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围护结构收敛变形设计形式和监测点布置得到地下二层、地下三层和地下四层不同区位的收敛变形随时间变化趋势。
6.4.1.1 地下二层围护结构
1)穿越测点
(1)进洞穿越测点。进洞穿越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10所示,进洞穿越测点收敛变形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11所示。
图6-10 进洞穿越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11 进洞穿越点变化速率趋势
由图6-10可知,测点在盾构进洞前变形很小,当盾构穿越时,收敛变形急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最大值约为1.78mm。随后,当盾构出洞并逐渐远离风井时,收敛变形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值约为0.54mm。
由图6-11可知,盾构穿越前收敛变形变化速率较小,盾构穿越风井期间,变形速率变化很大,并正负跳跃,但最大变化速率不超过1.2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2)出洞穿越测点。出洞穿越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12所示,出穿越测点收敛变形的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13所示。
由图6-12可知,测点在盾构进洞前变形较小,当盾构穿越时,收敛变形急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最大值约为3.2mm。随后,当盾构出洞并逐渐远离风井时,收敛变形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值约为0.50mm。
图6-12 出洞穿越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13 出洞穿越点变化速率趋势
由图6-13可知,盾构穿越前收敛变形变化速率较小,盾构穿越风井期间,变形速率变化很大,并正负跳跃,但最大变化速率约为2.5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2)进洞半圆风井测点
进洞半圆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14所示,出进洞半圆测点收敛变形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15所示。
图6-14 进洞半圆测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15 进洞半圆测点变化速率趋势
由图6-14可知,该区域共6个测点,整体变形趋势均为先快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测点2~7之间、测点3~8之间的收敛变形较为一致,且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回升较大,穿越时为1.11mm,穿越后稳定在0.42mm左右;测点7~9之间、测点8~10之间、测点9~11及测点10~12之间的整体收敛变形较为一致,最后收敛变形约为0.83mm。
由图6-15可知,盾构穿越前和穿越过程中的收敛变形变化速率均较大,且呈正负急剧动荡的趋势,最大变化速率约为0.4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3)出洞半圆风井测点
出洞半圆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16所示,出洞半圆测点收敛变形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17所示。
图6-16 出洞半圆测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17 出洞半圆测点变化速率趋势
由图6-16可知,该区域共4个测点,整体变形趋势均为先快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测点11~13之间、测点12~14之间的收敛变形较为一致,盾构穿越时最大收敛变形约为1.8mm,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变形约为1.0mm;测点13~15之间、测点14~16之间的收敛变形较为一致,盾构穿越时最大收敛变形约为2.5mm,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变形约为0.7mm。
由图6-17可知,盾构穿越前变形变化速率较小,最大速率约为0.4mm/d,穿越过程中的收敛变形变化速率较大,且呈正负急剧动荡的趋势,最大变化速率约为1.7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地下二层围护结构的整体收敛变形均不大:当盾构穿越时,进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为1.78mm,出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为3.2mm,进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为1.1mm,出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为1.8mm,量值较小,远远小于规范规定的累计变形40mm的最低要求。
变形速率方面:盾构穿越风井时,进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不超过1.2mm/d,出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约为2.5mm/d,进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约为0.4mm/d,出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约为1.7mm/d。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规范要求,围护结构的临界变形速率定为2~3mm/d,因此地下二层围护结构基本满足安全要求。
6.4.1.2 地下三层围护结构
1)穿越测点
(1)进洞穿越测点。进洞穿越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18所示,进洞穿越测点收敛变形的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19所示。
图6-18 进洞穿越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19 进洞穿越点变化速率趋势
由图6-18可知,测点在盾构进洞前变形不大,当盾构穿越时,收敛变形急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最大值约为1.40mm,随后,当盾构出洞并逐渐远离风井时,收敛变形迅速减小,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值约为0.50mm。
由图6-19可知,盾构穿越前收敛变形变化速率不大,约为0.2mm/d,但盾构穿越时变形速率急剧增大,并正负跳跃,但最大变化速率不超过0.4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2)出洞穿越测点。出洞穿越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20所示,出穿越测点收敛变形的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21所示。
图6-20 出洞穿越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21 出洞穿越点变化速率趋势
由图6-20可知,测点在盾构进洞前变形不大,当盾构穿越时,收敛变形急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最大值约为3.5mm,随后,当盾构出洞并逐渐远离风井时,收敛变形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值约为0.50mm。
由图6-21可知,盾构穿越前收敛变形变化速率较小,盾构穿越风井期间,变形速率变化很大,并正负跳跃,但最大变化速率约为2.5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2)进洞半圆风井测点(www.xing528.com)
进洞半圆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22所示,出进洞半圆测点收敛变形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23所示。
图6-22 进洞半圆测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23 进洞半圆测点变化速率趋势
由图6-22可知,该区域共6个测点,整体变形趋势均为先快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测点2~7之间、测点3~8之间的收敛变形较为一致,且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回升较大,穿越时为1.20mm,穿越后稳定在0.40mm左右;测点7~9之间、测点8~10之间、测点9~11及测点10~12之间的整体收敛变形较为一致,最后收敛变形约为0.86mm。
由图6-23可知,盾构穿越前和穿越过程中的收敛变形变化速率均较大,且呈正负急剧动荡的趋势,但变形速率量值不大,最大变形速率约为0.4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3)出洞半圆风井测点
出洞半圆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24所示,出洞半圆测点收敛变形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25所示。
由图6-24可知,该区域共4个测点,整体变形趋势均为先快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测点11~13之间、测点12~14之间的收敛变形较为一致,盾构穿越时最大收敛变形约为2.1mm,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变形约为1.0mm;测点13~15之间、测点14~16之间的收敛变形较为一致,盾构穿越时最大收敛变形约为2.8mm,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变形约为0.7mm。
图6-24 出洞半圆测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25 出洞半圆测点变化速率趋势
由图6-25可知,盾构穿越前变形变化速率较小,最大速率约为0.5mm/d,穿越过程中的收敛变形变化速率较大,且呈正负急剧动荡的趋势,最大变化速率约为1.5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地下三层围护结构的整体收敛变形均不大:当盾构穿越时,进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为1.40mm,出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为3.5mm,进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为1.2mm,出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为2.8mm,量值较小,远远小于规范规定的累计变形40mm的最低要求。
变形速率方面:盾构穿越风井时,进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不超过0.4mm/d,出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约为2.5mm/d,进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约为0.4mm/d,出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约为1.5mm/d。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规范要求,围护结构的临界变形速率定为2~3mm/d,因此,地下三层围护结构基本满足安全要求。
6.4.1.3 地下四层围护结构
1)穿越测点
(1)进洞穿越测点。进洞穿越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26所示,进洞穿越测点收敛变形的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27所示。
由图6-26可见,测点在盾构进洞前变形不大,当盾构穿越时,收敛变形急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最大值约为1.47mm。随后,当盾构出洞并逐渐远离风井时,收敛变形迅速减小,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值约为0.55mm。
由图6-27可见,盾构穿越前收敛变形变化速率不大,约为0.34mm/d,但盾构穿越时变形速率急剧增大,并正负跳跃,但最大变化速率不超过0.65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图6-26 进洞穿越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27 进洞穿越点变化速率趋势
(2)出洞穿越测点。出洞穿越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28所示,出穿越测点收敛变形的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29所示。
图6-28 出洞穿越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29 出洞穿越点变化速率趋势
由图6-28可知,测点在盾构进洞前变形不大,当盾构穿越时,收敛变形急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最大值约为3.3mm。随后,当盾构出洞并逐渐远离风井时,收敛变形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值约为0.50mm。
由图6-29可知,盾构穿越前收敛变形变化速率较小,盾构穿越风井期间,变形速率变化很大,并正负跳跃,但最大变化速率约为2.5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2)进洞半圆风井测点
进洞半圆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30所示,出进洞半圆测点收敛变形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31所示。
图6-30 进洞半圆测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31 进洞半圆测点变化速率趋势
由图6-30可知,该区域共6个测点,整体变形趋势均为先快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测点2~7之间、测点3~8之间的收敛变形较为一致,且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回升较大,穿越时为1.10mm,穿越后稳定在0.40mm左右;测点7~9之间、测点8~10之间、测点9~11及测点10~12之间的整体收敛变形较为一致,最后收敛变形约为0.85mm。
由图6-31可知,盾构穿越前和穿越过程中的收敛变形变化速率均较大,且呈正负急剧动荡的趋势,但变形速率量值不大,最大变形速率约为0.4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3)出洞半圆风井测点
出洞半圆测点随时间的收敛变形变化趋势曲线如图6-32所示,出洞半圆测点收敛变形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曲线如图6-33所示。
图6-32 出洞半圆测点累计变量变化趋势
图6-33 出洞半圆测点变形速率变化趋势
由图6-32可知,该区域共4个测点,整体变形趋势均为先快速增加(负号表示两收敛点距离急剧减小),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测点11~13之间、测点12~14之间的收敛变形较为一致,盾构穿越时最大收敛变形约为1.8mm,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变形约为1.0mm;测点13~15之间、测点14~16之间的收敛变形较为一致,盾构穿越时最大收敛变形约为2.6mm,盾构穿越后收敛变形逐渐趋向稳定,最后收敛变形约为0.7mm。
由图6-33可知,盾构穿越前变形变化速率较小,最大速率约为0.3mm/d,穿越过程中的收敛变形变化速率较大,且呈正负急剧动荡的趋势,最大变化速率约为1.5mm/d,随后变形速率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地下四层围护结构的整体收敛变形均不大:当盾构穿越时,进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为1.47mm,出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为3.3mm,进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为1.1mm,出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为2.6mm,量值较小,远远小于规范规定的累计变形40mm的最低要求。
变形速率方面:盾构穿越风井时,进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不超过0.65mm/d,出洞穿越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约为2.5mm/d,进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约为0.85mm/d,出洞半圆测点的最大变形速率约为1.5mm/d。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规范要求,围护结构的临界变形速率定为2~3mm/d,因此地下四层围护结构基本满足安全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