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后,沂蒙地区自然经济开始出现瓦解趋势。辛亥革命的发展,推动了沂蒙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五四运动的浪潮,直接触动了沂蒙人民的觉醒与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当地的传播提供了时代机缘。
1918年,沂蒙东北山区莒县北杏村的王尽美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王尽美为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通讯会员。9月,他与邓恩铭、王翔千等在济南城贡院墙根街山东教育会院内成立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夏,王尽美和邓恩铭、王志坚等人在济南齐鲁书社成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7月,王尽美到上海参加了中共一大会议。会后,成立了中共山东区支部,开始向沂蒙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
此后,一批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潮流中通过各种途径,向沂蒙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了党组织创建工作。沂蒙地区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沂蒙东北部沂水县李清潍和李清漪兄弟。1923年,李清潍在青岛商科职业学校读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假期回乡时,他常常带回《向导》《晨钟》等刊物和一些进步书报。[23]在上海大学读书的李清漪,每至假期回家也带回一些新书刊诸如《向导》《新青年》《新建设》等。[24]这些新思想的书刊在当地青年心中逐渐燃起了希望。1926年年初,李清漪创办山村第一所平民学校,有近200名青少年进入学校学习。他还油印了《农民小报》,向农民进行新思想的宣传。
早期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还有沂水的刘晓甫与刘一梦叔侄。刘一梦在上海大学求学期间与叔父刘晓甫一起,于1923年到1924年回家乡垛庄一带宣传马克思主义。沂南籍刘鸣銮于192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每逢回乡时携带书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播下革命的火种。
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回到沂水县的王敬斋,于1927年4月在县城成立中共沂水县支部。中共沂水县支部也是中共在沂蒙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组织。王敬斋为支部负责人。成立后不久,党支部油印刊物《支部生活》,介绍党的基本知识、苏俄十月革命情况,还油印了《国际歌》。一些马克思主义书籍,如《共产主义ABC》《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等,开始在党团员和进步师生中秘密传阅。[25](www.xing528.com)
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的丁君羊,于1925年回到山东。他把青岛胶澳中学和职业中学读书的日照籍近20名同学召集起来,成立“日照同乡会”,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在邓恩铭和丁君羊的倡导下,尹景伊、安哲也等进步青年成立“少年日照学会”,在知识青年中开展进步思想宣传活动。
在鲁南平原地带,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是刘之言和孙善师。郯城县刘之言于1926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临沂县孙善师于1926年冬在济南省立高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们回到家乡成立小学教员联合会、农民协会,宣传马克思主义。1929年10月,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成立,刘之言任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临郯地区建立的最早的支部。
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在沂蒙地区已成燎原之势。沂蒙东北部山区的李清潍和李清漪兄弟、刘晓甫和刘一梦叔侄,黄海之滨的丁君羊、尹景伊、安哲,还有鲁南平原地带的刘之言和孙善师。形成了莒县、日照和郯城三个马克思主义宣传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成功指导沂蒙革命实践,即各地党组织陆续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沂蒙的传播进入了新征程。至1929年4月,党员发展到200余人,农民协会发展到近50处,会员达5万余人。[26]
土地革命时期,沂蒙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沂蒙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沂蒙地区党组织围绕当地农村革命斗争现实诉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沂蒙革命实际情况初步结合,促进其传播内容向地方化、通俗化过渡。第一,印制与发行报刊。中共鲁南第一支部编写了《共产主义浅说》等刊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费县党组织油印《血花报》,对党的政策方针进行有效宣传。第二,利用党员干部学习讨论班、各种会议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交流。沂蒙地区党组织坚持使干部教育与当地革命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无论教育的形式还是内容都要求因地制宜,从具体实际出发。第三,广泛开展针对各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提高其思想觉悟,增强其革命意识。利用群众集会、地方民间文艺,尤其是学校教育等途径,组织小学教员联合会、农民协会、读书会等形式,通过发放宣传单、谈话、介绍进步书刊、演说等方式,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一些先进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先进的理论开始在部分沂蒙人民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