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内化为民族特性与外化出民族风貌的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沂蒙传统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源头、儒学思想为积淀,呈现典型区域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沂蒙地区人民思想、行为方式的观念体系以及价值取向。
(一)沂蒙传统文化的形成
沂蒙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人类历史上,沂蒙大地是东夷文化的中心地带,孕育了灿烂的东夷文化。东夷文化历经沂沭河细石器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到太昊伏羲氏、少昊玄嚣时代进入鼎盛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和齐国相继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发展高峰时期。东夷文化逐渐演变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以后,儒学思想上升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文化,滋润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沂蒙文化的传统基因。
春秋末期的孔子在构建儒学体系过程中,汲取了东夷文化中“仁” 的思想元素,使“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成分。沂蒙地区历史人物多在“仁民爱物”层面上对“仁”做了努力的探索和积极的践行,并深化了内涵。战国末期的荀子进一步论证了“仁”对于修身、从政和治国的作用和价值,阐扬了“仁民”的重要意义。三国时期诸葛亮、东晋时期王羲之等则在实践中丰富了“仁”的思想。
(二)沂蒙传统文化的内涵
沂蒙传统文化不仅具有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且孕育出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所谓沂蒙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而是指以先秦东夷文化为源头,和齐鲁文化相融合,又与楚文化渊源极深的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以墨、法、道以及兵家等诸子文化为骨干,融通而包容、开放而和谐的多元文化体系。沂蒙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世代传承具有沂蒙区域特点的内在属性;其承载着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经世致用、追求卓越的社会实践理念,以和为贵、爱好和平的群体意识,以及开放包容的理论品质。
沂蒙传统文化,成为中华区域文化中个性鲜明、地位卓殊的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而特殊的贡献。随着儒家学说被封建统治者尊崇为国家的政治学说,沂蒙传统文化绽放出儒家思想积淀的文化特色。其具有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对当地人民心理行为、道德伦理以及价值思想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ww.xing528.com)
(三)沂蒙传统文化具有的基本精神
沂蒙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来源于本身的基本精神。其精神也是沂蒙传统文化的基础。关于沂蒙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大体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精神。沂蒙传统文化中爱国精神表现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主权,捍卫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忠于国家、忠于正义事业,坚决抵御外国入侵。沂蒙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体现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忧国忧民的家国意识,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沂蒙地区涌现出大批精忠报国的人物。出生于蒙阴的秦朝名将蒙恬,推动秦朝统一大业、抵御北方匈奴侵略,收复失地、驻守边疆、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出生于沂南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生于沂水的明代名将罗亨信,戍守边境,抵御蒙古瓦剌的入侵。出生于费县的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爱国回族名将左宝贵,英勇抗击日军侵略,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儒家情怀。忠、义、孝、信、勇等儒家情怀铸就了沂蒙地区的文化底蕴。孔门七十二圣贤有十三人在沂蒙地区。值得一说的是,仁爱孝道理念在沂蒙地区流传久远、根深叶茂。古代二十四孝,沂蒙地区占有七孝。其中就有“孝圣”王祥为代表的孝文化。沂蒙抗战文化正是在儒家文化滋润的土地上形成、发展的,为了国家和民族事业识大体、顾大局、顺大势、懂感恩。
经世致用,追求卓越。沂蒙人讲究经世致用,从经典文集中汲取益于经国济民的因素。西汉王吉等人治《公羊春秋》,就重在“大一统” 思想,并践行于政治活动中。诸葛亮读书更是“独观其大略”。沂蒙地区历史上众多学者,大都成为著名政治家或军事家。沂蒙地区在民风上兼容并蓄齐鲁之长,鲁国的民风民俗“好儒备于礼”与齐国的民风民俗“宽缓阔达而足智”都被汲取进来,促成了沂蒙人外朴厚而内多智的性格。这样的性格极宜践行于政治或艺术创造。沂蒙人的进取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这些方面。王羲之等就是典型例子。同时沂蒙人很“识时务”,他们时常关注国家政治局势,具有强烈的从政意识。秦汉以后,沂蒙地区出身的名宦重臣层出不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就是卓越者的代表。
以和为贵、爱好和平的理念。“和”即“和谐”之意,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崇高道德境界。沂蒙先民东夷人崇拜凤凰。凤凰是爱好和平的标识。东夷人赋予凤凰以道德和审美的寓意,表达了其追求幸福快乐、向往祥和太平的夙愿。东夷人崇拜的凤凰形象还是和谐观念的产物。凤凰是一个合二为一、对立统一体,雄为凤、雌为凰,呈现阴阳调和、合和祥瑞,是天下太平、幸福和平的象征。沂蒙各个时期人物都推崇“和”的理念。如荀子主张整合各家,礼法并用。他阐释“和”与万物生长的关系,指出“和”既有事物内部的多元统一,又有外部环境的调适。诸葛亮运用“和”的原则,应对内政外交。他的《隆中对》就是这种哲学处理内政外交的范例。当然,这里的“和” 是分为不同层面的。此外,《隆中对》的“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就是鲜明的呈现出天人合一、顺天而作的理念。向往和平,反对战争,是沂蒙人共同的愿望。
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沂蒙传统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渊源,与齐文化、鲁文化交汇融合,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汲取了楚、吴、越等区域文化的一些元素,逐渐融合成长为一个固定区域文化。战国时期,儒学文化成为沂蒙传统文化的主体。沂蒙传统文化发展成了一个开放的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同时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各种文化在沂蒙地区相互融合,呈现出沂蒙地区文化内容的多样化。秦汉以后,沂蒙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展示出宽松、开放和包容的品质和胸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