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主题与沂蒙抗战文化:地方传统与文化自信交融

抗战主题与沂蒙抗战文化:地方传统与文化自信交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经常登载诗歌新作。诗歌体裁多样化,不仅有抒情诗、讽刺诗、快板诗、墙头诗、战壕诗、叙事诗等,还有小调、儿歌、民谣等。沂蒙抗战诗歌,揭露了日寇的侵略行径,抒写了中共领导的沂蒙各界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和抗战伟绩,显现了诗歌战斗的力量。1943年,沂蒙地区诗歌大众化讨论活动掀起热潮,如创作和改进民谣、山歌和秧歌等内容和形式。

抗战主题与沂蒙抗战文化:地方传统与文化自信交融

沂蒙抗战烽火中,诗歌创作一直比较活跃,作品数量众多。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经常登载诗歌新作。作者分布各个行业,既有专业的诗人,也有教员、学生、干部、战士,还有农民、儿童。诗歌体裁多样化,不仅有抒情诗、讽刺诗、快板诗、墙头诗、战壕诗、叙事诗等,还有小调、儿歌、民谣等。沂蒙抗战诗歌,揭露了日寇的侵略行径,抒写了中共领导的沂蒙各界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和抗战伟绩,显现了诗歌战斗的力量。

1943年,沂蒙地区诗歌大众化讨论活动掀起热潮,如创作和改进民谣、山歌秧歌等内容和形式。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热情,推动了诗歌创作的高潮。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冯毅之(鲁风)的诗集《怒火与炮火》、燕遇明的《杨清法》和《慰问》、牛玉华的《忍痛丢开家》以及刘衷远的《发面盆》等。[19]

著名诗人燕遇明,又名燕志俊。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了徂徕山起义。曾任《鲁南时报》社副社长与《山东文化》总编辑等职务。他在发表文学理论文章时指出诗歌创作的战斗任务,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为悼念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顽固派屠杀的新四军英雄,燕遇明于1941年1月24日创作了抒情诗《追悼》。这篇诗歌是他抗战时期代表作品之一。他在诗中抒发了对死难烈士的崇敬与哀悼之情,表达出抗战到底的决心:

合眼吧!

亲爱的民族勇士们,

全中国的人民跟随着你们,

勇猛地战斗着!

四万万中国人民,

已经停止了扬子江般滚滚的热泪,

怒吼着,

举起了严惩民族败类的铁拳![20]

叙事诗《杨清法》,是燕遇明的代表作品,也是沂蒙地区颇有影响力的诗歌。《杨清法》创作于1943年春天。全诗共140行。描写与歌颂了鲁南群众先进代表、边区县农会会长杨清法团结群众、带领群众,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燕遇明在这篇叙事诗中,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典型化的艺术手法。他从杨清法的战斗事迹中,选择了几个富有典型意义、最能表现杨清法英雄性格的事件,以精练而生动的诗句叙写了杨清法的革命举动:

地主恶霸郑作宾带着狗腿子,手持着土炮和长枪,一窝蜂似的闯进杨清法家里,凶狠地号叫着:

“杨清法!你这穷不起的孬种!

滚出来,赶快拿上你的公项!”

草屋里没有声音,

杨清法穷苦的小屋就是战场。

“别看我杨清法不认一个字,

我总得算清你的账!”

他就借了个片子混进区公所,

查清了账目回家乡。

第二天,街上饥饿的农民高声叫:

“杨清法不拿咱们都不拿呵!”

杨清法洪亮地喊一声,

把贪污的恶霸吓得脸干黄。

“骂个誓!谁孬种谁就死在这把钢刀下!

今天,咱们要算清这笔没头的账!”[21]

面对地主恶霸的嚣张气焰,杨清法并没有采取硬拼蛮干的做法,而是从容镇静,巧用心计,借了片子到区公所查清账目后,同恶霸郑作宾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开始时“一言不发”,丝毫也不是他软弱的表现,而是从侧面显示出他沉着老练。后来,他理直气壮地要同郑作宾算清这笔没头账!表现出他拼上命也要同恶霸算清账的决心与坚强的斗争精神,并从中看出杨清法在群众中的威信,及其与群众的密切关系。

八路军开进漫溪河两岸的村庄时,杨清法声音激昂、亲热、洪亮,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积极地组织群众进行支前工作,漫溪河两岸呈现出一派支前的繁忙景象:

几十挑鸡蛋送进了医院,

捆捆鞋子运到前方,

美的姑娘们欢笑着缝军衣,

小老虎似的青年背起了步枪[22]

不仅如此,杨清法还带着明晃晃的钢刀,背起马枪,带领民兵配合主力部队,攻打敌人的据点,进行反“扫荡”。在1941年的打磨山战斗中,他壮烈牺牲。

一年的饥饿和苦战,

那几天打得只剩下十八个,

杨清法还是站在咱们的漫溪河,

背着粪筐去打哨兵

最后一营人把他包围在打磨山,

杨清法呵,老年的热血喷山顶。[23]

燕遇明以无比哀悼、思念烈士的深厚感情,以深沉、严肃的笔调,谱写了一曲壮美的英雄颂歌,塑造了杨清法的英雄形象。《杨清法》叙事与抒情交融一起,或者说以叙述人物和事件为主,并有浓重的抒情气氛。燕遇明在叙述描写杨清法以及与其有关的典型事件的同时,也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明了自己的爱憎。诗中反复出现的“漫溪河呵漫溪河”这一节,流露出诗人对旧社会、对敌人强烈的恨,对人民英雄杨清法无比的爱:

漫溪河呵漫溪河,

你日夜不停地悲哭,

我知道你有多年的悲伤,

要向人们细细讲,

我知道你在歌唱着英雄杨清法,

他一辈子没放下他的钢刀和马枪![24]

这首诗不仅以抒情气氛浓烈了这一节诗开头和作结,并且在叙述杨清法事迹的过程中,反复出现,既对事件的发展起推进作用,又借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情,同时也使整首叙事诗波澜起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沂蒙广大群众,也和专业诗人燕遇明一样的热情,纷纷尝试创作诗歌。墙头诗、枪杆诗等到处可闻。节奏鲜明、语言精练,洋溢着地方乡土气息。如沂蒙地区颇为流行的诗歌《真幸福》:

八路军来了真有福,

又收麦子又收谷。[25]

沂蒙地区脍炙人口的《扛起锄头背起枪》诗歌,呈现群众积极参军抗战情形:

太阳出来照山岗,

扛起锄头背起枪,

扛起锄头好生产,

背着大枪保家乡。[26]

还有《今晚队伍住俺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太阳升,亮堂堂,

八路军打了大胜仗

刚才区里捎信来,

今晚队伍住俺庄。

俺庄上,忙又忙,

杀猪宰羊又腾房。

俺娘忙着擀面条

奶奶正在烧蛋汤。

面条白,蛋汤香,

送给战士尝一尝。

吃饱喝足休息好,

明天又去打东洋![27]

《我是拥军小英豪》尤为沂蒙地区少年儿童所喜爱:

抗日好,抗日好,

我是抗日小英豪

募东西,去慰劳,

帮助抗属更周到,

又抬水,又拾草,

人人叫我好宝宝![28]

苗得雨,是群众诗人代表。山东沂南苗家庄人。幼年在本村读了二年私塾。1942年,他的家乡成立了各种抗日群众团体。10岁的他加入了儿童团,进入抗日小学学习。12岁时成为村里的儿童团团长。火热的抗日斗争生活和根据地呈现出的新气象,深深地感染了他。

苗得雨于1944年开始诗歌创作,借用歌谣、民谣等多种形式,先后创作了《参军》《支援前线》《旱苗得雨》《汉奸狗进门》《反奸诉苦》《铁算盘子来算账》《七月一》《我送哥哥上战场》《走姑家》《胡家埠农民庆翻身》《防奸谣》《翻身自唱》《打疯狗》《丰收》《唱洪安》等数十篇诗歌。1946年土改热潮中,他创作了歌舞剧《保卫翻身》,在鲁中文协主持的文艺创作评奖竞赛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同年冬,他被评为鲁中区模范工农通讯员。《大众日报》介绍了他写诗的事迹,称他为“孩子诗人”。

苗得雨的诗歌,语言运用庄户调、地方小调、顺口溜、口头语、大白话、大实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快流传开来。苗得雨的诗歌形成了颇具沂蒙地区农村特色的“庄户诗”。

苗得雨,苗得雨,

从小受穷又受苦。

爹爹逃荒下关东,

家里撇下几亩土

全靠奶奶拉把着过,

吃的糁子煎饼稀糊涂。

今年二月晴了天,

炮声一响人心恣,

八路军解放了俺家乡,

全家烧香又烧纸。

苗得雨,心欢喜,

旱苗得雨旺嗤嗤。

有朝一日苗成长,

棵棵庄稼黄金米,

军粮送到前方去,

慰劳辛苦的好同志。

—《旱苗得雨》[29]

鬼子完了蛋,

汉奸一绳拴

摆下大会场,

黑压一大片

有苦就诉苦

有冤就诉冤,

有咱毛主席,

给咱撑着天!

过后别嫌晚!

—《反奸诉苦》[30]

苗得雨在战争年代创作的诗歌内容,包括了沂蒙地区人民斗争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创作的《参加变工》《送民兵参战》《支援前线联唱》《翻身过春节》《胜利新年庆胜利》《文化翻身歌》《上冬学歌》《翻身学文化》《唱洪安》《搬姥娘》《老邱渭拾粪》《好同志》《说老婆》《贺喜》《青年女子赛壮汉》等诗歌,生动地再现了沂蒙地区丰富多彩的革命生活画面。

沂蒙地区涌现出的大量诗歌,出现了诸多精品佳作。很多诗歌还以民谣方式流行。其内容和形式凝聚着爱国主义和抗战精神。

此外,沂蒙地区流传着大量抗战歌曲。文艺工作者以唤起民族觉悟、鼓舞民众抗战为内容,创作了一批节奏明快、旋律铿锵、振奋人心的歌曲。《我们的八路军》《跟着共产党走》《解放区是一座铁长城》《解放区的妇女》《拥护我们的主力军》《劝姊妹快放脚》《咱们的连长何万祥》《抗日小唱》《开荒号子》《野火燃烧在沂蒙山》《咱们是一家人》等歌曲,呈现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激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沂蒙抗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动员参军运动中,了休和燕遇明创作了《送郎参军》。通过谱曲教唱,在沂蒙地区广为传唱,鼓舞了许许多多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很多青年就是唱着这首歌,报名入伍的:

哥哥骑马到前方,

妹妹家里把你帮,

纺线织布作军装,

参加生产打东洋,

识字班里去念书,

妇救会里把脚放,

你在外面当英雄,

我在家里生产忙,

咱们小孩上学去,

抗战子弟有福享,

老子英雄儿好汉,

抗战夫妻真光荣。[31]

刘亮和了休创作的《辞别老婆去当兵》歌曲,内容反映男人在奔赴战场时老婆扯后腿的情景,不得不与妻子依依惜别:

哥儿十八正年轻,

辞别老婆去当兵,

老婆一把忙拉住,

啰啰嗦嗦不放行。

哥儿忙把老婆叫,

有句话儿你试听,

我去当兵打鬼子,

你在家里也光荣。

八路军保护根据地,

对待咱们有恩情,(www.xing528.com)

咱们的队伍咱们干,

我不当兵谁当兵。

八路军同志千千万,

那个不是咱老百姓

我当兵你扯后腿,

人人骂你糊涂虫。

我要依了你的话,

谁不骂我是孬种,

东邻西舍会笑话

脸蒙狗皮也难撑。

哥儿说了真情话,

老婆这才把手松,

全庄老少开大会,

欢送哥儿奔大营。[32]

广为流传的沂南歌曲《彭大娘》,歌颂了模范人物彭大娘的抗战生活。抗战女英雄“垛庄四大娘”分别为:彭大娘、韩大娘、段大娘、李大娘,真名分别叫:“杨松贵”“谢德甫”“张新民”“吴金凤”,均为蒙阴县垛庄镇垛庄村人。这四位大娘先后于1938年和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分别担任妇救会长、副区长、副乡长等职务。“四大娘”作为拥军支前的骨干,积极发动和带领妇女做军鞋、军袜,拆洗缝补军衣棉被,抬担架、护伤员,动员村民参军参战,掩护部队和地方干部。彭大娘和段大娘还利用自己四个儿子之中三个儿子都先后参加革命的有利条件,动员80多位青年参加八路军,出现了爹娘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的动人场面。自从八路军到了垛庄,“四大娘”的家成为当地和外地抗日革命干部和战士的集结地、落脚点。

1940年8月1日,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垛庄庆祝“八一”建军节。日寇闻讯后,以青纱帐为掩护,偷袭垛庄。为了保护全村妇女们,“四大娘”顾不得收拾自己的东西,就忙着给日夜赶做的500双军鞋、军袜,找掩藏的地点。后选定北山的一个洞,把鞋、袜用包袱包裹好,藏在里面。校长周纯全指挥校部安全突围。敌人扑空后又遭抗战主力部队和游击小组联合打击,仓皇逃离。校部胜利返回垛庄。“四大娘”及时将500双鞋、袜交给了八路军部队。在祝捷大会上,校文工团演出了即兴创作的《垛庄战斗》组歌,歌唱这次战斗中涌现出的战斗英雄和拥军模范,其中就有这首由抗大一分校的陈奋和阮若珊共同创作的歌曲《彭大娘》。这四位大娘的英雄事迹,在沂蒙山区广泛流行,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彭大娘》的歌词,成为先进抗战事迹的真实写照:

谷穗黄又黄,

高粱红岗岗,

日本鬼发大兵来到了垛庄乡,

同胞们家家户户遭了殃,

诸位听我说说,

那位模范的彭大娘。

提起彭大娘,

人人都夸奖,

大家选她当了妇救会长,

抗日的工作从来不退让,

捐鞋捐袜捐衣裳,

帮助了抗日的理应当。

好一个彭大娘,

做事有主张,

日本鬼汉奸队发火又抢粮,

彭大娘不管自己财和产,

抱起了公家的鞋和袜,急急忙忙跑到了北山上。

跑到了北山上,

汉奸又来抢,

彭大娘不慌不忙找了个好地方,

石头洞里把身藏,

可喜汉奸没瞧见,

平平安安地躲过了这一场。

躲过了这一场,

彭大娘回垛庄,

妇女们丢了财产哭哭又嚷嚷,

彭大娘召集妇救会,

就把那大家商量,

抗日的英雄彭大娘。[33]

《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歌曲,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沙洪作词和王久鸣谱曲,在庆祝建党19周年大会上唱响。此后流传到全国,甚至跨域传播到敌占区和国统区。

当时,沙洪和久鸣都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文艺骨干。1940年春,八路军第一纵队在司令员徐向前亲自指挥下,经过孙祖战斗后,鲁中区抗日根据地更加巩固。6月,抗大一分校决定在七一召开党代会,交给文工团演出节目、教唱新歌的任务。6月30日下午,文工团虽然已经排了两场戏,但没有新歌可唱。这时,文工团的负责人袁成隆找到久鸣和史屏商量,决定临时突击写出一个新歌,向党代会、向党的19周年献礼。歌词决定让政治部宣传干事沙洪来写。孙祖战斗后,他曾写了一首军民英勇杀敌的叙事长诗,战士印象深刻。袁成隆让史屏赶快去找沙洪。见面时,久鸣表明态度:沙洪写出歌词多少时间,他谱曲也用多少时间。史屏找到沙洪并转告了久鸣要和他比赛的想法。沙洪马上丢下手头的工作,表示同意。沙洪凝思了几分钟,就挥笔写下了《跟着共产党走》这首57个字、加上迭句也只71个字的歌词。他低声吟了一遍歌词。沙洪把歌词交给了史屏。史屏拿着歌词跑回团部,对久鸣回复:沙洪同志从凝思到写成这个歌词只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久鸣也不甘示弱,来到不远的村外僻静小树林里,多次低吟歌词后,仅用十来分钟也谱好了曲。就这样,沙洪、久鸣半小时之内合作完成了后来唱遍全国的名曲《跟着共产党走》。歌词原文如下:

你是灯塔,

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

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你就是核心,

你就是方向。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人类一定解放,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人类一定解放![34]

1940年7月1日,在党代会开幕式大合唱时,文工团正式演唱了这支新歌,博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支歌又由这些各地代表带回山东其他地区。由于抗战条件局限,没有什么快速传播的刊物,完全是靠手抄、口教、油印把这支歌传开的,不仅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传唱,还由文艺工作者把这支歌传到了南京、上海、北京等敌占区。后来,《跟着共产党走》的歌声唱遍全国的城市和乡村。歌词里把党比作灯塔、舵手,把党称作核心和方向,充分表达了人民对党的敬仰和信赖。

歌词作者沙洪在回忆这首歌的创作的背景时说:1940年,抗日战争进行了三年,国民党反动派惧怕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力量,不断地掀起反共逆流,制造残杀八路军、新四军的惨案,日本帝国主义也把主要作战力量转到敌后战场,加紧对我根据地军民进行扫荡和掠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但是,这种黎明前的黑暗,不但没有吓倒人民,反而极大地提高广大人民的觉悟程度,使人民的心更明眼更亮了。人民群众清楚地看到,三年抗战的实践经验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是真正的抗日力量,是真正和群众同甘共苦的,是真正一心为群众服务的。因此,人民相信,不管困难有多大,夜有多么黑,只要有共产党,中国就不会亡,人民就不会当亡国奴,天空总是会亮起来的。作为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宣传战士,我从周围的群众当中经常地感觉到,看到这种纯朴感情和坚定的信念。而我自己心中也聚集着同样的感情和思想,它经常地激荡着,随时准备喊出来。《跟着共产党走》的歌词,就是在这样基础上用比较短的时间写出来的。照我看,久鸣同志的心情和我一样,只不过他是用音乐的话言来表达的。他谱的曲子,充满了对党的真挚情感,唱出了人民的心声。[35]

沂蒙地区还有许多新创作的歌曲,是以当地民谣、小调和快板等民间曲调为基础改造而成。这些换上合辙押韵、通俗易懂而赋有时代感的歌词,具有了鲜明的沂蒙地方风格和浓厚的抗战生活气息。

沂蒙地区传唱的《秧歌调》,就是利用当地同一曲谱的《秧歌调》填充新词而成。长期活跃在群众中的工作人员,每到一地,便有很多青年、儿童围着他们,让他们教唱抗战歌曲,他们就使用了这首改造过得《秧歌调》。因为这首秧歌调开头是565611……,所以群众都亲切地叫这些工作人员“索拉拉干部”。

在沂蒙地区唱响、流行全国的《沂蒙山小调》,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以沂蒙地方小调“绣灯笼调”为基础加入新内容而作。当时,沂蒙山区北部的费县北马头崖地区,地处深山老林。当地恶霸地主勾结国民党残部,以抗日之名,行反共之实,搞起了封建会道门“黄沙会”,设神坛,造谣惑众。抗大文工团和抗大的一个支队开到马头崖的山坳里,进行了战地宣传攻势,最后“黄沙会”被分化和瓦解。《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原歌词内容主要是揭露“黄沙会”的封建迷信,宣传、提高群众觉悟,反对“黄沙会”。其歌词利用沂蒙当地群众方言,至今还被广为传唱: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地哎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来哎稻花香,

沂蒙那个果子哎堆满仓。

自从那个起了哎黄沙会,

家家那个户户哎遭了殃。

牛角那个一吹哎嘟嘟响,

强逼那个青年哎上山岗。

硬说俺的肉身子哎能挡枪炮,

谁知那个哎子弹穿过阎王。

装神那个弄鬼哎把人害,

烧香那个磕头哎骗钱财。

八路那个神兵哎从天降,

要把那些害人虫哎消灭光。

沂蒙山的人民哎得解放,

男女那个老少哎喜洋洋。[36]

前段歌词,是对沂蒙山自然风光的描述。歌词充满了诗情画意,满腔热忱地道出了人民对沂蒙家乡山水的深情和爱恋,渗透了作者对沂蒙的热爱。歌词给人们以巨大的艺术享受。人民群众也从小调那里获得审美愉悦。充分显示出这首歌曲的强大艺术生命力。前段歌词,可以说是感情真实的油然的抒发。中间歌词,转向了对当时国民党专员控制下的反动组织“黄沙会”的控诉,并在后段歌词中用“八路神兵哎从天降,要把害人虫哎消灭光”和“沂蒙山的人民哎得解放,男女那个老少哎喜洋洋”的歌词作为对比,旗帜鲜明地表现了沂蒙广大群众对党和八路军的赞扬和热爱之情。

沂蒙地区姊妹剧团,以当地民谣改编成的《参加妇救会》也颇有代表性。歌曲是剧团的文艺工作者张相填上抗战时代新词,由沂南县辛庄青茗的抗日模范于大娘女儿试唱的民歌:

大娘、大嫂子、大姐呀,

咱们动员起来吧!

参加了妇救会给咱们申冤诉苦呀咳。

几千年锁链,

咱们受尽压迫。

不识字,

没有文化,

繁重的劳动不如牛马,

挨打挨骂,

这么痛苦过日子,

一辈子受罪抬不起头呀咳!

妇女们动员起来,

参加妇救会呀咳,

站岗放哨,

做鞋袜,

读书识字要参加,

要解放,

要做堂堂的人,

救国家也救自己呀咳![37]

这首歌,经姊妹剧团一唱一教,迅速在沂蒙山区流传开来,成为妇女们最爱唱的歌曲之一。它形象地宣传了妇救会,动员妇女参加妇救会。

文艺工作者阿敏和晓野,为描绘滨海区抗战军民游击战和麻雀战场景而创作的《飞行爆炸》歌曲,也是根据当地曲调填充简单通俗的新词而创作:

扛起地雷我们要出发,

协他娘小鬼子(儿)!

不把你炸死老子不回家!

老子不回家!

走!

沉住气,

别慌张,

把地雷埋妥当,

埋在敌人的宿营地,

埋在鬼子的集合场,

埋在鬼子要走的路口上,

鬼子到哪里,

地雷就飞到那个地方

鬼子在哪里,

地雷就在那里响。[38]

在一次战斗中,八路军击毙日军多人,缴获十余支大盖枪。林克为此以当地曲调创作的《大盖枪》,表现了战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大盖枪巴勾巴勾响,

小鬼子扛着发了狂,

一心一意来“扫荡”,

八路军顶头就打上(来)就打上,

杀!

同志们喊一个杀声冲上去,

夺过了鬼子的大盖枪。

看哪!

大盖枪勾巴勾巴响,

同志们扛着打东洋(来)打东洋。

嘿![39]

另外,还有反映大生产的《组织起来》《郑信开荒》,反映上冬学的《集合上学堂》等这些作品。填上通俗朴实的群众语言,采用民间曲调,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因此,深受战士和群众的喜爱,在沂蒙地区广为传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