认同。沂蒙抗战歌谣大都是利用群众耳熟能详的地方小调、民谣等曲调,填上新内容而成。这些歌谣新作具有鲜明的沂蒙风格与浓郁的生活气息。歌词朗朗上口、语言朴实无华,简单易懂,一学就会。与抗战歌谣风格一样,沂蒙抗战文化中包含一批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心声的曲艺、文学、戏剧、绘画和舞蹈等,内容包括时事政治、新闻报道、党的抗战政策、抗战生产生活以及风俗风尚等。这些抗战文化的形式与内容,由于政治倾向鲜明、风格通俗易懂等表现,使得广大抗战军民,特别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都能看得明白、听得懂,从中得到教育。
沂蒙抗战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语言大都表现为顺口溜、大白话、口头语,能够让群众简洁明了,明白易懂。沂蒙抗战文化通俗易懂的风格,发挥出最好的宣传功能和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