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北方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战文化。作为北方抗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沂蒙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文化,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范畴。沂蒙抗战文化主题,是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沂蒙抗战文化继承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直接源头是苏区文化,以政治为核心、为战争服务的战时形态文化;大众化风格,军民共建形式,行政干预为动力,发动群众、搞群众运动为重要特征[6]的文化。
明确沂蒙抗战文化概念,要注意区分与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文艺、地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的差异和联系。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文艺,是指该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文学艺术,涵盖文艺作品和文艺活动等内容,属于沂蒙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沂蒙抗战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具有沂蒙特色的地域文化,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的革命性质文化。
沂蒙抗战文化与全国抗战文化有一致的内涵,也表现出自身的特质。沂蒙抗战文化深受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扎根于儒学为核心的沂蒙传统土壤之中。沂蒙抗战文化,是中共沂蒙地区各级党组织肩负抗日救亡时代使命带领群众发展起来的文化,在砥砺前行中彰显文化自信的品格。(www.xing528.com)
沂蒙抗战文化研究所要考察的“文化”,是指作为哲学上层建筑部分的意识形态文化。沂蒙抗战文化,主要是指以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为中心区域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及其载体,其文化内容涵盖文学艺术、文化教育、文化活动、新闻出版等范围,还包括文化政策、文化组织结构和文化社团等。
沂蒙抗战文化研究的时域与空间界定。沂蒙抗战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以沂蒙地区这个特定地理、历史环境为依托的。时域基本从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开始至1945年8月抗战的胜利。沂蒙地区是一个异于行政区划广义上的人文地理概念。这里所说的沂蒙,历史上因其蒙山、沂水而得名。“沂,蒙”二字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中:“淮沂其义,蒙羽其艺。”此文是说夏朝时,淮水、沂水即得到治理,蒙山、羽山一带已被开辟种植。文字记载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地理概念,而且也是该区域的显著表征。沂蒙地区以山地为主,沂山、蒙山、鲁山、尼山四大山脉自西北而东南绵延百余里。沂蒙抗战文化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指以沂蒙山区为重点,以临沂地区为主体的鲁东南地区。这一区域涵盖今临沂市和日照市全部,以及与上述两市相邻的部分县区。北迄胶济铁路、西至津浦铁路、南临陇海铁路、东濒黄海。抗日战争时期分属于鲁中区、滨海区、鲁南区。而这三个区是中共山东党政军所在地。到抗战后期,鲁中区、滨海区、鲁南区三个区的根据地面积拓展到8.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人口近1000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