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地区各类文艺团体频繁的组织文艺演出,还相继举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文艺会演。其中有三次文艺会演,影响最大。文艺会演的举办,极大丰富了沂蒙抗战军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文艺团体之间、区县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沂蒙抗战文化的发展。
第一次大规模联合演出。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联合当时沂蒙地区最大的三个剧团于1940年11月12日—15日联合举行。这三大剧团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八路军一一五师战士剧社与山东纵队鲁迅艺术宣传大队。会演地点定于沂南县北部沂蒙山区一个村庄里。
演出的曲目有:战士剧社独幕话剧《木头人》《马县长》《生日》和刘奇才的武老二快板;抗大第一分校文工团大型多幕话剧《第五纵队》和歌曲《沂蒙山小调》《小放牛》《打花棍》;鲁迅艺术宣传大队五音戏传统戏剧《亲家婆顶嘴》《生产大合唱》以及一些精彩的歌舞戏曲节目;等等。所演舞蹈节目以《新中国舞》《黑人舞》《工人舞》《火棍舞》等最有特色。公演持续了四天,尤以戏剧为主。
这次出演的节目,在利用旧形式的方法上,有了相当成就。各剧团还相互观摩学习和交流关于编导、演技以及舞台等方面文艺经验。这次公演,对沂蒙地区戏剧的普及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第二次大型联合演出。战工会和文协联合八大剧团于1941年5月17日到27日举行。这八大剧团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一一五师战士剧社、山东纵队第二旅突进剧社、山东抗协宣教大队、省妇联姊妹剧团、山东纵队鲁艺宣传大队、突进三分社、鲁南黎明剧社等。[68]会演地点定于滨海区沂水县刘庄乡渊子崖村(今属莒南县)。渊子崖村地处沭河东岸。沭河以西是日军占领区,以东是滨海区抗日根据地。渊子崖村正处于敌我交错的地带。把会演选在这里,会对日伪军产生强大的宣传效果。
5月17日,突进剧社演出独幕话剧《清乡队》和大型歌舞《回到前线去》(又名《归队》)等节目。5月19日,山东纵队鲁艺宣传大队演出独幕话剧《大团圆》、京剧《七擒孟获》和歌曲《生产大合唱》等。[69]5月20日,省妇联姊妹剧团与山东抗敌自卫军宣传大队联合演出。姊妹剧团演出了独幕话剧《伤兵》与描写日本国内人民生活痛苦和反战厌战情绪,以及士兵家属所遭受的种种迫害内容的两幕话剧《东京工人》等;山东抗敌自卫军宣传大队以夏衍编剧的《秋瑾》为题材演出大型话剧《自由魂》。5月21日,黎明剧社与突进三分社先后演出多幕话剧《十八勇士》《小杜家庄》等剧目。5月22日,战士剧社演出独幕话剧《马县长》《圣战的恩惠》以及多幕话剧《雷雨》等。5月23日,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演出了阳翰笙编写的大型古装历史四幕话剧《李秀成之死》。作家刘知侠还为《李秀成之死》写了幕间解说词,并在剧中扮演了忠王府的卫士。
演出的节目有歌曲《在太行山上》《沂蒙山小调》以及大型舞蹈《新中国舞》《火棍舞》等。另外还演出了山东快书、相声等曲艺小节目。
周围十几里地的村民,每天傍晚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渊子崖村头,观看文艺演出。5月19日,为总结文艺工作经验、提高演员演艺水平,各剧团还联合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在编导、演技、化妆、服装、效果、舞台等方面以及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由于演出规模很大,引起了日伪军的注意。会演刚结束,日伪军便趁着夜色前来偷袭,剧团在部队的掩护下安全地转移了。
八大剧团的联合演出,在沂蒙地区以至整个山东影响很大。山东分局为了纪念这次会演,将演出的所在地渊子崖村命名为文化村。《大众日报》于5月25日、6月4日先后报道和评价了公演和闭幕的盛况,并指出这次聚会是山东戏剧运动史上空前的大盛会,是山东抗日战争时期规模巨大的一次戏剧会演。不久,八大剧团又与莒南、赣榆、苍马三县宣传队于6月2日—18日在西岭泉举行联合公演。公演期间,联合通电全国强烈抗议国民党当局破坏进步文艺团体的行径。其后莒南县各区相继举行了多次小型联合会演。莒南县剧团评奖委员会于29日还对各优秀剧团发奖。(www.xing528.com)
第三次大型联合演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一一五师战士剧社与山东纵队鲁迅艺术宣传大队等三大剧团于1941年8月1日举行纪念“八一”会演。地点定在临沭县蛟龙汪村。该村当时是中共山东分局、一一五师部机关所在地。会演开幕式在村北的大草园里举行。三个剧团交替给八路军战士表演,演出持续近半个月。近二万名八路军干部战士观看了演出。
一一五师战士剧团演出话剧《雷雨》;抗大文工团演出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和四幕话剧《阿Q正传》;鲁艺宣传大队演出报告剧《南昌暴动》。[70]由于演出条件简陋、演出道具较少,剧团演员们仿制和利用现有的物品作为道具。打雷效果用木板和铁皮碾压在一起,下雨效果用簸箕和黄豆制造响声。其间,画家王荆山、宋大可和龙实等人共同完成了《红军和八路军建军史》连环画。
会演结束时,罗荣桓政委和肖华主任接见了三个剧团的全体同志。罗荣桓政委在讲话中要求在游击战争环境里,文艺工作者多出小型化、战斗化的文艺作品。这次会演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战士的抗战斗志。
1942年,随着群众文艺活动的普及,文艺会演转向由农村剧团作为主力军,并逐渐推向高潮。农村剧团自发地组织起来频繁举行联合演出。
1943年元宵节,沂南县九个农村剧团和十几个村的杂耍联合举行了第一次演出,观众突破4000人。兴旺庄剧团一个女演员的母亲跋涉了30多里路也赶来参加,亲自替女儿化装。演出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
1944年春,沂南县界湖、横河、马牧池、南寨、上高湖五个农村剧团又联合开展了第二次会演。出演的节目有话剧《铁牛与病鸭》、小调剧《归队》、梆子戏《两个错字》、快板剧《慰劳》、小调歌剧《劝郎参军》等。为动员参军,沂蒙各区乡都举行文艺会演。其中十字路镇参军会场上的文艺会演,聚集了上万人。
文艺会演极大丰富了沂蒙抗战军民文化生活。文艺会演从专业文艺社团领衔过渡到农村剧团为主。文艺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表演水平大幅度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